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超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4年末,全國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5萬家,從業人員40.7萬人,行業年營業收入達到8058億元,人力資源服務業已成為現代服務業新增長點。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將人力資源服務業確定為新興生產性服務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2014年12月25日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意見》,部分省市在此之前也發布了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有關文件,可以說人力資源服務業進入迅速發展階段。
服務業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以顧客為本,以服務質量為核心,為客戶提供買得起,質量有保障的服務。作為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怎樣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健康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為建立創新型國家服務,為走出去戰略服務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要發展好服務業其中關鍵的一個環節是標準化建設。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成立以來,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標準化組織日趨完善,在勞動定額定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基礎上,又成立了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社會保險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現場招聘、人才測評、高級人才尋訪等一批國家標準相繼出臺;標準化工作機制初步建立;地方標準化工作積極展開;標準化試點工作穩步進行;標準化研究不斷深入。2010年發布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標準體系》(人社部發〔2010〕53號)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標準化規劃(2011—2015年)》(人社部發〔2012〕6號),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標準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標準是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基礎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繼續推進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服務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標準是服務質量、服務規范的保障,也是消費者權益的保障。無論從基本公共服務、公共服務還是市場性服務看,作為消費者,他最關心的就是這個服務是否需要、是否買得起、服務質量是否有保證、服務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些是不能完全用法律法規或者“紅頭文件”可以解決的,因為大部分的服務是通過市場完成的,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往往也是通過政府采購形式完成的。如果沒有完善的標準體系和科學合理健全的標準化工作機制,很難保障服務業的良性發展。
從國際標準體系建設上,為適應全球經濟結構變化,服務業比重逐步上升的發展趨勢,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加快了服務業標準體系的建設。近年來分別發布了ISO服務標準,ISO/IEC Guide 76 服務標準制定 考慮消費者需求。我國標準化組織也及時采標發布了:GB/T 1.1-2009 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編寫、GB/T 24620-2009 ?服務標準制定導則 考慮消費者需求、GB/T 13016 ?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GB/T 15624-2011服務標準化工作指南、GB/T 24421服務業組織標準化工作指南、GB/T 20001.1 ?標準編寫規則 第1部分:術語;GB/T 28222-2011服務標準編寫通則、GB/T 19000質量管理體系、GB/T 19001 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GB/T 19004.2 ?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 第2部分:服務指南;這些標準為服務業標準制定奠定了基礎,但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要有能夠反映行業特征和屬性的專業標準。
二、標準是政府轉變職能下的抓手
提供公共服務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重要職能。從理論上來說,借助標準化的手段,可以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做法加以提煉、總結、固化,形成可以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準則,在全系統內推廣應用,從而不斷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和公信力,實現從“經驗型服務”向“標準化服務”的轉變。實踐也證明,在公共服務領域開展標準化工作能有效地促進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以民政部為例,該部于2006年就制定完成標準體系,并在公共服務領域制定了一系列標準。
三、人社標準化工作是實現國家標準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初,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啟動了“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工程”,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建立全面覆蓋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的國家標準體系框架和標準體系表,同時構建服務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標準化技術組織體系、國際標準化工作推進體系和標準化保障體系。作為重要的、面向民生的領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屬于“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工程”中“基礎通用與社會事業”的范疇。按照該工程的總體部署,適時編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標準體系,是保障“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工程”實現既定目標的重要環節。
四、搞好人力資源服務業標準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轉變觀念
政府部門要理清法律、法規和標準之間的關系,既不能以“紅頭文件”代替標準,也不能從行政職能出發“亂定標準”。標準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也是有成本的,要制定“管用的標準”,更不能把標準作為維護部門利益的手段。
2012年5月26日國務院發布《深化標準化改革工作方案》。改革的總體目標就是: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健全統一協調、運行高效、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撐統一市場體系建設,讓標準成為對質量的“硬約束”,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二)抓好基礎建設
針對目前,標準結構不合理、有些標準標齡過長、標準質量不高等問題,要抓緊完善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標準化工作機制,提高標準質量和宣貫效率,加強標準化工作隊伍建設。各地方應在政府有關部門主導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做到有規劃、有項目、有組織、有隊伍,在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技術標準化委員會的整體協調下,充分發揮地方、行業自主性,積極有序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化建設。
(三)做好前瞻性標準制定
標準不僅僅是對已有秩序的規范,也要對未來服務業發展形成引領作用。對于新興業務、新興業態,要有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前瞻性地制定更具地方、行業特點的標準。例如:人力資源產業園建設標準。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標準化工作機制
根據國務院《深化標準化體制改革方案》修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管理辦法》。明確標準化工作規范,包括:標準化對象的確定;國標、地標、行標、企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標準的制修訂程序和參與者資格標準等等。要明確標準工作的基本原則,就是:“以質量為核心、以業務為主線、以服務對象為本”。在制定標準過程中時時處處體現“用戶需求”,在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有序健康發展的大前提下,從最緊迫、最現實的標準制定需要出發,系統設計、重點推進,讓標準化建設成為人力資源服務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標準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