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策劃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我國居民心血管健康狀況堪憂。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者數量仍在逐年增加,平均每5個居民中就有1個心血管病患者。每天因心血管病死亡逾9千人次,平均每10秒鐘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總死亡原因的41%,居各種疾病之首。
然而面對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不斷攀升的嚴峻現狀,該如何切實地讓心血管疾病遠離自己和家庭?為此,本刊特別邀請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錢希明教授,探討如何以“家庭”為單位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家庭模塊”預防心血管病已成趨勢
《健康人生》:面對不斷高發的心血管疾病,提出“家庭式預防心臟病”這個理念,您認為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隨診有哪些積極意義?
錢希明:One Wold,One Home,One heart。社會關注心血管疾病,家庭更應當重視心血管疾病。關注心血管健康不僅是一個公眾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家庭問題,只有帶動了家庭這個小模塊,才能帶動社會這個大家庭。
在我看來,“家庭式”預防心血管疾病更能喚起全社會對心血管疾病和相關危險因素的重視。更能激勵人們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增加運動,戒煙限酒,定期到醫院體檢,發現問題及時到醫院就診。
《健康人生》:在家庭中,有關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錢希明:在家庭中,心血管的危險因素可以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如性別、年齡、遺傳,是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危險因素主要與家庭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經常發現,一個家庭兄弟幾個人,生活方式是一樣的,飲食習慣是一樣的,最后得心臟病的可能性也是一樣的。之所以整個社會呈現心臟病高發的事態,家庭因素不可忽視。健康飲食、積極運動、充足睡眠、良好心態、戒除不良嗜好,如戒煙等都是家庭中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內容。
健康飲食很重要
《健康人生>:您認為,在生活中往往一個家庭不止一位成員有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的問題,除了與遺傳因素外,生活習慣與其相關密切,那么請問共同生活的飲食習慣中,哪些是不科學的習慣?該如何改變?
錢希明: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聚集現象,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比如說都喜歡吃油膩、高熱量或者高鹽的食物。對家庭而言這樣的不良飲食習慣就有可能會出現多個心血管病患者。
一個正常人應該吃五谷雜糧,各種食物應該平衡。但是有些家庭的飲食結構是很不平衡的,過多的能量攝人而缺乏微量元素,如,各種維生素、各種金屬、微量元素,這些對身體的健康極為重要。我們現在吃的一些東西過度強調了精細、高熱量、高能量。這些高熱量、高能量的食物進到體內易形成肥胖、代謝綜合征等。同時身體攝取了太少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誘發身體的疾病,成為亞健康狀態。作為健康的飲食,要平衡飲食結構,葷素搭配合理,各種五谷雜糧都應該有,也可以咨詢營養科專家,量身定制家庭專屬飲食方案。
《健康人生》:都知道戒煙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有重要意義,作為家庭中的一員,如何實現在家庭里禁煙?避免其他成員尤其是兒童受二手煙甚至三手煙的危害。
錢希明:吸煙是一種習慣,但可以誘發各種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這些也是最能影響人類健康的幾大疾病。目前公共場所已設立了一些吸煙區,從范圍上進行限制。但是家庭作為人們生活時間最長的一個場所,往往不愿意受到約束,因此被忽視。每一個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健康負責,因為吸煙不僅給自己帶來健康問題,也給家庭帶來健康問題。
