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夫
不食人間煙火的創客不是好創客,“天天想得天馬行空,但不落地,有什么卵用?”創客劉錕說。創客偏理想,腦洞大開的創意令其漂浮于大地,睥睨眾生,恍若神仙;商業偏現實,庸常卻四處長著金山銀山,名利遍野,好似人間。而用戶體驗,是連接創客與商業的那根擎天大柱。
跟用戶站在一起
劉錕的產品是一款名為“i-light”的智能燈,跟互聯網沒有什么硬連接,“但我們是基于互聯網思維打造的。”劉錕的互聯網思維,便是完完全全跟用戶站在一起,“站在用戶角度反推一款產品,而不是工程師思維——我覺得我的產品牛逼,你就該用我的產品。”
劉錕認為,在他所處的智能家居領域,并不是有好的技術,就有好的產品,“要真正要解決用戶的需求,讓大家用起來很爽。我們的產品也沒什么尖端的技術,只不過我們把用戶的體驗做得很好。”
在劉錕辦公室的柜子里,擺放著i-light的第一代及其改進版,包裝盒上印的全是英文,劉錕想進軍海外的野心表露無遺。“我們肯定是想做海外市場,人群的接受度更高,價錢也可以賣得更高。”
劉錕的i-light目前已經在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進行了小規模投放,對于銷量,劉錕還比較滿意,“雖然才做了一年,但資金能自給自足了,銷售已經能把研發養起來了。”
解決用戶真正痛點
劉錕的合伙人葉焱梟正在對i-light第二代產品做測試,“第二代產品的研發理念也是根據用戶的反饋而來的,用戶覺得使用麻煩,哪怕只有一點麻煩,我們也應該把麻煩消滅掉。”
劉錕和葉焱梟是高中同學,都從小喜歡倒騰電子產品。大學期間,劉錕在電子科大學計算機,葉焱梟在法國學自動化。大學畢業后,劉錕在深圳廣電做軟件項目管理,“國企很穩定,但沒激情,我就想自己做點事情。”于是,劉錕拉上葉焱梟一塊創業。
“我們很看好智能家居這個領域,我們分析了市面上很多產品,覺得很多都是技術的堆砌,比如用手機控制燈或窗簾的開啟。所以我們想通過智能技術解決大家真正的痛點。”劉錕和葉焱梟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晚上起床時,朦朦朧朧地找燈的開關,不方便也不安全,并會刺激自己和旁邊人的眼睛。
于是去年3月,兩人萌生了做智能燈的想法,兩個月時間做出第一批試產的版本,接著進入“小范圍投放、收集用戶反饋、反推修改產品”的階段,精心打磨之后,他們的i-light達到了用戶使用的標準。“目前我們的產品分雙人床、單人床、嬰兒床三個版本,它的邏輯是只要你的腳一落地,探頭就能感應到,燈就自動亮起;感應不到人的活動了,就自動倒數關燈。”
跟多數用手機控制的智能家居不同,i-light不借助任何其他設備,劉琨認為,解放雙手才符合人最本真的需求。
智能是手段,而非目的
說到智能家居,就不能不提巨頭小米。小米構建了以小米手機為中樞的智能生態系統,但劉錕并不十分贊同,“用戶沒有必要被手機綁架,該用手機控制時就用,不該用時就不用。”
劉錕反感“為了智能而智能”的做法,“真正的智能,不是讓用戶特意地去和硬件交互,而是在不改變用戶原有習慣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但劉錕也不是全盤否定智能手機,他認為智能硬件的春天到來正是因為智能手機,“以前要開發一款產品很困難,因為沒有開源硬件平臺,也沒智能手機的輔助。現在要想做一款硬件,只要稍微有點想法,懂一些電子方面的知識,都能夠基于這些平臺實現,不再只是很專業的工程師才能做了。”
開源硬件平臺和智能手機只是降低了技術門檻,“做硬件產品也沒看上去那么容易,你把一個想法呈現出來,只是個試驗品,要讓它真正在市場銷售,打磨的過程是十分艱辛的。”
談到未來,劉錕的想法很樸素,不是影響世界的大概念,而是做一些能真正影響大眾生活的產品。
創客劉錕很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