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聿南
萊奧納多·迪卡普里奧以執著的拓寬戲路著稱,年紀輕輕詮釋過的角色跨度之大,令不少前輩都自嘆弗如,因此2010年他的兩部作品出現疑似題材“撞車”,一度叫人費盡思量。《禁閉島》和于暑期檔上映的《盜夢空間》,同樣是拿幻覺和欺騙作為故事支點,都有多重夢境的詭異情節,主角都要不時面對鬼魂般縈繞在意識中的亡妻,迪卡的表演方式也幾乎如出一轍,不茍言笑眉頭緊鎖,時而果敢干練沖鋒陷陣,時而歇斯底里目露兇光。然而盡管相似點頗多,詮釋《禁閉島》中“警官”一角卻遠比演好《盜夢空間》的神偷難得多,因為前者是一部不同尋常的“雙片合體”。
《禁閉島》的主題是精神分析,主人公是一個精神失控的人,竭力要在記憶與現實共同構成的迷局中挖掘真相,這也是我們觀看大多數電影時的心態。由于元素眾多,變數頻繁,制作電影是個很難貫徹始終的過程,主創最初的構思可能到中途就已變味,令最后的成品與原始立意迥然不同。越是規模龐大、敘事漫長、內涵深刻的電影,這顯隱特征就越清晰,我們看電影的樂趣之一,就是從一個顯性故事下洞察那個隱性的存在。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深諳觀眾的這份旨趣,匠心獨具的反客為主,索性將這固有屬性推向極致,構成影片最大的看點。《禁閉島》儼然由兩個南轅北轍又難分顯隱的故事組成,站在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思路,觀眾對情節的理解可分為“治療論”和“陰謀論”兩派,前者認為這是個精神受損、治療不成的凄慘故事,有一個《第六感》一樣恍然大悟又百感交集的結尾;后者則將之看做一曲陰謀團體吞噬反抗者的英雄悲歌,頗有點《飛越瘋人院》妖魔化精神病院的思路。之所以能有多層解讀,皆因畫面時刻傳遞出擺弄觀眾心智的模棱兩可。
從第一個鏡頭——赴島的渡輪從迷霧中駛出,影片便悄然開啟了雙重腦力激蕩,治療論者看到一個“沒有過去的男人”到來,迷霧一如他混沌的大腦,虛構出令自己堅信不疑的身份;陰謀論者眼中的大霧是隔絕文明世界的屏障,象征著主角進入一個孤立無援的恐怖地帶。隨后主角與拍檔坐車駛向監獄,背景奏起高亢而懾人的交響樂,蓋過了對白和其他聲效,嘹亮的異乎尋常,可以理解為一臺“角色扮演”好戲開場的前奏曲,也可以視之為恐怖片的經典手法,暗示執法者被迫害的噩夢拉開了序幕。
你第一遍看可能完全不會注意這些,因為前95%的篇幅,影片那層偵破驚險片的幌子實在太逼真。島上的人群充滿敵意和古怪的心照不宣,似乎策劃著隱秘而可怖的陰謀,德裔醫生那若有若無的納粹背景仿佛暗示,這一切都與集中營的人體試驗有關,從密室中神秘出逃的病患、審訊時驚恐萬狀寫下“逃跑”字樣的女子、禁區C中變遍體鱗傷瘋言瘋語的囚犯、那籠罩著邪惡光環的燈塔,無不在大聲疾呼:這是一個罪惡叢生之地,而執法官主角則是維護正義的孤膽斗士,沖破重重阻力以揭發這群擁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惡勢力。
結尾希區柯克式的大反轉,非但沒能解開謎團,反而令觀眾更加疑竇叢生。表面上看,這個“治療論”的故事收束的十分妥帖,主角的那一句“該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個人一樣死去”極具點睛效果——雖然了然了真相,痛失親人的慘烈記憶卻不堪回想,倒不如切除腦葉,取得內心的平靜。但巧的是,這句話也可以理解作,為了獲得人道的對待,只能承認自己是個瘋子,卻原來醫生和警察們進行的并非什么角色扮演治療,而是實實在在要把這個知曉陰謀的執法官逼瘋——陰謀論就這樣浮出了水面。此刻再回過頭琢磨細節,原本有因可循的夢境和主角經歷集中營屠殺、妻小喪命的種種慘劇,倒像是藥物影響和偽造證據的“記憶植入”,原本僅為幻覺的“run”字警告和山洞偶遇,理解為確有其事竟也說得過去。熱愛思考的觀眾就這樣不知不覺被分作了兩派。
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并沒有這般虛虛實實,大致走的是“治療論”路線,一路忐忑不安的心靈顛簸,配上一個令人心碎的結局,塵埃落定,直截了當。電影的再創作使之超越了通俗懸疑片,值得帶著腦子反復欣賞咀嚼。尤其當雙方論者聽取對方觀點后重新審視,每一處場景設計,每一件道具放置,都逐漸顯得別有用心,角色的每一個眼神、每一記舉止、每一句對白,都自然而然衍生出雙關含義,甚至隨著多次觀察而變得引人注目的穿幫鏡頭,也沾染了一抹意味深長,譬如主角審問那一場,女人喝水時的杯子、字跡在筆記本上的位置,都存在細看就會啼笑皆非的穿幫,這究竟跟大多數電影一樣,是劇組的疏忽所致,還是導演為了暗示幻覺、騙局而故意設置,無從知曉。
