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濤
現代意義的應急通信,一般指在出現自然的或人為的突發性緊急情況時綜合利用各種通信資源,保障救援、緊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是一種具有暫時性的、為應對自然或人為緊急情況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機制。它貫穿于消防部隊日常戰備值班、接處警流程以及到場處置中的方方面面。而通信保障的內容也在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從單一的語音通信發展到現在的視頻、音頻以及現場各類數據信息的綜合集成,通信保障任務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消防部隊作為地震救援行動中的中堅力量,在新的任務環境要求下如何完成好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中的應急通信保障任務,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任務環境的特點
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的發生具有非常強的突然性和不確定性,發生的時間和地域無法預知,因此災害發生的地域自然條件無法預計。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對于環境的破壞力驚人,隨之帶來的道路中斷,原有地貌改變,交通癱瘓。救援隊伍面臨的是嚴酷的自然環境,需要花費極大的體力經過長時間的跋山涉水才能夠進入災區。同時災害發生地域公網通信中斷,水電等配套設施停止運轉,救援隊自身保障工作都需要自行解決。這對于救援隊伍的裝備以及給養物資的配置需求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重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通信保障的核心任務
在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應急通信保障任務時,保障人員要擔負對外聯絡以及救援隊內部的通信保障任務。但在救援力量到場后,隨隊通信保障人員的核心任務應該是依靠攜帶的各類通信技術裝備與外界建立穩定的信息通道,如何及時、準確、暢通地傳遞第一手信息,反饋現場情況,為后續救援力量的構成、確定救援裝備配置以及物質的調集配送提供最為可靠的決策依據。因此應急通信保障人員應該在到場后第一時間保“通”,這里的“通”我個人認為是最為基本的通信需求,可以是語音通信,也可以是間斷的文字信息的數據傳遞。這種通信需求的認可對于通信裝備的配置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將直接影響到應急通信保障工作的成敗。
基于任務環境特點及核心任務內容的分析,如何完成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中的應急通信保障任務,結合自己在多年通信崗位工作的體會,我認為完成任務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重點應該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2.1、人員的保障
現代通信保障工作的主要開展形式是發揮各類通信技術裝備器材的作用。裝備是完成任務的工具和基礎,而操作器材裝備的人則是核心。應急通信崗位人員必須能夠熟練使用通信器材,還要精通計算機操作、各類電氣設備使用、視頻圖像軟件操作;同時還要具備強健的體魄,隨機應變的頭腦,還需要各類維修保障技能,合格的通信保障分隊人員真正做到了一專多能。而通信領域的技術更迭快,對人員操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受制與裝備器材的可靠性等因素,還對操作人員提出了在使用中維護和解決故障能力的實際要求。這些能力的培養只依靠各種形式的培訓是無法滿足的,只有通過長期的操作實踐,在日常使用中通過遇到故障解決故障這種模式不斷的磨合積累經驗才能達成。因此選拔、培養人員并保持隊伍的穩定是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通信保障隊伍的基礎條件。
同時,應急通信保障隊伍人員配置上應該打破分崗位分專業的局限。實行駕駛員、通信員以及各類操作員的崗位安排并不能夠適應實際需要。在應急通信保障任務中們的投送能力也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將主要的人力資源向救援力量配置上傾斜,因此隨隊通信保障人員必須是一支精干的隊伍。駕駛員只負責駕駛,通信員只負責通信保障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人力浪費,同時也減弱了保障小組/分隊在執行任務時候的靈活性。這一點在通信保障分隊人員的選拔,日常的訓練中必須要予以貫徹,在日常的訓練中實行各種類型的分訓、組訓、全裝備展開訓練、拉動演練及跨區域拉動演練。通過長期的業務訓練和培訓提高人員的業務素質和默契程度,才能培養出一只成熟可靠的應急通信保障隊伍。
