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老年人忌口都過頭了,導致營養不良、肌肉衰減等情況,反而不利于疾病恢復。
不敢吃肉,營養不良病難好
臺灣營養師公會聯合會前理事長金惠民講道,“臺灣目前的慢性腎病的發生率很高,在臨床上發現,有很多腎病患者吃得很差,生怕尿蛋白高,把豆制品、肉、魚、蛋、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全部都給忌了。其實,這不但不利于疾病好轉,反而會因營養不良加重器官的衰竭。”
對此,于康教授也深有感觸,“現在的老年人背負了太重的慢性病的負擔。你跟他說要多吃些什么,不然會營養不良,他們根本聽不進去。但如果給他列個表,上面寫上這個病不能吃這個,那個病不能吃那個,他們會聽得特別仔細,有些人還會把這個表貼在廚房墻上,時時提醒。”這種情況讓于康在內的很多營養師都哭笑不得。
不要覺得慢性病永遠都是不能吃這,不能碰那。相當多的老年人由于不敢吃動物性食品,導致嚴重營養不良,把自己瘦成了皮包骨,誘發了包括肌肉衰減、骨質疏松在內的很多疾病,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營養的關鍵還在于均衡的飲食。
蛋白吃少,肌肉衰減也“三高”“如果沒有營養和運動干預,從35歲開始,人體的肌肉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于康提醒,要特別重視老年人的肌肉衰減癥。
“老年人的肌肉衰減雖然無法避免,但當發現這種苗頭時,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盡量減慢肌肉衰減的進程。”于康解釋,肌肉衰減會出現肌肉萎縮、力量下降。比如,骨骼肌的衰減會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使得老年人站立困難、步履緩慢,還容易摔倒。
肌肉衰減可不單是腿上沒勁兒,它還會誘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
有些人心想,我肉多,肌肉減少點也沒事。事實上,有一種更為隱匿的肥胖型肌肉衰減癥,突出表現就是肌肉少,脂肪多,看上去不瘦,但會出現肌肉無力等癥狀。
出現肌肉衰減該怎么辦呢?金惠民教授建議,要保證每天每餐都吃到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像雞蛋蛋白、牛奶蛋白、大豆蛋白、牛肉蛋白等都是優質蛋白非常好的來源。并且還應堅持做一些能活動全身肌肉的運動,比如散步、快走等。
補好營養,可以保命省錢得了病,大多數人都會依賴藥物,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生活中唾手可得的食物其實也是促進身體康復的關鍵要素。
于康分享了一項國外的研究,一個老年人沒有營養不良的風險,單純的治療花費為5000歐元;如果在疾病基礎上出現營養不良的傾向,那么治療費用就會增加3000歐元;如果已經確定發生營養不良了,那么,費用將會增加到10000歐元。
一些老年人認為,生病后住院,把自己交給醫生就沒問題了。事實上,有很多醫生不太懂營養,也沒有讓營養科及時干預,這樣的話,反而是入院時間越長,營養不良的發生風險越高。
對此,北京營養源研究所副所長李東感同身受。6年前,他85歲的母親發生多發性腔梗,已被兩家醫院的醫生“宣判”預后不佳。不過,通過李東對母親進行的膳食營養調理,從靜脈注射營養液,到鼻飼食物,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母親就可以正常飲食,直到現在,91歲高齡的母親還可以和家人談笑風生。
(左嬌蕾、文雯/文,摘自《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