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ya



波蘭這片土地誕生了肖邦、居里夫人、哥白尼等歷史名人,位于中歐東北部31萬多平方公里的波蘭擁有獨特鮮明的傳統性格和深厚的藝術積淀。70余件波蘭藝術家創作的繪畫、裝置、影像等當代藝術作品以“生活狀態”為題,旨在通過當代藝術對生活的表達反映1989年以來在全球化文化語境中波蘭當代藝術的重要現象和文化特質。這場由中國美術館、波蘭羅茲美術館、波蘭密茲凱維奇學院聯合舉辦的“生活狀態:全球環境中的波蘭當代藝術”展覽反映波蘭當代藝術的特點以及波蘭當代藝術如何成為全球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覽中的70余件藝術作品是一場波蘭當代藝術的全面展示,更是關于當代波蘭生活體驗、生存狀態、文化認知的表達。波蘭駐華大使塔德烏什·霍米茨基先生介紹展覽由五個章節組成:第一個章節《現實?》是展覽的引篇,主要討論當代藝術中的現實性討論,描述了波蘭當代藝術對民族身份認同的特殊方式。作品包括阿格涅什卡·卡琳諾夫斯卡的《無人區》、沃齊梅日·帕弗拉克的《懷舊》等。
第二個章節《生活的環境》主要反映了波蘭當代藝術家面對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及社會生活如何進行藝術轉換,這種轉換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乃至生活習慣。作品包括尤莉塔·烏伊齊科的《波浪樓》、尼古拉斯·哥斯皮爾的《色塊》、安蓋莉卡·瑪爾庫爾的《無題》等。
第三個章節《可供分享的部分》,著重討論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現象是如何參與全球文化交流的。作品包括莫妮卡·扎瓦茲基的《黑面包》等。第四個章節《自我的生態學》展現了個人身份和主觀理念如何形成和保持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恒定關系。作品包括馬雷克·赫蘭達的《過境》、佐菲亞·庫莉克的《完美自我》等。
第五個章節《全球化的享樂》提供了將某些個人化的訴求、沖動或約束變為藝術創作對象的方式,以實現自我的解放和修復。這個過程的空間和邊界被建議為自我升華和無意識,這兩者都是現階段不受任何本土環境限制的全球化的要素。作品包括羅伯特·馬切尤克的《無題,(小熊杰里米)》、威廉·薩斯納爾的《無題(月球)》等。簡而言之,“生活狀態:全球環境中的波蘭當代藝術”旨在與中國觀眾分享被當代藝術物象化了的波蘭生活經驗,也呈現波蘭當代藝術的特點與價值。
通過這五個章節中的作品,可以從中了解到、感悟到波蘭社會的當代現實、當代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情感及其心理狀態與精神面貌。從作品中將追尋到波蘭全球藝術的興起和對其形成關鍵影響的各種復雜因素。不僅如此還揭示了波蘭當代藝術的文化特質以及這種文化特質源自哪些現代性經驗和藝術史案例,由此反映波蘭當代藝術如何參與塑造和建立了波蘭人的當代生活方式,也透過藝術作品展現了全球文化經驗中波蘭人的生活經驗。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這樣評價:“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文化語境里,波蘭的當代藝術一方面繼承傳統,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很多新的特點,特別是當代藝術家們針對人與社會、歷史、工業、機械以及生命等眾多問題的反思具有新鮮的視角,他們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對于人的生存狀態進行觀照,超越日常生活的表象,重新構建本土當代藝術的現實性與社會性。由此,波蘭的藝術家們以自我的感知和視角融人世界潮流,使得波蘭當代藝術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些也將會對當代中國的藝術家產生重要的啟示。可以說,此次展覽是中波兩國文化交流的結果,也是波蘭藝術家與中國藝術家藝術觀念的一次溝通。由此,使得展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對話,有助于深入地理解當下藝術創新的價值與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