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勇
作為一位在基層推廣農技近20年的農技人,徐明舉能明顯感覺到近年來農村、農業、農民的轉型巨變。而他想做的,不僅是跟上、適應,更是超過、引導這種轉型。從傳統的辦培訓、發材料、通過村里大喇叭講,到跳出這些固化形式,探索借助公共媒體、網絡通訊手段擴大受眾群、提升精準度,這位高級農藝師在一步步“過河”。
如今,依托視頻網、QQ群、博客、微信平臺,吸納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前沿科技,線上多重互動,線下觀摩交流;徐明舉探索的這種互聯網+農技公益推廣模式逐漸清晰。以層次豐富、立體生動、直觀可感的服務,該模式形成的影響力遠超出他工作所在的山東省費縣;在省內乃至國內的果樹種植戶中,徐明舉都已相當知名。
2014年,徐明舉榮獲臨沂市勞動模范。2015年3月底,臨沂市總工會為“徐明舉勞模創新工作室”掛牌。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山東農業大學果樹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學森對此評價說:徐明舉堅持把國內外先進技術傳播給農戶,破解的是“最后一公里”難題,他的努力,對當前果樹產業轉型是有貢獻的。
風云際會:果農樂聚新農民
1977年出生的于本順,本行是土建工程,6年前,他在日照市莒縣棋山鎮包下800多畝山林地,種起了核桃。如今,隨著本行生意艱難、農業生機盎然,原本“玩票”式的種植園,逐漸成了他的主業。“可要沒有徐明舉老師,這園子到不了今天。”他一點不掩飾對徐明舉的感激。
于本順沒種過地,開始也跟不少外行人一樣,以為種核桃簡單。“栽上樹,就等著收核桃唄。”但很快他就發現:施肥、修剪、噴藥、防蟲……事事都不易。2012年,他看到果農樂視頻網,又經人介紹,認識了徐明舉。此后,徐明舉多次從費縣趕來,現場指導他管理。“我自己也學,常看果農樂的視頻。”于本順說。
事實上,國內許多果農戶都是先在網上認識徐明舉的。2011年年底,徐明舉創辦了果農樂視頻網,開始網上授課,并與網友在線互動。迄今他已累計制作、發布視頻750多個,點播量超1500萬次。每周一至周五晚上8點,天南地北的果農都會準時守在網上。來自棗莊的宋允成種30多畝桃樹,平時農活再忙,晚飯都準時。“八點前吃完,泡上茶,就等著徐老師上線開講。”
“能這么按時聽課的,都是規模種植戶;規模有大有小,小到三五十畝,大到幾百上千畝。”徐明舉對聽課的人做過統計分析。他發現,這些人中,有的是從零散種植逐年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有的是從賣農資、農產品轉入種植的,更有開公司辦企業半道入行的。發展程度也不一樣,有的果園進入了盛果期,有的則剛開始建園。
“這些人,年齡多在30歲至55歲之間,跟傳統農民大不一樣。”談起聚集在果農樂周圍的“新型農民”,徐明舉說,“他們肯定是未來農業的主力。”
風虎云龍:從前沿引來科技
都說“莊稼活兒不用學,人家干么咱干么”,這話對“新型農民”不適用。他們以農為職,對種植要求更專業。棗莊桃農宋允成一句話就顯示出新舊農民的差別:“以前種桃都追求產量,現在都講究提升品質。”
專業種植對技術、知識的要求更高。徐明舉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如果只提供常規的技術講解,果農樂不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在實地指導、視頻講課中,徐明舉巧妙地將知識的實用、及時、新穎結合了起來。當然,結合的前提是,他得通過自身為果農樂不斷“充電”:一方面,他得熟悉田間地頭的需求,一方面,他得洞悉農業前沿的科技。于是,省內、國內各大重要農業技術培訓交流會現場,徐明舉都到場,別人記,他錄像。“錄下來更完整,更生動。”
2012年,他拜師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山東農業大學果樹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學森。偶然聊天,談及果農樂視頻網,陳教授大感興趣。在陳教授引薦下,當年在煙臺舉辦的一次學術交流會議上,在眾多杰出專家中,有了一位基層農技員的位子。此后,徐明舉成為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專家成員之一。也由此,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社科院、青島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技術成果開始經由果農樂平臺直接落地。
