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姍姍
摘 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2013年浙江省政府十件實事之一,旨在打造農民的精神家園,增強農村群眾生活幸福感。據統計,杭州市目前建有193家文化禮堂,在文化禮堂的舞臺上,長年活躍著3000多支文藝骨干隊伍,他們植根在群眾文化的沃土,深受廣大農民的喜愛。但是,客觀地看這些基層文藝隊伍,還是顯得有些先天不足,仍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狀態,且大多停留在自娛自樂階段。作者通過調研,擷取了杭州地區部份文化禮堂業余文藝團隊的實例,試圖就如何組建和管理文化禮堂文藝團隊的具體做法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文化禮堂;特色團隊;組建;管理
隨著文化禮堂的遍地開花,人們對文化活動越來越關注,對文化禮堂的軟件建設也越來越重視,而抓好農村文化禮堂特色團隊建設,進一步提高文化活動的質量,已成為文化主管部門及群文藝術工作者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有人說,活動是群眾文化的生命力,而業余團隊則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實施者,也可以這樣說,一個地方業余團隊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和發展。而在文化禮堂建設中,農村文化禮堂的文藝團隊建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村落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文化禮堂的發展。
1 杭州文化禮堂業余團隊類型和現狀
就目前文化禮堂的文藝團隊的類型來說,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1.1 自娛自樂型。自娛自樂這個層面的文藝團隊數量最多。他們活動的特點是,自發組織,規模較小,靈活性強,沒有硬性制度約束,可以利用各種不同場地,或公園、或社區空地、或房前屋后,見縫插針開展文娛活動。
1.2 規模發展型。這是第二個層次的文藝團隊。它們的特點是:自發組織起來的時間較長,人員較多,成員在自娛自樂的基礎上,有了自我發展、自我展示的需求,他們渴望尋求對外拓展交流,但因為人才、師資、資金等諸多原因,致使文藝團隊大多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層面,精品節目少。
如何在缺人才、缺資金、缺專業人員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這些在鄉野中自由成長的業余團隊的藝術水準,以滿足群眾日趨提升的欣賞水平和增強團隊的自身造血功能,這是值得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2 如何組建文化禮堂特色團隊
要因地制宜,要貼近群眾、以人為本,群眾基礎較好的都可以先建起來。具體可歸納為“三突出”:
一是突出參與性。興趣為主、民間藝術、戲曲、歌詠、龍獅、竹馬、健身隊、老年秧歌、排舞、腰鼓、民樂隊、書畫、攝影、象棋、籃球等普及面較廣的團隊。二是突出特色性。倡導“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做法。如臨安上田村的書法隊,每周二晚上培訓交流,以書會友,吸引了100多位書法愛好者,并已創建全國書法之村。臨安光輝村的農民畫,非常接地氣,不僅吸引了20多位成年人參加培訓,還深受小學生的歡迎。三是突出引導性。富陽窈口文化禮堂,以村史、村貌、金宵傳統為素材,排一臺戲,全村總動員,每戶人家出一人,以情景舞蹈的形式,把村史、革命傳統和民間藝術串起來,演給游客看,由于每場演出幾乎都由村民自己擔任主演,總是吸引臺下村民追“民星”,節目演了一年多,村民們還是很喜歡。常態化的演出激發了村民參加其它藝術團隊的積極性。淳安縣文昌鎮油菜花藝術團,名聲在外,這些年來,“油菜花”通過自編自排,推出了民族舞蹈、勁爆舞蹈、睦劇表演、快板表演等許多精彩節目,紅遍淳安鄉鎮。在組建“油菜花”前,村里的婦女們晚上除了看電視、搓麻將、打撲克,沒有其它娛樂活動了,參加“油菜花”后,婦女們的文化生活豐富了許多,隊員們因為迷上了跳舞,回到家后,總是不由自主地邊哼音樂邊踩舞步,甚至在廚房炒菜的時,兩腳也踩著舞步一前一后。心情好了,脾氣也好了,這樣一來老公孩子當然高興。顯然,文藝團隊不僅是單純的健身或娛樂,它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村民的心理。文化隊伍的活躍,使得農村文化禮堂已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娛樂場所,更多時候它呈現出的是傳承和美鄉風、傳播道德文化的特質。
3 團隊組建過程的具體做法
農村文化禮堂的藝術團隊建好后,還涉及到管理和運轉的問題,在設計活動和培育團隊中要注意以下兩方面:
