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鈴 周素琴 許葉圣 邵竹林
如果問,光明與黑暗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很多人都難以回答。但在邵逸夫醫院眼科的姚玉峰教授這里,答案卻很精確——那就是6微米。
為什么是6微米?這要從姚教授從事20多年的角膜病研究說起。角膜病,是眼科常見的致盲性疾病,往往需要重新移植眼角膜才能讓患者重見光明。而普通角膜移植手術的最大問題,則是新鮮眼角膜的稀缺和移植后發生排異反應。在經過20多年的專注研究后,姚玉峰教授獨創了一種新的角膜移植技術——全植床深板層角膜移植技術。
在這項手術中,姚教授要在一片薄薄的角膜上,首先分離出6微米的后彈力層,然后再做角膜移植。而采用這一技術完成的角膜移植,就可以避免通常器官移植后存在的排異反應。姚教授是如此介紹他的這項成名技術的:“角膜移植后發生的排異反應,相當于把一棵樹移植到一個新環境后,產生的水土不服。我的角膜移植手術,就是把樹的“根”留下,即保留患者角膜最后一層6微米厚的后彈力膜,把已經產生病變的“樹干”去除,讓新移植的角膜完全變成身體的一部分,從而實現‘零排異。
經典案例
術前:高考在即幾近失明
小夢(化名)在高三時,雙眼視力不斷下降,“近視”接近1000度。家人非常著急,帶她去邵逸夫醫院姚教授處就診,最后被確診為“雙眼圓錐角膜”。這種先天性疾病,發展到最后可能就是失明。
手術:“姚氏鉤”巧分角膜層
姚教授決定為小夢實施“姚氏角膜移植手術”,首先進行的就是角膜分層。手術前,姚教授對小夢和她的家人進行了一番形象的解說——把角膜分層,相當于把蛋殼和蛋衣完整地分離開來。蛋殼,也就是我們的眼角膜,只有500微米厚,而那層蛋衣,也就是角膜最后一層的彈力膜,厚度僅為6微米。那么,如此幾不可見的厚度,怎樣才能分離成功呢?姚教授在手術臺上施展揚名已久的“姚氏鉤”絕技——在角膜層上“鉤”出一個小切口——這道“工序”堪稱外科手術中的極致太淺,達不到真正的“根部”;太深,又會引起角膜穿孔,前功盡棄。
制作好“切口”后,姚教授向切口中注射一種具有張力的黏彈劑。在顯微鏡下,原本緊貼的彈力膜與角膜基質之間緩緩形成了一個漂亮的弧度。至此,角膜的分層成功,隨后就可把病變部分去除,把供體的角膜移植過來,使之牢牢地“長”在了那層6微米厚的彈力層上。
術后:清澈雙眸,學子圓夢
術后經過兩個月的修養,小夢的雙眼視力均恢復到了1.0,目前已是杭州師范大學的一名學生。最令人欣慰的是,移植手術后,小夢沒有出現任何排斥反應。
醫學數據
“姚式角膜移植手術”現在已經成功治療近千例患者,在全國五六十家醫院的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姚教授及其團隊憑借這一研究成果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該技術在國際學術界被正式命名為“姚氏法深板層角膜移植術”,編入了美國眼科專科醫師教科書,被2010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世界角膜病大會評價為推動角膜移植史發展的重要技術。他的照片出現在世界角膜移植的里程碑上,成為中國第一人。
然而越是醫術蜚聲,姚玉峰教授越是嚴謹務實。他一周3天門診,2天手術,1天查房,從不懈怠。每天從全國各地前來求醫的眼病患者絡繹不絕,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安排近20臺手術。
去年,經商的張女士眼睛疼痛得睜不開,相繼到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眼科醫院看過,幾萬元醫藥費花下去卻不見好轉。有醫生認為,這是角膜潰爛,眼球會爛掉,只能做角膜移植。張女士在青海碰巧遇到前來講課的姚教授。姚教授給張女士做了檢查后,直接告訴她:“你這個病,不用手術。”他給張女士開了一支33元錢的眼藥膏,一天用3次。半信半疑的張女士照做了,一個星期后疼痛開始減輕,一個半月后視力從0.1恢復到了0.8。驚喜之余,張女士專程從老家打“飛的”來杭復診,追著向姚教授道謝。
姚教授說,其實張女士得的是一種叫“蠶蝕性角膜潰瘍”的眼病,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沒有細致的檢查, “這個病容易被誤診,用藥不對就會導致病情加重,其實只要診斷明確,治病不難”。
采訪最后,記者向姚教授請教了現今網媒中關于一些“夜用手機致盲”等說法時,姚教授搖頭說:“這樣的說法尚沒有確切的科學數據。但大部分的眼疾,一是先天遺傳的眼部結構所致,二是長時間不科學用眼的疲勞所致。所以,正確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用眼習慣,永遠是最需要注意的?!?/p>
說著,他將最近寫的一篇關于眼科近視手術的文章打印出來交給記者,笑著說:“這篇科普文章雖然只有2000字不到,但我寫了好兩天,還是比較滿意的。你們可以刊登給有需要的讀者,也許能讓大家對近視手術有個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