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小平對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政治發展也有著杰出的成就及深遠的影響。鄧小平政治發展思想提出的背景,謀求穩定的政治環境是鄧小平關于政治方面發展思想的一個重要環節,增強制度的建設,這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鄧小平政治思想的寶貴遺產。
關鍵詞:政治發展思想;鄧小平;制度
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不但在我國的經濟改革方面做出了貢獻,而且對我國的政治發展和體制改革也有著杰出的成就及深遠的影響。
1 鄧小平政治發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政治發展思想。鄧小平站在時代的高度,結合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思想,促進了我國的政治思想的發展。通過對鄧小平經典著作的研究,鄧小平政治發展思想產生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1.1 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提出,我國有一些制度中還存在著很大的漏洞,這些問題嚴重的阻礙我國社會主義的發揮,如果不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就不能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急切需要。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鄧小平明確指出了我國各部門領導和干部存在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本就是官僚主義現象、家長現象和干部領導的終身制現象等。[1]
1.2 經濟發展是政治發展的重要動力。鄧小平的政治發展思想是適應經濟體制的改革。鄧小平指出:在提出改革的同時,就包含了政治體制改革。如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每向前前進一步,都能夠感受的到它的重要性。如果不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也就不能保證經濟體制改革得到的成效,妨礙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從而妨礙了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實現。[2]同時,鄧小平也指出了要想貫徹執行經濟改革,必須搞政治體制改革的觀點。[3]
1.3 鄧小平政治發展理論的國際背景。起始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全球化,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影響進一步加大。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也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也會波及到政治方面。基于此,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對外開放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鄧小平政治發展理論。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鄧小平認為“要根據新的情況來確定新的政策。以前那些東西,我們還要繼續保持,尤其是基本的制度,是絕對不能動搖的,一定要杜絕新的資產階級的誕生”。[4]與此同時,鄧小平也強調了我們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我們國家的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引進先進技術也是有利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5]
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兩大浪潮對鄧小平政治發展思想也產生較大影響。其中政治改革方面的浪潮是歷史上的第三次資產階級民主化浪潮。它起始于1974年葡萄牙、希臘等南歐國家,然后波及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東歐國家。國際上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對我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鄧小平審時度勢,做出了明確的決定。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國家的暴動,是國際局勢的另一個局面。東歐、蘇聯亂,我看也不可避免,至于亂到什么程度,現在不好預料,還要很冷靜的觀察。在他們發生暴動的同事,我國要按計劃進行另一個翻番,這才是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處”。[6]鄧小平強調“西方世界確實希望中國動亂。不但希望中國動亂,也希望蘇聯、東歐都亂。美國,還有西方其他一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搞和平演變”。[7]鄧小平在1989年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強調北京的政治風波“首先是國際上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思潮煽動起來的。”[8]鄧小平認為:“西方的很多國家都在打一場隱形的戰爭。因為要社會主義國家和平共處,所以叫做隱形,要是我國也進行資產階級的自由化,結果必然是暴亂,這就會導致我們什么都做不成,我們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將全部作廢”。[9]
2 謀求穩定的政治環境是鄧小平政治發展思想的重要方面
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中國也不例外。鄧小平反復強調的政治穩定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亨廷頓認為:“事實上,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進程卻滋生著動亂”。[10]亨廷頓結合一些具體的資料指出“在大多數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里,流動機會的缺乏和政治制度化程度的低下導致了社會頹廢和政治動亂二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11]亨廷頓認為如果政治參與迅速擴大而政治制度化水平沒有相應的提高時,就容易發生政治動亂。鄧小平同志從我國“文革”的政治動亂之中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鄧小平指出:我國存在的最基本問題是穩定。如果脫離了穩定,那么將會什么事情都辦不成,已有的成果也會失去。[12]“我們的目標是民主,但國家必須保持穩定。”[13]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強調“我國人多但底子很薄,缺少一個團結穩定的環境,沒有穩定的環境,將會一事無成”。[14]穩定的政治環境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人民群眾對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倍加珍惜。政治穩定的局面是有利于我國的長久安康,將會保證群眾的安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推動的作用。
3 加強制度建設是鄧小平政治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
政治制度化水平往往是衡量政治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參數。政治發展的實質就是實現政治文明,實現政治制度的規范化,使政治制度走向法制化、制度化。鄧小平同志非常注重加強政治制度建設。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鄧小平強調在“文革”時,林彪、“四人幫”大搞特權,給人民群眾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在此,鄧小平同志強調了加強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他說:“克服特權現象,要解決思想問題,同時更要解決制度的問題。”[15]緊接著,鄧小平又指出“我們以往出現的錯誤問題,與一些干部領導的思想行為、作風都要重要。如果這方面的政策做好,那么壞人將會無可乘之機,反之,讓好人不能順利的做好事,甚至會邁向犯罪的道路”。[16]所以,“關于領導和組織制度存在的問題,更加具有全局、根本、長期和穩定的特點。這關系到了黨和國家是不是要改變顏色,要引起高度的重視”。[17]鄧小平有遠見的指出“要是不堅決改變現有制度中的問題,從前出現的問題有可能會重新出現。只有對現有問題有針對性、計劃性的改革,群眾才能相信我們,才能相信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會有希望。”因此,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為我國政治發展指明道路的改革目標。
為了使政治制度化,鄧小平首先強調了法制的重要性。鄧小平指出“我國缺少的是一種守法和執法的優良傳統,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就開始關注法制,沒有法制是絕對不可以的。”[18]鄧小平提出:我們黨不要對法律范圍內的事情干預的過多。因為這不單單是黨和政府之間的問題,同時更是政治體制的問題。鄧小平強調“只有加強法制,才能保證民主。一定要使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不要讓這種制度隨著領導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的觀點和看法改變而改變。”[19]鄧小平同時強調了要逐步完善法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政治發展、政治制度化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有序的參與。政治發展的本質是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使政治文明從低級向高級、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鄧小平吸取“文革”的經驗教訓,反對追求形式上的民主,鄧小平認為如果民主附在形式上,是實現不了的,同時經濟也不能得到發展,相反,更會造成人心渙散的現象。鄧小平主張有秩序的民主。反對“文革”期間所謂的“大民主”,
