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珠
美術是幼兒表現自我、創造世界的一種有效語言,孩子樂意用這種特殊的語言詮釋著自己的情感體驗。所謂創意美術是指教師為幼兒提供寬松的環境,創設展示作品的空間,提供大量創作材料的活動,引導幼兒充分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繪畫方式,探索尋找新的作畫方法,通過自己的構想,動手制作出各種有創意的作品。
現在幼兒園創意美術教學中存在著幼兒操作簡單、材料單一的種種弊端。這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往往會感到學得乏味,無法使其對美術活動保持長久的興趣。教師應該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應更多地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充分挖掘幼兒生活中的各種材料開展美術活動,從而促進幼兒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發展。
一、生活化的材料,拓展幼兒童趣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創意美術活動的內容自然也離不開孩子們的生活。在實踐探索中,我發現孩子們所熟悉的、生活化的內容、生活化的材料會使他們感到親切和好奇,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參與活動的欲望。
實例《秋天的小花》(紙團印畫)
正值秋葉飄零的深秋時分,校園小樹林里銀杏葉、楓葉、梧桐樹葉等紅綠黃相間,美極了。每每來到這里,孩子們總會對撿拾起飄落下來葉子,玩一玩、看一看。為了讓孩子們多角度的領略了秋天的美好,我設計開展了《秋天的小花》這一創意趣味畫活動,旨在讓孩子們通過紙團印畫的方式表現秋天的美,體驗玩色活動的樂趣。在活動一開始的欣賞環節,深秋樹林景色的圖片給了孩子很強的視覺沖擊,他們們紛紛說:“真漂亮!好美哦!”……在幫助孩子們回憶了欣賞過的秋天樹林的美后,我開始示范運用紙團印畫的方式表現秋天的樹林:“紙團紙團快幫忙,蘸蘸紅色印印印,樹葉印得密又密。換個紙團再來印,我們一起印樹葉!”我邊念兒歌邊蘸色印畫,孩子們專注地聽著、看著,學著印畫的方法。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紙團蘸色印的過程非常感興趣,他們不厭其煩地蘸色印畫著,為此我不斷提醒著:“寶寶,再印一些黃(紅)樹葉吧!”“我的樹葉還是綠綠的!”……我以各種口吻提醒寶貝更換顏色!孩子們用紅、黃、綠三色將深秋的樹林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顒幼詈蟓h節的“小鳥”的手偶更是讓孩子體驗到了作畫的成功感,小鳥手偶在樹林中飛來飛去評價著,孩子們乖乖地傾聽著,還不時地自我夸耀著:“這是我畫的!”……一副快樂溫馨的景象。
分析:
教學活動的題材:“秋天的小花”,來自于孩子的生活,在孩子積累了相關經驗后開展的。作畫的材料:“紙團”,是生活中的廢棄物,能用來作畫,對孩子來說也是無比新奇的;教學中圖片欣賞:“秋天的花朵”也源于生活,是攝影師向我們展現的秋天的美景……這些正是活動能順利、成功開展的中心要素。
作品名稱《秋天的小花》
二、提供有效材料,激發幼兒創造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創造教育是“活”的教育,“行動”的教育。相信兒童有創造力,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的基本信念。陶行知先生指出“承認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我們不能束縛和壓抑孩子的創造力。而“創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為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利用繪畫、粘貼的形式培養幼兒創造力,幼兒在粘貼、繪畫過程中可以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象。下面我就一次小班創意美術活動《小雞捉蟲》來談談,在材料的有效提供上刺激幼兒的創造力。本次活動的目標和活動準備是: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橢圓形與線條組合畫小雞。
2.愿意親近小動物、和小動物做朋友。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彩色水筆、蠟筆、棉簽、褐色顏料、各種圖案的貼紙、視頻展示儀等。
2.經驗準備:對小雞的外形特征已有一定的認識。
活動開始了,我創設情境,教師扮演“雞媽媽”, 用兒歌的形式帶領小雞們一起鍛煉身體:我的小雞嘰嘰嘰,跟著媽媽跳3下,我的小雞嘰嘰嘰,跟著媽媽轉兩圈……
師:“小雞本領學會了才能夠出去捉蟲吃?!边@句話我作為重點給孩子說了,為接下來的創作埋下了伏筆。
孩子們開始動手創作了,因為活動的目標一是學習用橢圓形與線條組合畫小雞。因為小班的孩子在畫畫過程中不是大膽,比較小,為了激發他們畫大,我利用語言情境法說著:小雞寶寶長大了,才能夠出去找蟲子吃哦!小小雞寶寶還太小,出去太危險,只能夠呆在家里哦!要讓雞寶寶出去捉蟲,怎樣做才能夠出去呢?引導幼兒把雞寶寶畫大。
接下來就是添畫環節。材料的準備在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孩子們開始選擇添畫材料:有的孩子選擇了水彩筆添畫;有的孩子選擇了棉簽和顏料;有的孩子選擇了貼紙貼在空白的地方。下面我以孩子完成的作品進行分析反思:
作品名稱《小雞捉蟲》
兒童涂鴉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不用教出來,他們一拿起畫筆,就是站在原創的最高點,根本不受任何制約的涂鴉,直接揮灑寶貴的直覺與創意。涂鴉是嬰幼兒的一種本能表現,是視覺經驗和身體、手指肌肉協調發展的產物。他們在用畫筆進行隨意涂抹的時候,就是在用“美術語言”表現自我,他們將感覺統和經驗籍由點、線、面、色彩及空間呈現出來,表達思想和情感,與他人溝通。
看著孩子們大膽的創作,積極快樂的參與布置的身影,我笑了。我欣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我欣慰孩子的創造潛能已被開發、解放出來。但我不會滿足于現狀,我會繼續我的實踐研究,力爭讓我的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享受創造,享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