3.1 在基礎團隊組建過程中的 “三個注重”。一是注重通俗性。因為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在文藝團隊中中老年人占了較大的比例,年齡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針對這一實際,開展老年文藝團隊輔導時,先就要注重“通俗”,注重“大眾化”。無論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活動,在內容編排、輔導展示、操練表演上,都要做到“好學、好懂、好記”,注意適合老年群體。比如,像越劇表演、扇子舞、健身操,應該選一些技巧要求不是很高、演唱難度不是很大的項目,使老年文化活動順順利利地開展起來。二是注重趣味性。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動員、吸引和組織村民參與文化活動,就必須在注重文化活動通俗性的同時注重它的趣味性,以趣味吸引人參加。注重在“樂”字上做文章,在“趣味”上下工夫。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活動中來。三是注重參與性。在組建團隊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群眾性和涉及面,要讓有興趣的人都能輕松地參與進來,以體現重在參與的精神;比如在組織腰鼓隊、舞蹈隊、健身隊時,要根據參與者的特點來設計動作、編排隊形、把握節奏、實施活動,在活動中要把“過程”設置得舒緩一點輕松一點豐富一點,讓人們在豐富的“過程”中盡情參與、慢慢體味,最大限度地自娛自樂。
3.2 精品團隊活動中的“四個結合”。一是送戲上門與自編自演相結合。在上級部門送文化活動中,演出采用專業團隊與村民團隊相結合的形式,既保證演出質量,又增加群眾的參與度。如蕭山“農村文化禮堂文藝走親”巡演活動,走進了30個首批示范型農村文化禮堂,每到一村,來自蕭山文藝界的明星們都與本土明星一起互動。二是傳統民俗與現代特色相結合。團隊在編排節目時,既注重挖掘和弘揚當地傳統的民間藝術,并在活動中加以引導和利用,形成本村的文化特色。同時考慮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避免老人老味老一套,這樣既傳承了優秀文化,又豐富了活動內涵,增強了團隊的業務實力。如淳安文昌油菜花藝術團,將情景劇、睦劇小戲、排舞、表演唱等搬上文化禮堂的舞臺,既充滿鄉土味,又洋溢時代感,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三是團隊展演和文化走親相結合。首先,鼓勵鄉鎮間、友好團隊的文化走親、聯誼活動,通過各種合作進一步提升團隊的影響力;其次,根據鄉鎮、村落經濟社會形勢,鼓勵骨干自編、自導、自演、自賞,把群眾喜聞樂見又貼近實際,富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搬上舞臺,此舉既能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激發團隊的榮譽感,又能爭取政府支持。四是鄉土人才和藝術培訓相結合。首先,要充分發揮農村文藝人才的特長和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文化隊伍。如淳安縣文昌鎮油菜花組合的隊長是一位文印店店主,能歌善舞,能編會演,是文化禮堂藝術團隊的靈魂人物,文化站長就介紹她到鎮政府文印室工作,以騰出更多精力為文化禮堂的團隊建設服務。其次,文化禮堂要積極提供排練場地和演出機會,并通過網上預約等形式安排師資力量對文藝骨干開展藝術培訓,促進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提升村級活動的檔次和品位,更好地為農村文化建設服務。同時,輸送文化員和骨干參加縣、市舉辦的各類的培訓,通過培訓讓文化員和骨干開闊視野,培養藝術感覺,在思想上解惑,業務上解渴、能力上解弱,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激發精神動力。
4 團隊管理的“三抓”、“三建”
所謂業余文化團隊“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說的是規范管理。
4.1 所謂三抓,就是以“抓陣地、抓隊伍、抓特色”為抓手,抓出成效、抓出特色、抓出亮點
4.1.1 抓隊伍。通過培養和鍛煉,培養一支常年活躍在農村廣闊天地的文藝骨干隊伍。
4.1.2 抓活動。由文化站牽頭,利用傳統節日,暑期等農閑而又人氣旺的時段開展“文化禮堂藝術周”、村“新春文化活動周”,文化走親、團隊聯誼等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活動,對文化禮堂的文藝團隊集中進行展示、展演、評優活動,活動安排在中心村的文化禮堂,要求轄區內的所有文化禮堂都組隊參加,把平時松散的團隊集結起來。
4.1.3 抓特色。文化禮堂在抓好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文體骨干團隊建設的同時,另一方面積極組織和挖掘特色文化、民俗文化。
4.2 “三建”指的是建立和實行團隊的相關工作機制
4.2.1 建立獎勵考核機制。制訂文化禮堂團隊的考核獎勵制度,并要求做好活動檔案和臺賬,每年進行檢查和考核,評選優秀團隊、優秀骨干、優秀作品表彰,獎勵活動先進,保證團隊健康發展。
4.2.2 建立扶持機制。扶持成長性團隊,把形式新穎,有發展潛力團隊,但尚未形成規模的團隊歸為“成長性團隊”,在培訓指導等方面予以扶持。
4.2.3 建立聯動機制。實行多項工作聯動制,文化館、站都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把文化禮堂的團隊建設、指導工作納入式作內容,并確定量化指標。并在公共平臺上,建立QQ群,實行例會制度,隨時掌握文化禮堂業余團隊的情況,解決業務上的需求。
5 結語
總之,群眾文化隊伍的建設是一項艱巨、長期的工作,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參與。探索切實有效的文藝團隊管理和培育活動模式,在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和運作中非常重要,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