鄧小平指出“現如今的中國,黨的領導和群眾的自發性是必不可少的。”[20]他認為這種無序的、自發的所謂民主只能導致無政府主義,會造成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與覆滅。他說“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空談民主,結果將會導致民主極端化,使得無政府主義日益猖獗,政治局面的團結將會得到破壞,從而四個現代化徹底失敗。”[21]鄧小平因此主張循序漸進式的民主,他認為,如果發展民主,民主就是我們的目標,可是“急忙的搞也不行。”[22]“如果沒有民主,也就沒有社會主義,更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當然,這都要循序漸進。民主和社會主義都要發展,這是肯定的。”[23]政治發展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養,切實做到真正參與政治生活。鄧小平政治發展理論的目標要求“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做到“讓他們參與管理,實現管理民主化”。[24]這需要我國的政治制度能夠積極地有效地引導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要求,盲目地政治參與往往造成對政治制度的破壞,不利于政治的和諧發展。因此,我國要協調好擴大的政治參與與我國政治制度化水平之間的關系,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加快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飛速發展。
4 政治發展思想的寶貴遺產
鄧小平的政治發展思想是我國的政治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性思想,為我國今后的政治發展指明了道路與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鄧小平強調中國的政治發展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走適合自己的路。我國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政治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鄧小平在1986年會見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時強調“每個國家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所提出的政治體制改善,是根據我國具體國慶而定。”[25]鄧小平覺得我國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資產階級民主,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制度,我們要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鄧小平指出“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踐和情況來決定要改革的步驟和內容。”[26]鄧小平強調政治體制改革將聯系到的個人和實物都非常廣泛,會觸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同時也會遇到很多的麻煩和阻礙,因此,我們政治體制改革需要審慎行事。從政治發展角度看,鄧小平主張循序漸進的政治改革模式。鄧小平強調“我們首要任務是明確政治體制改革的范圍,明白從哪里入手。要先從一件或兩件入手,要是一下子就干大,可能就會亂套。國家這么大,情況又復雜,改革是不簡單的,所以一定要慎重,覺得有成功的可能性后再下決定。”[27]從鄧小平政治發展思想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今后的政治發展必須沿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發展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民主政治。
4.2 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發展,都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鄧小平強調“在這樣的一個大國中,想要把全國人民的思想都統一起來,沒有高度的覺悟、紀律性和自我的犧牲精神是很難辦到的,那樣導致的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這是我國人民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出的真理。我們人民群眾的團結穩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強大統一,都離不開黨的領導。”[28]鄧小平還進一步強調了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加強黨的領導與改善黨的領導。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我們更需要不斷加強、改善黨的領導,繼承鄧小平同志的政治發展思想。
4.3 鄧小平同志的政治穩定思想是我們當前努力實現政治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性思想。我國無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還是文化建設,都離不開穩定的政治環境。新時期我們正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有著一些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素,我國要不斷地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切實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妥善解決發展、改革和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堅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促進政治的穩定,努力創造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黨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這一指導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5 結語
建立穩定的政治秩序、合理的政治制度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條件,是促進政治發展的重要一環。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建立、完善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鄧小平同志強調“我歷來不主張夸大一個人的作用,這樣是極其危險的。如果把一個國家和黨的穩固,建立在僅有的幾個人的威望上,一定是不牢固的,極其容易出現各種問題。”[29]鄧小平同志看到了人治的風險與弊端,提出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主張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各項政治制度,從而促進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不斷發展。鄧小平同志強調的“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的歷史重任和“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這十六字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等重要指示,為我們今天堅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國之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二卷327.
[2]《鄧小平文選》三卷176.
[3]《鄧小平文選》三卷177.
[4]《鄧小平文選》二卷133.
[5]《鄧小平文選》二卷133.
[6]《鄧小平文選》三卷320.
[7]《鄧小平文選》三卷325.
[8]《鄧小平文選》三卷331.
[9]《鄧小平文選》三卷344.
[10]《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31.
[11]《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42.
[12]《鄧小平文選》三卷284.
[13]《鄧小平文選》三卷285.
[14]《鄧小平文選》三卷331.
[15]《鄧小平文選》二卷332.
[16]《鄧小平文選》二卷333.
[17]《鄧小平文選》二卷333.
[18]《鄧小平文選》三卷163.
[19]《鄧小平文選》二卷146.
[20]《鄧小平文選》二卷170.
[21]《鄧小平文選》二卷176.
[22]《鄧小平文選》三卷285.
[23]《鄧小平文選》二卷168.
[24]《鄧小平文選》三卷180.
[25]《鄧小平文選》三卷178.
[26]《鄧小平文選》三卷241.
[27]《鄧小平文選》三卷176-177.
[28]《鄧小平文選》二卷342.
[29]《鄧小平文選》三卷325.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4年中國博士后基金資助項目:《新變革時期中國意識形態建設研究》的部分內容,該項目批號:2014M561011。
作者簡介:薛文杰,男,中共北京市豐臺區委黨校教研室副主任,講師,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在讀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