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語文是小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學好語文有利于幫助小學生為接下來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探究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幫助小學生提高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綜合素質。
1.促使主動和主導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需要把語文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作為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重點,促使自己把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擺脫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弊端,提高教學效率。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忽視學生感受,培養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探究能力的意識不高,導致學生只是單純的接受教師的思想以及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時,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問題時,教師便會直接的解答。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法提高,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因此,現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把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促使主動和主導相結合,既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又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教師把握思路,引導學生探究。但是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時需要以教授學生技能為主,教會學生探究學習,促使學生學會如何探究。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需要耐心、細心地解決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但是并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在指導時也不需要完全的指點,只是需要適當的點撥,促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究,讓學生自覺地運用已有的知識以及技能來探究解決新的學習內容。糾正學生只是把思路停留在事情發展過程的理解上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知道語文閱讀的精髓并不只是局限在對課文表層含義的理解之上,而是要分析文章的核心思想,突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透過現象看本質,開拓學生閱讀探究的原動力。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需要教師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閱讀探究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促使學生能夠把自己的知識真正的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轉變傳統學生被動學習的學習地位,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課前預習活動,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和獲得探究成果的求知欲望。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相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興趣的同時也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2.創新多形式教學手段,挖掘學生潛能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閱讀探究的潛能各不相同。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創新多種教學手段,分層次地挖掘學生的探究潛能,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效率。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不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長期處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中,自身的潛力無法發揮,長此下去,便會降低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語文教師需要創新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挖掘學生的潛能。
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提示閱讀方向,樹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探究信心。語文教材的體裁多種多樣,但是有的課文的結構、內容、寫作方法等都具有相似之處。教師需要針對這一點,在閱讀教學中多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分析教材內容和特點,根據掌握的類型文的閱讀方法和經驗,舉一反三,大膽的進行自主探究,多用鼓勵的語言鼓舞學生積極地發表意見,樹立起閱讀探究的自信心。
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閱讀目標、任務以及要求。教師還需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結合階段重點訓練項目,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多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在教學具體的文章篇目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預習課文。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先提出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說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為什么開頭要寫閏土加景物描寫?”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可以促使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以及課文知識的印象。同時,學生會始終處在興致勃勃的探究活動中,加上教師制定的指導目標,引導激疑探究,可以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小學高階段學生的探究熱情。
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創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專心閱讀,認真思考,自主探究。教師在布置完作業之后,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探究和實踐,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需要積極地主動地點撥,并適當的給予鼓勵和提示,還需要表揚表現優異的學生,調動學生的興趣。
3.加強多元化課外訓練,培養團隊意識
語文教師還需要加強多元化的課外訓練,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團隊意識。教師需要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多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機會。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查閱、提問以及記錄的技能。教師在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機會的同時需要要求學生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多向自己提問,并且帶著疑問繼續閱讀,促使學生把文章的大致脈絡以及文章內容在腦海中串聯起來,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
教師還需要多指導學生對優美的句子和文章段落進行記憶,指導學生把在閱讀中遇到的生字以及一些好詞佳句等記憶起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記錄下來,在班級上與學生和老師一起分享。隨著時間的積累,學生會通過這種方式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同時,教師需要通過課外訓練,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愿結成小組,根據自己布置的具體主題討論、合作得出具體的方案計劃。學生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際生活和課外鍛煉中,從而通過查閱、記憶和詢問等形式提高自己自主閱讀探究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的意愿,從滿足學生真正需要和要求出發,尋求教材與學生心理的契合點。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并且艱巨的任務,語文教師需要在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多指導學生尋求自己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通過多問、多解決,高效地提高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在今后的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需要根據教育改革的要求,創設多種教學手段,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