二手煙的作用和抽煙者是一樣的,尤其對于孩子的影響更大。孩子正在生長發育期,他們對外來因素會更加敏感。同時,我覺得戒煙是家庭預防心臟病一個很容易做到的方面,但也是一件特別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這需要提高每一個人的防病意識,要意識到吸煙給心臟和身體其他部位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
哪些容易做到呢?隨時強化自己戒煙的理由,危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等。如果煙癮來的時候可以嚼無糖口香糖,讓家人一起來監督。也可以制訂一個戒煙計劃,每天減少吸煙次數,安排體育活動,游泳、跑步、釣魚等。這樣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把心思花費在經常吸煙的思想念頭上,這樣可以減輕一些自己的痛苦。如果實在是有嚴重情況的可求助于醫療戒煙措施,比如一些藥物進行控制。
邁開腿,多做有氧運動
《健康人生》:“管住嘴、邁開腿”是我們一直倡導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但是家庭成員中有老有幼,如何運動才最健康,最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錢希明:堅持運動這一點很多人是很難做到的,一般人都認為我可以少吃,但是我懶得運動。“邁開腿”要有很好的精神狀態,如果天天熬夜,就沒有很好的精神狀態,就懶得運動。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把工作安排好,把壓力減少到最小值,這樣才能使自己經常運動。所以“邁開腿”是前提條件。
要創造積極、快樂的運動,對于家庭這個模塊來說并非是非得去健身房才算是運動。家庭中老少之間在一起玩耍,或散步,或一家人周末到戶外去活動,這種運動并不是單純的運動,是伴隨著愉悅的心情,是可以調節情緒的,不能為運動而強迫運動。
所有的運動都應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內容,但我們現在很多人是把它當做任務去完成,強迫自己,這是我不提倡的。我反復強調運動是一種自發的、自己內心希望得到放松的一種方式,而不是被動的強迫性的運動。
我提倡的運動是全家一起參加,散步、爬山、游泳、打球等,這樣會更有動力,也更容易做到。
清楚了解家人的體重( BMI)、血壓值和血糖血脂水平
《健康人生》:知曉家庭成員中的各項指標,對于預防心血管疾病也非常重要,請問有哪些指標應該關注?體檢有哪些建議?
錢希明:關于指標這一塊,最直觀的就是體重,每個家庭都可以做到,用地秤來稱一下自己的體重,估算一下身體質量指數( 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重或者肥胖都是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信號。
除此之外,要重視一些常規的血化驗指標,如血糖和血脂,血糖高、血脂升高都會引發心臟病。一般來說,要求把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控制在空腹血糖6.8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5.8mmol/L以下。
血脂要因人而異,如果得了心臟病之后,我們一般主張總膽固醇應該降到4.8mmol/L以下,或者低密度脂蛋白降到3.1mmol/L以下。體格檢查包括血壓,血壓一般要降到140/7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你檢查以后這些指標沒有合格,應該咨詢醫生,努力把指標降得更加理想。
如果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我建議,每兩年進行一次體檢,35歲以上,一年進行一次體檢。家庭可以關注到的就是血壓和體重,必要的時候要注意心電圖、血脂等。
心臟病及中風的常見征兆
《健康人生》:如果在家庭中已經有了心血管病患者,在心臟病急性發作時有哪些表現是值得注意的?
錢希明:目前在我們國家高血壓患者已經突破了2億,在我們國家腦中風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西方國家。
中風發作的先兆癥狀,有的患者表現為頭疼,這種頭疼會比平常頭疼更劇烈,有的也會表現肢體麻木,突然感到一側的臉部麻木,也有的表現為舌頭麻木、嘴唇麻木,口齒不清,有的突然發生一側的肢體無力或活動不利,如走路不協調,失去平衡甚至摔倒。有的病人甚至暈倒、精神的改變,有的病人會出現短暫意識的喪失,有的病人突然會出現視物不清,眼前發黑,有的時候會出現肢體不自主抽動等。這時候一定要馬上到醫院急診,因為有可能會發生腦中風。
心血管病有的是已經明確的,有的是自己不知道的。對于長期慢性疾病患者來說平時有一些胸悶和乏力,這種癥狀已經伴隨多年,如果發現自己癥狀加重或者還出現這些之外的癥狀如胸痛或者雙下肢水腫、夜間不能平臥或者有腦中風的現象就應該馬上去醫院。另外一種是自己不清楚的,那就要注意了,往往是一些緊急狀況,如突發主動脈夾層,發病非常急,往往表現為胸痛,難以忍受的胸痛,這時候就必須要減少患者肢體活動,既往有高血壓的就趕緊服藥,并且馬上去醫院急診。
《健康人生》:如果父母有心臟病,子女自身應該關注哪些癥狀?
