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康百萬莊園作為中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不僅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審美情趣,更展示了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從康百萬莊園建筑設計藝術中,我們挖掘出其崇尚自然和諧的設計理念,以及遵循文化區域的品格意蘊。這兩個特性對于我們當今的建筑裝飾藝術仍有極大的借鑒價值。比如崇尚自然和諧的建筑理念和謹守古典美學的空間感知。
關鍵詞:康百萬莊園;設計理念;建筑裝飾藝術
中國悠久的傳統人居文化,各具特色的民居裝飾藝術,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康百萬莊園作為中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不僅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審美情趣,更展示了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這其間不乏與當代設計理念相關聯的品質特性,尤其是莊園建筑裝飾藝術所展現出的崇尚自然和諧的設計理念以及遵循文化區域的精神意蘊,其合理性和適宜性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一、崇尚自然和諧的建筑理念
在中國傳統建筑及裝飾藝術中,“天人合一”作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被廣泛應用于主體建構及細節處理,它是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最重要的法則。具體來說,“天人合一”主要包含兩層意義:其一為天人一致;其二為天人相通。將天、地、人的和諧統一作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康百萬莊園建筑裝飾藝術中,“天人合一”與“師法自然”的理念貫穿始終,創造出了美妙絕倫而又科學合理的民居藝術。
(一)陰陽五行與風水和諧
康百萬莊園的建筑環境是契合于自然,立足于陰陽五行及風水理論所構建的山川、河流、屋舍、門樓、花木、蟲魚眾相相生的居住環境。傳統民居在選址上無不遵循著風水理論的基本原則與陰陽格局來選取最佳的地理位置。在具體的建構過程中,康百萬莊園結合現有地理形勢,在背山的丘陵地區挖窯建屋,組建村寨,使黃土窯洞與磚木建筑有機結合,形成“屋在山中有,山中有村寨”的理想居住場所,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的普遍特征又吸收了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風格。尤其是其四合院的構成與空間組成,更是造就了四對陰陽關系,使整個莊園不僅外部符合陰陽平衡,也使內部達到風水和諧。同時,依據地勢的高低起伏,建立寨上住宅區 、寨下功能區、臨河商業區等,使整個莊園成為依山勢走向而建,且功能齊備、防衛森嚴的堡壘建筑。
(二)天人合一與師法自然
康百萬莊園的建筑選址及整體布局都遵循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理念。康百萬莊園在選址上選擇了“依山傍水”的所謂風水寶地,而且還巧妙利用地理優勢,在黃土中打挖窯洞,使整個外部建筑通過窯洞與其背靠的山坡自然相連,形成了渾然一體的視覺效果。當然從裝飾層面上講,這種“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理念也是四處可見,舉目可望。
康百萬莊園的建筑裝飾雖然加入了人工雕琢的強烈印記,但是通過具體的裝飾部位與裝飾技巧,將這種人為痕跡降低到了極限,展現出一種人工雕飾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良好局面。康百萬莊園內的裝飾主要為雕刻裝飾,有石雕、磚雕、木雕三大類。從這些材質來看,石雕與木雕的材質均取自天然,唯有磚雕是經過燒制之后進行雕琢,然而莊園內的磚雕藝術則多用圓雕、浮雕的手法,同時又使磚雕飾品與石雕、山墻相結合,并在色彩上做一體化的處理,使其在視覺效果上達到了一致。同時,我們知道康百萬莊園的建筑是窯洞與磚木結構相結合的建筑群,而磚雕的材質就地可得,尤其是將雕飾完成的磚雕飾品與窯洞天然的色彩相搭配,讓其渾然天成,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石雕、木雕裝飾,一方面,通過一定的裝飾部位,將屋檐、基柱、門頭、山墻等建筑體結合部位進行視覺上的改造與裝飾,借用對景、隔景、空間交互滲透的手段,營造出諸多異于常景而又引人入勝的景觀效果。在雕飾圖案上,多數采用動物、植物或人物故事的圖形紋飾,將原本無生命生硬的堅石與斷木,雕琢得栩栩如生,如同動物植物鮮活的生命載體,使其步入主人安靜恬淡的精神生活中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康百萬莊園無論在建筑環境上,還是在建筑裝飾上都蘊含著“天人合一”與“師法自然”的中國古代樸素環境觀。這種對自然的崇尚,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觀點,恰與當今社會綠色環保的裝飾理念相吻合。這也充分說明了崇尚自然、力求和諧的裝飾設計理念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康百萬莊園這種超前的建筑裝飾理念更值得我們后人去思考和研究。
二、謹守古典美學的空間感知
中原文化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傳承,尤其是儒家所遵從的中庸意識。在空間感知上處處恪守著儒家美學原則,在庭院空間與室內空間、外部環境與整體群落上采取虛實相生的空間穿插與交互手法,使空間形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渾然一體而又相互獨立的空間架構。同時,在空間意象的營造上,充分發揮道家自由流動的空間組合特征,在空間意象營造的同時又使得整體空間保持連續性和完整性。這些空間意象的營造和設計,為我們今天室內空間布局與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一)虛實相生的空間穿插
