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葉姍虹
摘 要:校園在改建、新建過程中,在快速的流水線般的建設模式下,形態類似的教學樓就像復制品一樣矗立于各個校園。而景觀形態也出現了不分校園歷史、文化背景,忽視校園特色的設計模式,致使校園出現單一、粗陋以及缺乏自身識別性的景觀形態。目前,在中國,校園景觀的案例不計其數,而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采取了保留、利用、改造三位一體的規劃原則,從“林”“水”“田”“建筑”四個方面將校園特色進行系統歸納、并真正提煉應用于景觀設計中,展現了該學校的校園特色。
關鍵詞:校園景觀;校園特色;景觀特色
一、校園景觀與校園特色之間的關系
如今,在校園中,學生和老師的實踐活動在校園景觀中凝結了校園特色,校園中的物質景觀也就成了映射文化的景觀。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可以體現在一定的物質形態上,也都可以通過相應的景觀形式來表達。如北大校園中的山水、古園林遺址,甚至是一株百年的老樹,每一處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與文化,而無論這些己經被賦予了歷史的景觀還是那些正在加載中的景觀都成為了傳統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和“傳遞者”。
由此可見,校園景觀傳遞校園特色,校園特色影響校園景觀。
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校園景觀設計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系重慶國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創建于1945年。辦學宗旨是“立足三農、服務社會”,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以農業為主的一所高職院校。
(一)校園特色定位及同類型學校比較
將我國農業及鄉村文化貫穿于整個校區,使師生在校區內可以進行各種農事活動體驗,在充滿樂趣體驗的同時喚醒其對農耕及鄉村文化的記憶。力求展現農院獨有的專業魅力,讓景觀成為學校的“活教材”。根據專業特色,本課題采用鄉土景觀來展現校園特色。
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是一個用水稻等作物和當地野草,以最經濟的途徑來營造校園環境的案例。景觀中應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其他莊稼,并通過舊材料的再利用,試圖對莊稼、野草和校園重新認識。
四川美術學院——總體規劃也充分體現了這種情感,總體結構完全摒棄了風靡全國的大學校園程式化的布局模式,而是采用了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本策略。整個校園呈灰黑色調,粗料細作是一大設計理念,校區內保留了原有農舍、水田、犁耙、風車、石磨、老床等陳設。
(二)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校園景觀設計特點
景觀作為全面構造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塑造學校形象方面,還在學生成長、學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景觀設計除了具備高等院校校園景觀設計的特點外,根據“求真、求實、求新”的辦學理念,將其校園景觀特色定位為以下幾點:
1.展現“活教材”。在校園景觀環境的營造中,美觀只是基本要求,其實質是要做到環境育人。校園景觀環境中蘊含的文化、歷史、科學信息,體現了學校或者特色骨干專業的行業歷史、文化價值,承載著豐富的育人信息,對學生的學習都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景觀建設中,利用植物造景,讓景觀成為學生的“活教材”。在景觀活動中,他們開展了水稻收割比賽、挖藕比賽、植樹比賽、植物百科比賽,等等,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將高職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校園特色充分融入到校園景觀中,運用科學的設計方法和藝術手段表現出高職校園特色。
2.對接企業。高職院校不同于其他高校,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因此要將企業元素融入高職校園景觀建設中去,對接行業文化、整體規劃、系統設計,讓學生在校園里進行職業教育,提高學生的企業環境適應能力,有利于校園形成特色景觀文化,使學校的景觀文化建設與精神層面的企業文化建設相互協調、促進、和諧發展,也為學校宣傳學校形象、校、企、政結合提供有利條件,創建平行院校的示范性院校。
3.面向社會。學校可以利用景觀,增加額外效益,不僅可以豐富校園生活,而且可以增加教學經費、科研經費,從而達到良性循環。例如,增設植物商業街,學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將自己培育的盆栽或者新品種在這里進行銷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寒暑假,利用教室、宿舍空余場地,開設植物培訓班;周末、節假日為城市人的出游提供安全、休閑、浪漫的活動場所,使其功能完善,達到游有樂、玩有地、吃健康、留有宿的設計要求。學生參與各項活動,不僅豐富了業余生活,而且在為游客科普植物的同時,自己的專業知識也得到了巨大提高。
三、設計理念
在設計中將人與自然、時間和空間相連接,強調對基地土地現狀的尊重,而這個基地中最為顯著的要素,我們對其采取了保留、利用、改造三位一體的規劃原則,強調不侵占基本農田及樹林的面積,并以田為肌理,構筑田連景園、綠蔭環繞的大地景觀。園區地勢獨特,兩面環水,是有利的護校河,因此,本設計從“林”、“水”“田”“建筑”四個方面,來營造校園景觀,展現校園特色。
(一)“林”——劃分林下空間,并合理利用
校區西北部,場地有大片樹林,將樹林按照樹種以陣列的形式進行分區種植。分別有特色苗林、成長苗林、稻田迷宮、五彩農田、盆景展示、百花壇等景觀節點,這里將是鳥兒的家園,樹上鳥窩將增加景觀空間趣味,人們可以進行科普體驗,讓眾多植物及鳥類成為“活教材”。
(二)“水”——實現自然生態保育,同時具備娛樂休閑活動的多重功能
園區內可利用現有河道及水田優勢資源,形成自然生態風格為主體的水培農業種植區。水培農業種植區的開發建設,規劃建議引入美國最新的城市發展模式(LID——LowImpact Develpment),即“低影響發展”模式。力圖使水培農業種植區的建設,做到對自然生態的“最小干擾”。
引進水禽以及水生動物,有效地形成自然生物鏈,從而增加校園的生氣,使人們沿著環湖步道,便可完成一次觀鳥之旅,隨處可見鴛鴦、野鴨、魚兒等在水中游弋、駐足。
(三)“田”——利用大地景觀創造七彩農田
校園東邊有一處教學農田,場地具有田埂的自然景觀機理,十分適合大地藝術景觀塑造的手法,打造一個具有農耕文化藝術氣息的田園風光片區,使建筑如細胞般有機地融入自然野趣的背景之中。展現農耕文化的載體是場地內最具觀賞性的田埂景觀,依照場地現有肌理,可將谷類、蔬菜等低矮農作物種植于此。依照其季節性收割劃分其種植區域,而在田埂景觀中間插觀賞性較強的植被形成大地色帶(紅黃藍),形成有季相變換、色彩變換,魅力十足的七彩農耕景觀區域。
(四)“建筑”——建筑空間營造環境氛圍
張謇于1906年創辦南通學院農科,將舊建筑改造成張謇創辦時期的建筑風格,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張謇先生對農業的重視,從而發憤圖強。
四、結語
文化內涵是景觀設計的靈魂和生命力。校園景觀只有建立在對校園文化的深刻的理解上,才能融合和創新。校園特色并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制,應當深入淺出、取其精華,用智慧的表達形式找到文化背景與現代校園的交會點。
校園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筆者根據學術界的普遍認識,以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校園景觀為實例,盡可能深入地探討校園特色在現代校園景觀設計中的表達方法,“量身打造”校園景觀,讓更多的人去思考校園特色。如今的校園景觀處于高速發展的建設氛圍中,期望在校園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宜人的同時,彰顯校園特色魅力。
參考文獻:
[1]涂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規劃、景觀、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梁永基,王蓮清.校園園林綠地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3]張鵬.校園視覺文化環境設計[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王 玲,江蘇南通大學,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葉姍虹,江蘇淮海工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