2.2裝備的保障
在執行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通信保障任務時,所攜裝備是完成任務的基礎條件。選擇符合現場環境需求的裝備,并使其在現場正常工作發揮作用,任務就成功了一半?,F階段,科技發展速度快,各類通信新技術層出不窮,各類新裝備器材更新換代很快。如何配置通信器材裝備,選擇真正適合應急通信保障任務需要的裝備,我認為應當重點考慮一下幾個方面:
2.2.1器材裝備的小型化
小型化并不是針對常規狀態下的應急通信系統。常規情況下,系統是大區制的、廣泛覆蓋的,設備復雜、功能完善,而體積重量不是考慮的重點因素。在特殊情況下,諸如地震、洪水、雪災等破壞性的自然災害面前,基礎設施部分或全部受損,這時的應急通信裝備器材需要具有小型化的特點。小型化具體是指可以迅速運輸、快速部署、自持力高。器材裝備的移動性能要非常優秀:形狀規整方便裝箱以利于交通運輸;重量輕、體積小以利于人力背負攜行。
2.2.2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簡單易操作
在開展應急通信保障任務時,在人員裝備的投送、到場后的展開過程中,人員還是器材裝備面臨的環境是非常嚴酷的。而人員可以通過休整治療進行恢復,裝備一旦出現故障無法修復將會直接導致任務的失敗。因此可靠性是個非常關鍵的性能指標。消防部隊采用的通信器材裝備,多以民用器材裝備為主,可靠性層次不齊,如何保證器材裝備在運輸、攜行以及使用時能夠克服嚴酷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我認為在這類應急通信保障器材選型中引入防水、防塵、高低溫使用環境、抗沖擊等具體技術標準體系非常必要。這類技術裝備可以不要求采用最新的技術,但是必須要求可靠性經過必要的實驗環境檢驗。真正符合使用環境需要的器材裝備才能夠確保任務的開展和完成,才是真正部隊需要的器材裝備。同時這些器材裝備應該盡量簡化設計,使其具備結構簡單的特點,從而減少故障節點,降低故障修復難度。
同時設備操作界面簡潔、友好、直觀;硬件系統標準化、模塊化,能兼容現有的各種常用設備器材,從而簡化操作環節,便于快速部署、展開、運行,從而提高使用效率。
2.3任務的展開
由于災區交通中斷,公網癱瘓,自然環境嚴酷。如何配置人員、選擇和攜帶器材裝備決定了任務的成敗。我認為在執行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通信保障任務時,不應貪大求全,對通信保障任務設置過高的任務要求。應該采取到場分波次、任務分階段的方式開展。
到場分波次具體是指在前往災害現場的第一波救援隊伍中隨隊配置精干的應急通信保障小組。人員不應超過3人。保障小組根據對現場環境、任務特點的分析判斷,選擇符合任務要求、成熟可靠便于攜帶的器材裝備跟隨第一批次救援力量前往現場。以保障救援隊與外界的通信聯絡,到達現場后回傳反饋現場信息為基本任務目標。
器材裝備選擇應以海事衛星便攜站、衛星電話、輕量化的短波背負臺和中繼臺,對講機、防水照相機攝像機等成熟可靠,攜行方便,自持力高、抗沖擊掉落、重量輕、保障需求低的器材裝備為主,攜帶的器材裝備重量不應超過15公斤。這樣做的原因是第一批次救援人員面臨的現場環境困難是最為嚴酷的,除攜帶器材外還要攜帶個人的攜行裝具。而且保障小組人力資源緊張,路途中各類突發情況和現場環境不利于衛星便攜站等各類大型器材裝備的攜行、保障和使用,同時大型器材裝備在攜行過程中導致設備故障發生率高,設備可靠性不強,強行攜帶反而會影響到保障小組的運動能力以及其他器材裝備的配置,造成各種不利困難。
第一波保障小組的主要任務目的為“通”,不宜要求過多的通信需求。保障小組人員只要能夠順利到達現場,在途中和現場滿足語音、短信及一些簡短視頻、照片資料的發送等基礎性通信需求,就可以說第一到場的通信保障任務已經成功完成。
后續的通信保障分隊人員依托第一到場通信保障小組的信息反饋,攜帶各類保障器材、維修裝備及大型器材裝備跟隨第二到場救援力量前往現場,開展通信保障,從而降低了到場的難度、減輕人員和器材的消耗。第二波次通信保障人員到場后,開展各種大信息量的通信保障條件已經具備,可以建立完善災害現場和后方指揮部之間不間斷的語音、視頻以及信息溝通渠道,直至救援任務的完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完成重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通信保障任務從近處說是一個具體的實施過程,而從根本上說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人員、裝備相輔相成。有合適的裝備而沒有合適的人員配置無法完成任務,而有合適的人員隊伍沒有符合實際需求的裝備也無法取得任務的成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樣符合應急通信領域。我們應該真正做到立足實際,一切以任務需求為導向;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在平時的工作中,花大力氣提高人員素質;同時慎重開展器材裝備的選擇、測試和配備。才能在突如其來的災害救援中真正完成好應急通信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