李曉峰 許曉云
在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下,“智能家居”的概念開始興起。互聯網和電視網還有電信網三網融合,使得智能化成為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三網融合及物聯網技術應用后,冰箱、電燈、空調、電視、DVD、音響、微波爐、洗衣機等所有家居產品都將進入智能時代。
物聯網的意義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首要組成部分,更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部分。它的英文為:Internet of things。望文生義,物聯網便是物物連接的網。這有兩層意義:第一,物聯網的中心和根本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進行延伸的網絡;第二,它的用戶客戶端連接了幾乎所有的物體之間,物體彼此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物聯網的智能識別、智能感知和智能計算等通訊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互聯網。
智能家居存在的必要性
智能家居智能在英國,指的是把平臺作為平臺,通過使用綜合布線的技術,智能家居和網絡通信技術把家用產品高度集成,建造高效率的住宅設施和家庭日常事務的管理,提高家居的安全度,方便度,舒適度和藝術程度,同時實現居住環境的節能與環保。
智能家居里面最有趣的,非家居遠程控制莫屬,只要在終端上面幾步操作,就可以在家里遠程遙控各種產品。如果下班之前通過手機開啟了回家模式,那么當用戶進門時便可以享受到智能的成果,點亮的燈光,輕柔的音樂,適宜的環境溫度。這一切都將原有的即進行時變成了未來時。
人畢竟不是機器,沒有一整套編輯好的既定程序,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特別是兒童與老年人,身體與智力都不能處于正常階段,發生危險的概率較之常人要大很多,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必然會引發危險事故。
智能家居的特性
(1)實用性便利性。智能家居最根本的目的是為用戶提供安全、舒適、高效的生活環境。對于智能家居產品,實用是重中之重的,那些只重外觀的樣子貨則被淘汰,留下的是以實用為主的產品。
在進行智能家居系統的設計時,應該根據用戶對智能家居系統不同的功能需求,整理一下實用并且基本的家居控制系統的功能:智能家用電器控制系統、燈光智能控制系統、門禁對講系統、防盜報警系統等。智能家居的控制方式很豐富多樣,它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拜托繁復的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操作流程太過復雜,很容易讓使用者產生不良的抵觸情緒。因此在設計智能家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戶體驗,一定要注重操作的方便性的合理性,最好結合簡單易懂的圖像,使用戶所見即所得。
(2)可靠性。整個建筑的各個系統必須保證能夠二十四小時運行,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必須足夠重視。應該具備面對各種各樣復雜環境變化的能力。
(3)標準性。智能家居系統方案的設計應該按照國家和地區相關標準進行,保證系統的豐富和無誤,可以保證不同生產者之間的系統可以連接。系統的前端設備是多功能的、開放的、可以擴展的設備。
(4)方便性。家庭智能化的顯著特點便是安裝、調試和維護的成本非常高,需要十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成本,這都成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要素。針對這種問題,系統在設計初期,就必須考慮安裝與維護是否足夠方便。
(5)數據安全性。在智能家居的發展過程中,愈來愈多的設備連接到系統之中,這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更多的復雜運算數據,空調的時間和溫度數據,門窗的開關數據,燈光的控制數據,這些數據和家庭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旦被居心不良的黑客入侵,掌握數據以后,所謂的安全也會土崩瓦解。原本保護自己的系統可能會朝著相反的運行模式運行。
物聯網下的智能家居發展現狀
在不久的將來,物聯網會無處不在,你很難找到沒有物聯網的設備,就拿現在來說,特斯拉電動車可以通過手機app開啟關閉車窗車門,手機和汽車本應毫無關聯的兩個產品,卻因為物聯網建立了聯系,這樣便可以對產品進行遠程操控,并且實時監控產品的狀態。
在家居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應用。比如Quirky公司和通用電氣一起推出的智能空調,不僅可以用手機實現遠程的溫度控制,而且還能收集用戶的使用習慣,然后通過全球定位功能實現全自動的溫度控制操作。
當前智能家居增速喜人,由徘徊期轉入了融合演變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將獲得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但是就目前來看,主要影響普及的因素有三方面:
(1)價格太高。雖然目前智能家居的市場已經初具規模,但是整體來看用戶還是以高端用戶為主,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還屬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2)用戶體驗不足。有很多用戶裝上了卻不會使用,看著高大上的產品卻不會使用,這直接反映出產品的用戶體驗做的欠佳,如何讓產品簡便易用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3)信息安全。眾所周知一旦設備有信息存儲,并且依靠網絡連接,隨之而來的擔憂便是黑客,如何保障使用者的信息安全也成為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李曉峰(1990—),男,漢族,山東淄博市人,工程碩士,學校: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產品設計;許曉云(1960—),女,漢族,天津市人,教授,單位: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產品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