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華
4歲的瑤瑤又發脾氣了,玩具、食物被她扔了一地,噘著嘴,飯也不吃,話也不說,時而尖叫一聲顯示自己的存在,可你要去哄哄她,她就又哭又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輪番上陣,卻都無可奈何、束手無策,既不知道是什么事或者是誰惹了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讓她盡快安靜下來。反復多次發脾氣后,瑤瑤媽媽只好去社區衛生站咨詢醫生:怎樣才能讓我家瑤瑤不發脾氣?
孩子的發脾氣,如同他的喜、怒、哀、樂一樣,是一種情緒的發泄。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孩子與成人不同,社會經驗的缺乏,導致他們情緒表達方式單一,而發脾氣,則是他們能夠使用、而且最容易使用的一種發泄方式。偶爾的發脾氣對于小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只有持續或非常嚴重的發脾氣才是異常的。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有很多,有由于自身的軀體不適而出現的發脾氣,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吸引別人注意而有意產生的,但更多的往往是與家長的過度關注和家庭中不一致的管教方式有關。
對于孩子的發脾氣,家長首先要排除孩子軀體不適的原因。如孩子發脾氣時,伴有發熱、嘔吐、尖叫、精神萎靡等,要警惕腦炎等特殊情況,及時就醫,請醫生協助處理。
在排除軀體不適的原因后,對不同年齡孩子的發脾氣,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于小于3歲的嬰幼兒,由于孩子對父母、家人還是很依賴,對是非、行為的正確與否沒有分辨力,自控力與理解力還很差,因此處理時要以溫和的方法,以分散注意力為主,把孩子抱離發脾氣的環境,或用其他物品轉移他的視線。對于學齡前(3~6歲)的孩子,處理時除了要分散其注意力外,還可采取一些小懲罰,如將其隔離,隔離的時候首先要保證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不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可把他放在墻角、床上,甚至家長可以抱著他,但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語言或眼神的交流,包括批評、責備、安慰等,每次隔離的時間大約是3~5分鐘,太長會給孩子造成反作用,太短起不到效果。對于學齡期的孩子(大于7歲),在他們發脾氣時主要是采用隔離的方法,在隔離前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這樣不對,然后隔離,每次隔離時間為1歲1分鐘,如孩子7歲,就隔離7分鐘,如此類推,隔離后同樣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為什么不對,該怎么做才是對的。還可以用獎勵的方法,即當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發脾氣,則給予紅花、星星、貼紙等,每周一次小總結,可用一定數目的紅花、星星或貼紙來換取一些他喜歡的東西。這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逐漸消退乃至消失。
在消除孩子發脾氣行為的同時,也要逐步教會孩子一些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過游戲掌握社會技能、學會溝通,同樣游戲也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如體育運動、角色游戲等,都可以幫助孩子疏導不良的情緒。
對孩子的發脾氣,平時要以預防為主。預防主要是改善家庭教育的環境,首先,在日常對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家長們要有統一的意見和標準,使孩子從小形成對與錯的觀念,不要一個這樣說一個那樣說,讓孩子發現有“空子”可鉆。其次是避免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在生活中要教會孩子對別人尊重、謙讓,對孩子的要求可采取部分滿足和有條件滿足,避免孩子因要求不能滿足而發脾氣。最后,還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不同的年齡,承擔不同的工作,從自己做自己的事到幫忙做家務,培養孩子的小主人公意識。
改掉孩子發脾氣的壞毛病并不難,只要家長有堅定而一致的教育態度,你會發現,你家孩子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