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是生產部門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而農業集約化的經營是以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根本性目的的,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以投入最小的成本來獲得最多的回報。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推進集約化農業發展對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推進集約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利津縣為例,從集約化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并提出促進集約化農業發展的措施,以期促進我國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行業,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農業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它的地位能否牢固,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維護,以及社會的安定和諧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積極的推進集約化農業的發展,是促使農民來增加收入的一個基本途徑。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獲得更多的勞動價值,從而提高利津縣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集約化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創新不足的制約。東營市利津縣農村的金融環境的改善,對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強的資金支持,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是有甚多的問題亟待解決。農業涉及的企業產品由于種類稀少,而滿足不了客戶對多種類產品的需求,以致于使客源流失。而且,集約化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發展。制約農村的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創新型人才缺乏。在現今的農村金融機構中,很多業務人員都不是專業人員,對金融方面的知識不具有系統且專業的認識。這就造成了既能懂得金融專業知識,又對投資理財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的極度缺乏,進而制約了農村集約化農業的發展。
農民的流轉意識不強。土地是農民得以生存與發展的最基礎的生產資料,所以,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會擔心流轉之后失去應有的生活依靠。因此,農民寧愿進行粗放經營,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而且,農村農業的土地流轉還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農民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處于弱勢,缺少對土地能升值的預見性,甚至還缺少一定的話語權。而且,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的利益經常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從而對土地的流轉失去信心。
科技投入的動力不足。農業經濟的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科學技術的投入,而對農業的科學技術的投入都是利津縣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目前,利津縣涉足于農業發展的企業大都是中小型的企業,然而受企業的規模和資金的限制,都支撐不了研發周期長和經費需求大的科技研究,企業發展的科學技術含量也都較低,對科學技術的需求不大。同時,科學技術投入的風險分散的機制并不健全,也吸引不到企業對農業的投資目光。而且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力度不足,農業科學技術人才的缺乏,以及對從農業專業畢業的學生的待遇差的問題,是東營市利津縣的農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推進集約化農業發展的措施
創新金融機制。 為了促進農村的金融機構能更好更快的發展,政府機構要加大對農村的各類金融機構進行監督的力度,建立健全對金融機構在監管方面的制度,為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來提供法律保障。而創新型人才的發展,是對集約化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所以,在集約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創新型人才進行重視,加大培養力度。而且還要重視引進既有專業金融知識,又有法律素養的創新型人才。同時,各大農業院校也要對加強學生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性進行大量的課題研究,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為農村金融業的發展保證強大的智力支持,進而更好的促進農村集約化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完善土地流轉的制度,增強農民意識。東營市對未來五年農業的發展方向是科學、明確的,利津縣已經具備發展集約化農業的良好基礎。隨著農村合作社經營的不斷發展,各級部門要做好對農村的土地流轉指導及其管理工作,對各項工作制度予以完善,增強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意識,使農民更好的配合政府完成土地流轉的相關工作。同時,打造農村的土地流轉的交易平臺,對農村土地的流轉進行定期的公布,對不合法變更土地流轉的行為進行依法處置。
加大科技投入。要想穩固農業基礎性的地位,一定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為了推進集約化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的投入。在推進集約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大力研發新作物,加強對科學技術研發的支持,并且要加快對新產品進行推廣,鼓勵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的機械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的發展。為了提升利津縣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土地效益,東營市政府提出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為目的,以增加人民收入和促進產業增效為核心,加大力度來發展集約化農業,加大科學技術的支撐力度,最大幅度地提高農業對農民收入增加的貢獻率。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集約化、優質化的生產越來越受到重視,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利津縣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山東省的一份子,必定將走向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發展動力,把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以農業的經營體制的創新為集約化農業的發展之路。因此,要緊密結合利津縣的農業發展實際,促進利津縣的農業經濟向著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單位:利津縣經濟開發區鳳凰城街道辦事處)
作者簡介:徐海霞,女,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學歷:大學,工作單位:東營市利津縣鳳凰城街道辦事處,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發展、管理
郵寄地址: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華益小區(縣一幼東臨)西單元201室 徐海霞(收)聯系電話:138647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