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劍
【摘 ?要】
教師在課堂中評價學生的語言應以激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應做到:關注情感,欣賞評價;善于幽默,燃起激情;民主平等,人文對話;創(chuàng)造空間,張揚個性。構建和諧、融洽的語文課堂氣氛。
【關鍵詞】
課堂教學 ?評價語言 ?人文性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積極的導向、提高、激勵功能,是落實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那么,作為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借助評價語言的來引領學生自主、快樂、積極地學習,從而把他們帶入瑰麗的知識殿堂,成為學生心目中“科學的法官”“思索的哲人”和“愛的化身”?下面就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關注情感,欣賞評價
英國作家塞·巴特勒說過:“贊美是美德的影子。”清代教育家顏昊先生也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在課堂中,每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后,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與肯定。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盡可能多一些欣賞與鼓勵的語言,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地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音質悅耳、吐字清晰、抑揚頓挫,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而又聲情并茂。于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后主動走上前,微笑著和這位男同學握了握手,無比誠摯地說:“你讀得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還想聽你再朗讀一遍。”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既是送給有精彩表現(xiàn)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王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學生的發(fā)言中只有一個用好的詞,只有一句說好的話,也要立即給予熱情的鼓勵。如:“你這個詞用得真準確!”“這個句子真美!”但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有些學生的發(fā)言可能連值得夸獎的詞句也沒有,這時就可以這樣鼓勵他們:“你的進步真大!”“你的聲音響亮,請你再讀一次!”“你的自信讓人敬佩!”“你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魄力!”
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看似簡單的一個愛撫;富有深情的一瞥;不露痕跡的一個暗示……這些不經意的舉手頭足,都會給學生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都會蕩漾起學生心中的漣漪,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欣賞他人、相信自己、積極向上的品質。
二、善于幽默,燃起激情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可以說,課堂上幽默是思維的火花、智慧的結晶,是教師知識、才能長期積累的結果。詼諧幽默的評價能恰到好處地推動教學過程,使教學信息的傳遞風趣而高雅。
請看特級教師支玉恒《第一場雪》的教學片段:
師:第二天,天放晴了,我們去看看雪景好不好?(生齊答:好)雪景很美,誰能把它美美地讀出來?(笑聲)他讀的時候,大家閉上眼睛聽,體會他能不能把你帶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
生:“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師:你們聽他讀完這段,是不是感覺走到雪景中去了?(生反應不一)
師:剛走到雪景的邊上,是不是?(笑聲)啊,沒進去,誰能帶著大家進去?
(一生再讀課文,但讀得不好)
師:進去了嗎?
生:(齊笑)沒有。
師:是沒有。可能剛才那位同學領著咱們走到了雪景的邊上,這位同學又領著咱們出來了。(生大笑)
師: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領進去。(師范讀、領讀)往前走幾步沒有?
生:(微笑)走了。
師:誰接著領大家往前走?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支老師多次運用幽默生動的評價語言,因勢利導,學生自然地把自己置身于課文情景之中,去體會、想象、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語言素養(yǎng)也扎扎實實地得到提高。在一次聽課活動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很受啟發(fā)。
可見,幽默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評價語言藝術,不僅僅能博人一笑,產生愉悅感,而且還能于笑聲中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產生意味深長的美感效應,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民主平等,人文對話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以對話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縛,進行積極思考,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教師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參與對話,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評價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民主,也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實現(xiàn)“平等對話”,建立一種“對話——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表揚激勵的同時,用其可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傷其自尊心。只有在這種民主﹑平等的氣氛中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才會在教師和風細語般的評價語言中糾正學習中的錯誤,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中,才會很自然地爭先恐后發(fā)言,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四﹑創(chuàng)造空間,張揚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固然可以在語文學科的特點中得到體現(xiàn),但更主要是體現(xiàn)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中:承認個性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fā)展。一位老師教學《春天》一課時,微笑地問學生:“桃花在春天為什么盛開?”其本意是想讓學生明白“因為天氣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開了”這一季節(jié)轉換規(guī)律。而學生的答案卻五花八門:因為小草長出嫩葉,綠油油的一片,十分美麗,桃花想和它們比美,所以桃花開了;因為桃花夢見我們小朋友換上新裝了,它也要換上新裝和我們比美,所以桃花開了;因為它聽到蜜蜂的聲音,知道蜜蜂來采蜜了,桃花要讓蜜蜂來自己身上采蜜,所以桃花開了……然而,學生這些有豐富聯(lián)想和創(chuàng)意的見解都被教師否定了。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不要人云亦云,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chuàng)意、新探索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之中,努力去呵護他們,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充滿關愛、包容的鼓勵的評價語言對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個性的發(fā)展,對構建和諧、融洽的語文課堂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