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兵
發熱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現的一種癥狀。因此,人們應當懂得發熱的一般常識,知道家中有了發熱病人該怎么辦。
怎樣算發熱
人體在健康條件下,產熱和散熱保持動態平衡。有病時產熱增加,而散熱不隨之增加或相對減弱,于是體溫上升,出現發熱。一般認為,體溫超過37℃就算發熱,其實人體正常體溫并不是指某一具體溫度,而是指一個溫度范圍。目前一般認為,口腔溫度在37.6℃以下均屬正常范圍,腋下正常體溫較口溫低0.3~0.5℃,肛門正常溫度較口溫高0.3~0.5℃。在口腔溫度達到37.8~38℃時稱為低熱;38~39℃稱中度熱;39℃以上稱高熱。
正常人的體溫在不同情況下可有變動,例如一天24小時內,凌晨0~4時人的體溫最低,早、午飯后一小時左右較高,最高是下午5~8時,此時體溫比最低時通常相差1℃以內;炎熱陽光曝曬下,正常體溫可升高1℃左右,劇烈運動后甚至可增高1.5℃;大量飲酒、熱飲、進食、服麻醉藥物以后,體溫也有差異。
性別差異,女性比同齡男性可高0.3℃,而且女性月經前體溫較高,月經期下降0.2~0.3℃,到達排卵期則更低;不同年齡也有區別,新生兒正常體溫一般稍高于成人,老人體溫一般偏低,故老年人有低熱應該引起注意。
哪些疾病可引起發熱
發熱性疾病大體可分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兩大類,而以感染性疾病為多見,如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螺旋體、原蟲和寄生蟲等所引起的各種急性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如結締組織疾病(或稱膠原性疾病)、血液病、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死等)、內分泌疾病(甲亢、嗜鉻細胞瘤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蛛網膜下腔出血、中風等)、中暑等引起的發熱以及外科手術后的吸收熱、藥物引起的過敏性發熱等。
日常生活中亦可遇到一些功能性發熱,以青年女性為多見。主要為長期低熱,可伴有乏力、頭暈、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等多系統癥狀,但經長期觀察和檢查,不能發現有器質性損害,一般體溫在37.5~38℃間,可持續數年,而且多在夏季較高,冬季略低,清晨或臥床休息時無發熱感,每當活動或情緒緊張后可立即出現低熱。此種情況無需特殊治療。
有了發熱病人怎么辦
一定限度內的發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一種生理性防御反應。此時血中白細胞增多,抗體生成活躍,肝臟解毒功能加強,代謝速度加快,可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但若是急性感染后的超高熱(肛門41℃以上)或體溫不升,則提示病情危重和預后不良,應引起注意。
因此,家庭有了發熱病人,不要先急于退熱,應請醫生全面檢查,在明確診斷后再進行合理治療。同時注意做好下述護理工作。
1.及時測量體溫:最好每隔2~4小時觀察一次體溫波動情況,并詳細記錄。
2.注意飲食:因為發熱病人的消化功能多有削弱,胃口不好,宜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可給予米湯、稀飯、豆漿、牛奶、爛面條等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
3.及時供水:由于發熱病人代謝率高,消耗大,退熱時出汗多,因此務必注意給予足夠水分,如開水或淡茶。成人每天至少保持尿量1 000~1 500毫升,以防脫水,并有利于從尿中排泄毒素。
4.物理降溫:對于急性高熱病人,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放置于頭部降溫。為促使體溫發散,還可用溫水或50%酒精擦洗四肢。
5.對于長期發熱病人,不能隨便應用退熱藥,以免掩蓋病因:如果確診為傷風、感冒,發熱較高且頭痛劇烈者,可適當選用一些退熱藥,且最好與抗組織胺藥物如撲爾敏或異丙嗪同時服用,可增加療效并減少副作用。對老年或體弱患者,盡可能不用發汗退熱藥,以防引起虛脫而發生意外。
6.保持大便暢通:如有困難,可選用緩瀉劑,例如果導、液體石蠟或蜂蜜等,亦可選用50%甘油60毫升或液體石蠟100毫升作低壓灌腸。如果排除了腸道嚴重疾病,如傷寒等,則可用生理鹽水1 000毫升作高壓灌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