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存旺
關鍵詞:名醫經驗;趙潤??;正骨推拿;屈膝屈髖搖動法;骶髂關節錯縫
中圖分類號:R27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6-0108-02
本院知名專家趙潤琛主任醫師從事推拿工作50余年,屈膝屈髖搖動法是趙老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獨特推拿方法,現介紹如下。
1 關于骶髂關節錯縫
本病的出現多有暴力性外傷史,或慢性關節勞損所致的關節不穩,復受外力作用,如突然跌倒,臀部著地,可使骶骨向前旋轉;若外力加于骶骨上部,又可使骶骨向后旋轉;跳躍可使外力通過下肢傳至髂骨而使之向上移動。所以,骶髂關節過度被動活動時,可引起一側或雙側骶髂關節錯縫或半脫位,兩骨的關節面本身凹凸不平,錯位后關節位置更為錯亂,發生絞鎖,同時有一部分韌帶受牽拉而勞損,發生疼痛,有時可引起反射性坐骨神經痛。另外,妊娠期婦女韌帶松弛和伸長,常因彎腰和旋轉活動引起扭傷和錯縫;也可發生于胎兒過大的產婦,分娩時擴張骨盆而引起扭傷,甚至出現關節半脫位[1]。
2 推拿方法
2.1 基礎手法
①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患側,用手掌在患側腰部、骶髂部及臀部做揉法,使其肌肉放松,然后在上述部位再做拇指撥揉法3~5遍。②用拇指或肘尖按壓腎俞、小腸俞、骶髂關節痛點、環跳、承扶、委中、腰眼各30 s。③患者仰臥位,醫者站其患側,掌揉腹股溝外側及股四頭肌2~3遍,然后點按和撥揉髀關、陽陵泉30 s。
2.2 屈膝屈髖搖動法
患者仰臥位,醫者站其患側,健側下肢自然伸直,將患肢屈膝屈髖,醫者一手握其足踝部,一手扶其膝部,做環轉搖晃(大腿旋前旋后運動)。前錯縫者屈膝屈髖內旋搖動,后錯縫者屈膝屈髖外旋搖動,操作10次,若效果不佳,可重復10次。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2歲,2014年1月12日初診。因拎重物不慎致右側腰及腰骶痛1周。查體:右側腰肌緊張,L4~S1右側棘突旁及骶髂關節處有明顯壓痛。觸診見:右側髂后上棘明顯高于左側,仰臥位伸直雙下肢,足背屈,右下肢短于左下肢約1 cm,直腿抬高試驗右40°(+),“四字”試驗右(+),骨盆分離擠壓試驗右(+),俯臥提腿試驗右(+)。X線示:兩側骶髂關節見間隙不對稱,骶髂關節增生硬化。診斷:右側骶髂關節后錯縫。經上述手法治療1次后雙下肢等長,右側腰及腰骶痛明顯緩解,治療5次后痊愈。
4 討論
骶髂關節復合體主要由骶骨、雙側髂骨及韌帶等軟組織構成。骶髂關節呈一耳狀面,由骶骨與髂骨相對而構成,關節面凹凸不平,互相嵌合緊密。髂骨面軟骨屬纖維軟骨,軟骨較薄,關節面較光滑;骶骨耳狀面不規則,外側面向外向后,前面較寬;髂骨耳狀面位于髂窩后部的髂骨內側面,向外向內。骶髂關節屬微動關節,其運動是在6個自由度上的耦合運動,骶髂關節的周圍韌帶有骶髂前韌帶、髂骨間韌帶、骶髂后韌帶、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等。骶髂關節的骨性結構及韌帶結構共同構成了骶髂關節復合體,這些結構使骨盆的穩定性得以增強。
屈膝屈髖搖動法在患肢屈膝屈髖內旋搖動的過程中主要拉伸臀部和股后肌群,主要包括臀大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ㄆ涠填^除外)、大收肌的坐骨部分、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通過對坐骨結節(支點)的牽拉,促使髂骨旋后,調整骶髂關節前錯縫;在患肢屈膝屈髖外旋搖動過程中拉伸股前肌群,主要包括髂腰肌、闊筋膜張肌、股直肌、縫匠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即位于大腿前面的內收肌群(大收肌的坐骨部除外)、恥骨肌、大收肌的閉孔部、長收肌和短收肌。通過對髂前上棘(支點)的牽拉,促使髂骨旋前,調整骶髂關節后錯縫。總之,牽拉過程中產生的機械力和生物力通過杠桿原理,使骶髂關節的復合體在搖動過程中有微動調整。另外,在搖動過程中,骶髂關節的關節囊和韌帶的記憶促使骶髂關證使用丹參、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時,宜加用水蛭、蜈蚣、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蜈蚣對蛋白尿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可酌情使用。
在活血通絡的同時,還應配伍涼血止血藥物。杜雨茂教授認為,血尿多與血虛有熱、瘀血阻絡有關[1]。單純使用涼血止血之品,易導致寒凝血滯,影響氣血流通,故應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則止血而不留瘀。唐容川《血證論》云:“既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血尿亦屬離經之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應祛瘀生新,祛瘀止血。臨證可給予大薊、小薊、蒲黃炭、槐米炭、白茅根、仙鶴草與活血藥并用。