在傳統建筑與民居宅院中,受各種客觀與主觀條件的限制,諸如地理位置、宅院面積、光照風向、個人喜好等等,在具體的施工設計過程中,必然會利用有限的空間與客觀環境去拓展或營造無限的空間意境,這是基于實用和工程設計方面來說的。同時,虛實關系又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極為重要的美學原則。以虛實相間的藝術手法來設計空間布局,不僅能夠達到空間上的延伸效果,而且能使整個建筑設計與環境裝飾更具美感。
在康百萬莊園中,這種虛實相生的空間交互主要體現在室內空間的借用與交叉上,營造一種虛擬與實體共生共存的空間氛圍,增強室內空間的延伸感與立體感,從而使有限的布局中產生無限的空間意象。當然這種民居空間意識源自于儒道兩家的主要思想,它們強調二元的轉化和滲透。就空間觀念上,具有不可度量性、相對性、模糊性和無限性。
當然,這種空間意象的營造、虛實關系的處理,如同中國畫的韻味與留白。它所給你的不是一種建筑空間或裝飾藝術上的壓迫感,不是強迫觀賞者或居住者被動接受的空間布局,而是一種空間意象與裝飾情趣上的審美意識,是引導外來者主動追尋和暢想的空間享受。
(二)流動自由的空間組合
在康百萬莊園中我們看到各個空間既分又合,整體效果呈現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其空間組合具有動態的“流動”特征。最明顯的特點是眾多空間相互穿插、交接部分的空間限定模糊不清,“其具體做法是將兩空間交接部分的限定降低到最低,直到取消這部分的限定。”康百萬莊園便處處體現出了這種流動式的空間組合,在“曲徑通幽處”展示流動自由的空間態勢。
我們知道,道家所宣揚的自由無為、流動自然、超脫物化等觀念在傳統美學構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道家的美學意識對儒家美學思想形成了有力的互補,共同構建了古典美學的核心價值。在對美的創造與空間設計上,康百萬莊園除卻嚴守儒家的傳統思維與價值觀念外,在生活的細節與建筑設計布局上也體現著道家對自然自由的崇尚,也許這是康氏家族乃至整個華夏民眾的整體心理訴求。
(三)相輔相成的空間共享
共享,通俗一點來說它是集體主義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眾所周知,在客觀的建筑上原本并沒有尊卑觀念以及貴賤意識,但是,社會通行的法則及倫理道德卻人為地將所有建筑都賦予其社會意義,也即社會角色劃分。將這種在社會上所通行的法則附加在建筑上,那么在具體的空間關系上也就體現出一種清晰的社會關系。康百萬莊園作為龐大的家族民居,千百年來的宗族意識以及傳統道德理念自然也被附加在了這種空間關系上。在有限的地域中組建家族民居,隨著家族人丁的繁盛,建筑用地及建筑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同時,我們又知道傳統觀念中對個人隱私及私密性的強烈意識,這些都要求個人空間的完整性與私密性。因而,在空間布局關系中,能夠合理而有效地進行配置處理的只有庭院與房屋,也即獨立建筑之間的空間格局。在這種格局的處理上我們從康百萬莊園中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共享關系。這種共享并非為共享而共享,而是為私密而共享、為個人空間的完整性而共享。然而,它卻客觀地創造出一種相輔相成、整體統一完整的共享體系,使得整個康百萬莊園內部顯得更加緊湊合理,這為我們當下寸土寸金的城市建筑空間布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設計方案。
從以上描述,我們看出康百萬莊園中體現出的中原傳統文化的文脈根源,它以實際的物化形態與裝飾技巧將其傳統思想意識完美糅合在建筑藝術中。也正是這些保留下來的原始文化的根源性與本質特征,才使莊園建筑裝飾在具備審美價值之外,還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內涵,更能讓人從步入莊園的第一步便能嗅到中原文化的根脈氣息。
從康百萬莊園建筑設計藝術中,我們挖掘出其崇尚自然和諧的設計理念,以及遵循文化區域的品格意蘊。這兩個特性對于我們當今的建筑裝飾藝術仍有極大的借鑒價值。在處理裝飾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現在更多地是用現代的技術手段改變原有自然的東西,形成一種“陌生化”的美感。殊不知,作為自然界的一分子,人類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才不至于迷失自我,而人類最終的歸宿也必然是回歸自然。因而,康百萬莊園中崇尚自然和諧的理念,不單只是一種裝飾設計的理念,更是一種人類生存的哲學。在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上,康百萬莊園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遵循本區域的文化本源。簡言之,也就是固本而求新,即上文所探討的根源性與包容性。在當今五花八門的裝飾理念中,如何在保持民族本源的基礎上進行有選擇性的融通,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課題,也是康百萬莊園裝飾藝術歷經數百年而風采依舊的秘密所在。
參考文獻:
[1]趙海星,張毅海.康百萬莊園——中原古代民居的典范之作[J].中國文化遺產,2005,(01):72-77,3.
[2]渠滔,程云杉.解讀康百萬莊園的建筑空間[J].華中建筑,2008,(04):79-83.
[3]孫艷.河南康百萬莊園建筑雕飾藝術研究[J].華中建筑,2010,(04):166-168.
[4]王小東.特定環境及其建筑語言[ J].建筑學報, 2003(11).
[5]趙巍巖.當代建筑美學意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廖霞,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