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施種植業是在環境相對可控的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植物高效生產的一種現代農業方式。酒泉市設施種植業起步較早,但設施種植業的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本文通過研究酒泉市設施種植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酒泉市發展設施種植業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酒泉市;設施種植業;融資服務;土地流轉
設施種植業是在環境相對可控的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植物高效生產的一種現代農業方式。設施種植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項目農業建設的有效載體,是促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酒泉設施種植根據市委“做精一產”的戰略部署和多年的大力推廣,設施種植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發達省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 酒泉市設施種植業發展現狀
1.1 設施種植業水平低,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雖然設施栽培面積比較大,但90%以上的設施仍以簡易型為主,有些僅具有簡單的防雨、保溫功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還談不上對設施內溫、光、水、肥、氣等環境因子的調控,一旦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即受嚴重沖擊。
1.2 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設施種植栽培的作業機具和配套設備尚不完善,生產仍以人力為主,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
1.3 設施種植技術不配套,科技含量低。設施栽培技術不配套、不規范,缺乏量化指標,栽培管理主要靠經驗,致使設施條件下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
1.4 規模小,布局分散。各級以鄉或村連片推進,但規模相對小且呈點狀分布。截止2014年底,累計發展日光溫室6.3萬畝,其中50畝以上連片小區297個,面積3.32萬畝;塑料大棚8.42萬畝,其中100畝以上連片小區254個,面積3.85萬畝。生產反季節、春提早秋延后蔬菜47.6萬噸,占全市蔬菜生產總量的26.6%。
2 酒泉市設施種植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大力發展設施種植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酒泉市設施種植業發展存在以下制約因素。
2.1 投入大,技術要求高,農戶發展信心不足。設施種植業投入大、風險高、勞動強度大,尤其是日光溫室經過連續多年搭建,城郊及條件好的農戶自己務作和再投入的潛力不大。其它鄉鎮農民人均占有耕地相對較多,土地收益相對穩定,空棚率較高;加之近年高速鐵路、天然氣管道工程和城市務工等吸納勞動力多,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民普遍對發展日光溫室缺乏積極性。
2.2 市場服務滯后,產銷銜接不緊密。酒泉地處大西北的中間地帶,鮮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內銷和外銷的市場空間都很大,但各縣市區基地小而分散,產品形不成規模,批發和農貿市場嚴重不足,銷售渠道不暢,流通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市場競爭力,嚴重制約設施種植業發展。
2.3 金融服務乏力,企業農戶融資難。設施農業一次性投資大,政府扶持有限,農戶和企業缺少資金支持,融資十分困難。金融單位貸款門檻高、期限短(大多數為一年期)、額度小,加上溫室不能抵押,農民聯戶擔保能力弱,嚴重制約發展。一些農戶沒有信用登記或信用缺失貸不上款和銀行為預防金融風險,不敢放貸的“兩難”問題比較普遍。以企業為投資主體拉動設施種植業發展的機制和氛圍還沒有形成,種植大戶受貸款額度限制融資困難,使得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受阻。
2.4 專業合作社實力不強,產業化組織程度不高。酒泉現有專業合作社小而分散,經濟實力不強、信息渠道不暢、服務手段落后普遍存在,市場適應能力相對較弱,成員之間還沒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關系。同時存在產業化組織程度不高、經營管理模式比較單一的現狀,多數農民仍處于單打獨斗狀態,這種現狀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產品品質提升,更不利于設施種植業的長遠發展。
2.5 土地流轉難度大,規模化發展受限。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戶對土地流轉認識不足,把承包土地作為其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沒有解決農民社會保障的情況下,農民把土地作為居家養老的最后一道防線,土地流轉積極性不高。同時,受政策“打架”的影響,國土資源部門鼓勵在非耕地上發展設施農業,而酒泉市受水資源制約束在非耕地上實行“三禁”,限制在規劃區內發展設施農業。政策之間的矛盾,使許多有實力的經營主體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嚴重制約了酒泉設施種植業的發展規模。
2.6 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人才匱乏。酒泉鄉村兩級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和經費嚴重短缺成為制約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農戶發展設施農業迫切需要專業技術部門的技術支持,但技術部門的服務卻到達不了最底層。另一方面,由于生產一線農民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一線農民接受先進技能比較困難。
3 酒泉市設施種植業發展的對策
3.1 強化政府引導,做好規劃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的原則,做好布局規劃。根據不同的氣候、水土及地理位置,確定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區域性設施種植業發展方向。結合“一村一品”項目,推廣設施種植業新技術、新品種。以肅州區為中心,實行梯次發展,逐步提高設施標準,提升設施裝備水平。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農戶集中建園區、建大園區,發展以大型化、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為特征的現代設施農業高科技示范區,發揮設施農業的示范作用、品牌效應和觀光功能,形成適合我市市情的設施農業發展體系。
3.2 重視品牌建樹,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一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不斷提高“敦煌葡萄”、“瓜州密瓜”、“清泉人參果”等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有效整合品牌資源,增強品牌效應。二要加大對特色農產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知名企業收購、兼并、重組農產品加工小企業、小品牌等方法,形成知名品牌。三要積極推動設施種植業標準化生產,大力創建設施種植業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和產品生產基地,開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綠色食品認證和商標注冊認證,擴大獲取綠色食品標志農產品的范圍和種類,嚴格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用品牌開拓和占領市場。
3.3 創新投資扶持機制,暢通融資渠道。一是發揮政策支持和利益導向機制在設施種植業發展中的作用,推動市縣兩級融資平臺在解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資金不足問題,轉變政府直接投資為貸款貼息扶持。二是全面推廣酒泉農商銀行推行的“誠信文明農戶”評選活動,為一、二、三級“誠信文明戶”分別給予15萬元、10萬元、8萬元的無擔保抵押貸款授信額度。三是創新信貸產品,將農戶和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農村經營主體全部納入“金種寶”、“溫室寶”等貸款新產品的營銷范圍,解決千家萬戶和龍頭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3.4 搞好土地流轉,促進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一要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業設施登記確權,確保農民社會保障底線,用足用活國家賦予農民的土地政策。二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有序”的原則,在堅持承包權長久不變、使用權加快流轉、農民利益切實維護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采用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合理有序的流轉。
3.5 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提升專業服務水平。一是充分發揮肅州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敦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帶動引領作用,將其作為技術示范和培訓基地。二是充實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把培養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作為一項長期戰略,通過定向委培、錄用專業對口的大中專畢業生,培養一支高技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專業人才隊伍。三是大幅度提高生產者的素質,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四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重視縣級蔬菜、瓜果育苗中心建設,就近滿足農戶需要。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注重生態綠色防控,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作者簡介:
王建,男,漢族,中共酒泉市委黨校講師。1996年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長期從事農村經濟方面的教學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