現代農業對市場反應敏感,一棵種苗,一種樹形,一個新的管理細節與技巧,都可能成就一個種植園,進而影響一個作物的種植前景。這些從科研前沿順流而來的知識,讓果農樂在果農戶中無形中具備了權威感。
4月11、12日兩天,果農樂視頻網組織國內各地的果農網友在費縣觀摩交流。從河南鄭州趕來的王書華遇到了一位老鄉,來自西平縣的文學林。王書華的家族從事房地產、制造業,他則管理公司的100多畝果園,經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介紹來找徐明舉。老鄉文學林則是從哈薩克斯坦趕回國內學習的。“我在那邊包了六七十畝地,想再包30公頃,種蘋果;都說徐老師權威,就特意趕過來。”文學林說。
云起龍驤:把“執行”當成核心
在費縣上冶鎮城南頭村,有一塊70來畝地的桃園,桃園的主人叫陳娟。這位30來歲、看起來瘦瘦弱弱的農場主,說起來還后悔:“2012年栽的苗子,2013年認識徐老師,上網聽課,實地觀摩,學了不少知識,可半信半疑,沒有實施。”
后來看桃園真要耽擱了,她才趕緊請徐明舉到現場指導。此后,這片桃園的樹形、后來補進的品種、具體的修剪管理,全按徐明舉教的干。以前從沒種過地的城里人陳娟,還成了徐明舉農技推廣團隊的技術員。
“農技推廣,關鍵在農戶的執行力,”徐明舉說,“再好的技術,你講了,農民聽了,但聽完就散了,回去還是走老路,那等于沒推廣。”徐明舉分析,農民的執行力差,一來是觀念保守,擔心風險;二來,傳統推廣方式很難提供展示實效的交流,農民感受不到執行的環境壓力。
為了讓果農實施新技術,徐明舉除了在網上用視頻展示,還頻繁發起網友聚會。本縣的,省內的,來自其他省份的果農,因網結緣,同業相連,聚到一起看果園,對著棵棵果樹各抒己見。觀摩交流效果很好,僅從2012年起算,就有30多場,聚會果農達 3 000多人。但所選果園大都是網友的,水平不一,徐明舉逐漸覺得不過癮:“看到修剪有問題,我想動剪子又擔心人家有意見。”
2015年初,徐明舉自建了一塊十幾畝的教學基地。他把“徐明舉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牌子掛到了果園里。這片果園很奇特:作物品種多,地膜也有黑白塑膜、無紡布膜等好幾種。“沒指望果園賺錢,就是想通過它讓果農看得更直觀。”徐明舉說,有了基地,再加上一只支經培訓、篩選的技術能手組成的團隊奔赴各地作業,從果農樂傳出的技術在各地扎根會更深。
云布雨施:推廣方法得超前
線上有視頻網站,有多個QQ群,有博客微博,有微信矩陣,有電話熱線,線下有可供觀摩、操作的基地,圍繞果農樂形成的互聯網+農技推廣模式初步實現“云上地下”的融合服務。但徐明舉意猶未盡。2015年,他還想依托青島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網絡技術優勢,開發一組微信平臺,進一步拓展遠程智能化推廣途徑。
緊跟科技通訊步伐做渠道,是徐明舉的經驗——“方法渠道得超前”。2001年,徐明舉在費縣干鄉鎮技術員。許多技術員都還依靠組織農民培訓、到田間地頭指導、通過大喇叭講課,他已經開始運用視頻了。那時候的徐明舉,騎著摩托車,馱著家里的電視機,提心吊膽地下村放影碟——他怕電視摔了。再后來,工資才六七百元的他自掏腰包買1 600多元的DV,錄了像通過電視播。他制作的18期《果業在線》,播放累計時長達1 200小時。
從電視、報刊到互聯網,徐明舉實際上是在避開傳統農技推廣模式的短處,強化農技推廣的公正、純粹。“像不少農資企業,也做農技服務,但以賣農資為目的,那就沒人信了。”徐明舉說。
如今,果農樂名氣逐年增加,山東農大的不少學生都來聯系實習。這讓徐明舉對未來發展有了信心:“接下來,我打算邀請更多的頂尖果樹專家加入進來,跟果農現場交流;我們還想組織果農到國外參觀學習;努力把最先進的技術最快地傳給最需要的農民。”
臨沂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王向群稱贊說:“這么多年,徐明舉任勞任怨,體現了勞模精神,他不光技術業務出眾,更有很強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