錢希明:家族中如果有高油高脂的飲食習慣,并且父母有心臟相關疾病,就存在遺傳的風險。作為子女自身,就應該學習心血管疾病相關科普知識,預防心血管疾病。
最常見的癥狀就是一走路就胸悶、一爬樓梯就氣短,走路走快了氣急厲害,或者夜間睡覺突然一下胸口痛醒,都提示心臟病可能發生。同時,還有一些人心臟病癥狀并不表現在胸部,而是表現為牙疼,有些容易誤認為是咽喉炎,還有些表現為胃疼。表現不一,非專業人員往往很難判斷。所以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體檢才是預防之首。
家庭心血管疾病護理知識
《健康人生》:如果一旦知道了自己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我們可以制訂一個什么樣具體的行動計劃來改善心臟的健康?
錢希明:當懷疑得了心臟病以后,要做綜合的評估。除了要接受醫生給你的藥物治療以外,同時,要規劃自己的診療方案,包括你的睡眠、飲食、運動和心理狀態、工作都要做相應的調整。如得了心臟病,洗澡時,不能插上門,一旦有問題家人可以進去救你。如果既往是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要告訴單位,我已經得心臟病,我要更換崗位。
其次,患者的整個家庭要制訂一套飲食計劃。家庭要反思家里的飲食結構是不是有問題,并加以改進。
《健康人生》:家庭里面已經有心臟病患者,家屬應該學習哪些護理的知識?
錢希明:首先學會測量血壓、血糖、體重,還要掌握一些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急救常識。在食物上做到低鹽、低脂、低膽固醇。讓患者多吃一些水果。在飲食習慣上避免老年患者暴飲暴食,以少食多餐為主。有的老年人容易便秘,排便時不要過分的用力,以避免造成病情的惡化。對吸煙的患者進行勸戒,減少心血管發病的誘因。對于一些特殊病人,還要注意飲食上的要求,如果患者出現心衰表現如雙下肢水腫,就應當限制液體的攝人。
對于老年心臟病病人來說,平時運動不方便,家人要堅持每天協助做一些基礎的康復運動,如平躺抬腿,上肢伸展,肌肉按摩等。同時,家庭成員從心理上的關心也很重要。
《健康人生》:心臟病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疾病,它需要復診,具體多長時間、什么時候進行復診、復診會有哪些內容?
錢希明:當心血管病人病情不穩定的情況下,應隨時就診。當心血管病人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般一至三個月做一次復診。還要遵循一個原則,當季節變換的時候要進行一次復診,因為季節變化會帶來血糖、血壓的變化。復診時,醫生會采用心電圖、心超、胸片、血化驗等措施進行評估。
《健康人生》: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控制到什么值才算合理?
錢希明:正常血壓是一個范圍90-140/60-90毫米汞柱。一般來說高血壓人群,使用藥物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腎病,要求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以下。但如果只僅僅把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譬如139/89mmHg水平,那只是一個勉強及格水平的上限目標值,應該盡量把血壓降得低一點,只要不出現低血壓表現,受益會更大。
《健康人生》:如果患者開始服藥治療了,卻不能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他什么時間應該返回醫院復診?
錢希明:如果用藥一個月內還控制不到140/90毫米汞柱,就應該到醫院心內科進行復診。我們通常建議患者在家準備一個小本子,一個血壓計。當然沒有血壓計也可以每天去社區醫院測量。每天測量三次,并記錄在本子上。復診的時候交給醫生。這樣有利于醫生調整用藥,也有利于自己觀察血壓變化,避免血壓驟升驟降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