影片將觀眾拖入激烈的心理拉鋸中,不斷向真相天平的兩邊各添加砝碼,狡黠的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答案永遠游離在似是而非間。互聯網上至今可見對立者各執一詞,辯論不休,雙方論據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鏡頭分析和情節解讀,延伸到古典音樂、心理學、藥物學等領域,以細枝末節向對方發起新的攻勢,佐證著各自觀點。我毫不懷疑,幾十年后依然會有影迷爭得不可開交。《禁閉島》的藝術魅力來自于它恒久的話題性,單純的智力挑戰非老馬丁追求,否則他大可將線索埋藏的深不見底,讓所有觀眾在結尾猛拍大腿,肯定比這般不置可否更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創了一種革命性的敘事架構,編織出一座充滿岔道和機關的時空迷宮,這是對人類精神世界最生動的展示,歸根到底,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感知永遠處在這種游移不定中,因此百思不解比柳暗花明更叫人著迷,因為它更像現實,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只有無盡的追思。從這一點看,影片的劇作魅力已經超越了《十三層兇間》、《黑客帝國》、《記憶碎片》等燒腦佳作。
當然,不論你采信哪一種觀點,影片都散發著令人脊背發涼的陰森。故事發生在1954年,彼時冷戰的陰影籠罩著西方,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美國民眾對紅色鐵幕與核威脅充滿了恐懼,這種恐懼在潛意識中肆意蔓延。借瘋人角色之口,影片不斷重現當時的時代印記,“能夷平一座城市”的核彈,“人在小盒子里活動”的電視機,令病患莫名抓狂,那是對陌生和未知事物的本能排斥;共產黨滲透到居民社區并“發傳單”,是麥卡錫思潮席卷下,人人惶惶不安的真實心理寫照;對朝鮮戰爭和納粹集中營屠殺、人體試驗的極端記憶,更如夜夜重演、揮之不散的夢魘,有著將人逼瘋的可怕魔力。
50年代初也是心理醫學界經歷變革的年代,傳統的精神分析法受到新生的生物學模式挑戰,后者主張用腦葉白質切除術等外科手段治療精神疾病,兩種治療方式的明暗角力,在片中被傳神的表現為兩種真相的此消彼長。治療論宣告了精神分析法的勝利,角色扮演的游戲最終令主角恢復了理智,陰謀論則昭示著精神分析法已過時,主角絲毫不為假象所動,最后毅然決絕走向了生物學模式的酷刑。影片以一座與世隔絕小島上的離奇故事為縮影,還原出二戰后初期光怪陸離又冰冷壓抑的美國社會氛圍,那時的人們集體缺乏理性,人生安全感極度匱乏,每一寸空氣中都彌漫著恐怖因子,那無疑是滋生瘋子的天然溫床,也是講一個驚悚故事的絕好載體,難怪馬丁·斯科塞斯對這個時代如此著迷。
一部影片帶出兩套真相,在影史上并不乏先例,比如質疑記憶真實性的《全面回憶》等,但它們大都用割裂現實與幻境的手法制造懸疑,未能擺脫非此即彼的刻意,而《禁閉島》的非凡之處在于兩套故事系統水乳交融,無論真相是治療未遂還是陰謀得逞,歸根到底,都是一群人企圖證明一個人是瘋子的過程,具體到影像層面全無二致,但又能隨著觀眾心態不斷呈現出多面性,這需要天才的創作力和精雕細琢的執行力。《禁閉島》是一部發人深思的曠世杰作,它將人類意識的不可捉摸表現的淋漓盡致,開啟了精神世界的無限可能,充分點燃了觀眾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
(請作者見文與本刊聯系)
影片信息
片名:禁閉島 Shutter Island(2010)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編劇:萊塔·卡羅格里迪斯/丹尼斯·勒翰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馬克·魯弗洛/米歇爾·威廉姆斯/派翠西婭·克拉克森/馬克斯·馮·敘多
類型:劇情/懸疑/驚悚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 德語
上映日期:2010-02-13(柏林電影節)/2010-02-19(美國)
片長:138 分鐘
又名:不赦島(港) / 隔離島(臺) / 孤島疑云 / 荒島追兇 / 孤島恐慌 / 關門島 / 孤島 / 艾什克里夫
[責編/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