1.4 兼顧清熱利濕
腎臟疾病早期多與外感有關,并常因外感而發病或使病情加重。MN初起多為太陽經表證,證見發熱微畏風寒、咳嗽、咽喉腫痛、口干而渴、舌尖紅、脈浮數。后在腎炎慢性水腫過程中,復感外邪,患者多陰虛內熱,故成少陰熱化證;或水腫日久,水液留于體內,郁而化熱,加之口服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導致濕熱內盛,濕熱膠結,氤氳熏蒸,疾病纏綿難愈,證見面紅顴赤、口干、水腫、小便頻急、大便不利、舌紅、苔黃厚、脈弦細數。治療應給予金銀花、連翹、石韋、魚腥草、紫花地丁、半枝蓮、土茯苓等清熱利濕之品,逆轉病機,以緩解癥狀。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歲,以“雙下肢輕度浮腫2月余”于2008年9月18日入院。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及眼瞼浮腫,皮膚瘙癢,無惡寒發熱、多飲、多食、多尿、腰痛等。外院腎穿提示:膜性腎?、笃?。經治療,患者水腫癥狀稍有減輕。后患者為求中醫治療而來我院就診。查尿:鏡檢紅細胞6~8個/HP,蛋白(++++),紅細胞(++++),24 h尿蛋白定量3.948 g。舌質紅,苔薄,脈細。中醫診斷:水腫,證屬脾腎氣虛、水濕阻滯。治以補腎健脾、利水消腫。方藥:生地黃、熟地黃各18 g,牡丹皮9 g,澤瀉15 g,茯苓18 g,黃芪50 g,青風藤18 g,雞血藤15 g,金櫻子18 g,炒芡實15 g,槐米炭18 g,蒲黃炭20 g,三七粉(沖)3 g,蟬蛻15 g,半枝蓮15 g,蒺藜12 g。每日1劑,水煎服。
守方加減治療2個月后,患者近期逐漸減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性藥物,浮腫較前緩解,自覺腰酸,偶有乏力、氣短,納差,舌質紅,苔薄黃,脈滑細。復查:尿蛋白(++++),紅細胞(++++)。24 h尿蛋白定量1.872 g。中醫辨證:氣陰兩虛,脾腎不足,兼有濕熱內阻。在原治法基礎上加清熱祛濕之品,方藥:生地黃、熟地黃各18 g,牡丹皮9 g,澤瀉15 g,茯苓18 g,生黃芪80 g,青風藤24 g,雞血藤15 g,金櫻子18 g,炒芡實15 g,三七粉(沖)3 g,薏苡仁30 g,山楂40 g,黨參15 g,菟絲子12 g,血余炭10 g,鹿銜草20 g,蒼術18 g,黃柏8 g,蟬蛻15 g,紫草12 g。
服上方3個月后,患者腰酸消失,乏力感覺明顯好轉,偶有雙下肢輕度浮腫,舌黯紅,苔薄白,脈澀。復查24 h尿蛋白定量0.912 g。患者出現瘀血證候,故守方加活血通絡之品,以改善腎臟微循環。方藥:生地黃、熟地黃各18 g,牡丹皮9 g,澤瀉15 g,茯苓18 g,黃芪80 g,青風藤24 g,雞血藤15 g,金櫻子18 g,炒芡實15 g,三七粉(沖)3 g,薏苡仁30 g,續斷15 g,黨參15 g,半枝蓮15 g,血余炭10 g,杜仲炭15 g,水蛭8 g。繼服2個月后,患者無明顯不適,復查24 h尿蛋白定量0.726 g。
按:本案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水腫,尿檢異常,且排除外感、糖尿病等繼發疾病,腎穿結果診斷明確,結合舌脈,病機乃脾腎氣虛,水液代謝紊亂,停滯肌膚,形成水腫;外感風邪,加之正氣不足,表虛不能抵御外邪,致皮膚瘙癢。治療給予生地黃、熟地黃、茯苓、黃芪、金櫻子、炒芡實健脾益腎、利水消腫;槐米炭、蒲黃炭涼血止血;半枝蓮清熱解毒、涼血,青風藤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兩藥皆有抗炎作用,可輔助降低蛋白尿;雞血藤活血化瘀,可改善腎臟微循環;三七養血活血、止血,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外感。診治療2個月,患者癥狀緩解,開始逐漸減少激素及細胞毒藥物用量,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藥物屬中醫溫熱之品,長期使用易陰虛內熱,與體內濕邪結合,濕熱蘊結,阻于下焦,故在原方基礎上加蒼術、黃柏、紫草、薏苡仁等清熱祛濕。3個月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明顯減少,癥狀減輕,舌黯紅,脈澀,乃久病及絡,故守方加活血通絡之品,如水蛭、地龍、蜈蚣;因患者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性藥物已停用,故減少清熱利濕藥物。
3 結語
MN病機復雜,纏綿難愈,且易反復,臨床屬難治性腎小球腎炎,若控制欠佳,將發展為腎功能衰竭。筆者認為,MN之所以纏綿難愈,主要因患者正氣不足,病邪深固,病損較重,邪正雙方相持,治療難以取效。所以,醫者須長期堅持扶正祛邪,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 李志安,田雁華.杜雨茂教授治療腎病經驗介紹[J].新中醫,1999, 31(9):12-13.
(收稿日期:2014-03-28)
(修回日期:2014-04-26;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