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讓我覺得這里新農合的一項政策與百姓需要不符:患偏癱的薛老漢拿著他的醫保卡到一個看偏癱效果很好的鄰村衛生所求治,被婉言拒絕。原因很簡單,我們這里村衛生所只對本村提供新農合服務,其他村就診均需交費。該村衛生所婁醫生采取中西醫結合以中草藥加針灸為主治偏癱,療效好,收費低,揚名全縣。雖離家這么近,但卻不能在這里用新農合看病,薛老漢不解。
這樣的事不單是發生在我村,也不僅僅發生在一個村衛生所,筆者電話咨詢市縣農合辦,答復是一樣的,這是制度規定的。據了解,類似現象在其他地區也存在。原因是由于村醫報酬、藥事服務、財務管理及信息設施等制度與條件的約束和影響,橫向開展村與村新農合醫療服務有困難,所以目前制度上不允許參合農民外村看病,許多患者只有到鄉衛生院及其以上定點單位才能享受新農合優惠。
村衛生室是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的網底,對保障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農村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防線。政府投入適時到位、衛生室嚴格按照“標準”建設的確不失為堅固基層衛生網的好辦法,但網底設計如果不科學、有漏洞,沒有完善健全的制度措施,再好的村衛生所又有啥用處呢?
筆者認為,如果能彌補漏洞,建立完善新農合異村就醫制度,在重視縣鄉村上下縱向聯動的同時,也開展村與村的左右橫向服務,讓鄉村醫生都行動起來,各盡所能,發揮特長,聯手為身邊百姓提供優質服務,肯定能讓村級優質醫療資源在分級診療中發揮作用,百姓就能就近就醫,“看病難看病貴”就能有明顯緩解。
(孟慶社/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