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薛夢琪?丁山
摘 要:選用廢棄材料進行景觀雕塑的再創造,不僅能夠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同時材料本身的豐富性也給雕塑帶來了許多新的啟示,使景觀雕塑具有創新和文化意義。廢棄的材料給設計師帶來了新的靈感,讓他們打破傳統材料對雕塑創作的束縛,在形式和材料之間找到一種新的平衡。最難能可貴的是,設計師將廢棄材料推廣到雕塑領域,為景觀雕塑的再造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和創作形式。這一舉措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審美情趣,這不僅僅是廢棄材料的重生,也是景觀雕塑再創造的新起點。
關鍵詞:景觀雕塑;廢棄材料;景觀再造
雕塑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材料作為雕塑的載體,依托科技的進步不斷豐富。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以及環保理念的大力提倡,給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設計師開始思考景觀雕塑設計的新材料和新形式。將廢棄材料重新利用,打造景觀雕塑的新形式,能夠為景觀注入新的活力,而舊材料本身所蘊含的歷史和故事,也能豐富景觀的內涵,增加景觀雕塑的故事性。
一、材料廢棄與重生
材料的不斷豐富與更新,見證了雕塑發展的過程。從石材到金屬材料以及后期的不銹鋼材料,不同時期的景觀雕塑呈現出不一樣的時代特點。材料作為雕塑的載體,就像是雕塑的生命。不同的材料,賦予雕塑不同的藝術形式,選用合適的材料和雕塑形式能夠更好地體現場地文化內涵并提升雕塑的藝術效果。
當下,環保理念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影響了景觀雕塑的設計風格,尤其是在雕塑材料的選擇上,設計師開始嘗試運用廢棄材料,旨在保護環境和減少資源消耗。運用廢棄材料進行景觀雕塑創作,具有很強的試驗性,同時也是呼應當下人們的需求和順應時代趨勢的必然結果。選用廢棄材料進行景觀雕塑的再創造,不僅能夠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同時材料本身的豐富性也給雕塑帶來了許多新的啟示,使景觀雕塑具有創新和文化意義。
將廢棄材料運用到景觀雕塑的創作中并非是景觀設計師的首創之舉。早在20世紀50年代,藝術界就有許多藝術家運用廢棄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這類藝術被稱為“集合藝術”,集合藝術的創作理念無疑對雕塑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環境設計注入了許多新鮮血液,讓景觀雕塑在材料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和自由。設計師通過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廢棄的材料得以重生,為景觀雕塑的再造提供了靈感。
二、廢棄材料在公園雕塑中的應用
南京魚嘴濕地公園地處長江、夾江、秦淮新河三水交匯處,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最南端,公園因地形輪廓酷似魚的形狀而得名。該公園是一個兼具城市綠地和濕地生態保護功能的城市生態公園。
園內雕塑契合魚嘴濕地公園生態這一主題,在景觀雕塑的造型上選用動物(魚、鳥、鹿頭)形象為設計元素,體現了該公園的地域性和動植物群落特征,同時與生態公園的景觀環境相融合,雕塑在形式上與公園整體環境具有統一協調性。在雕塑材料的選擇上,除了選用整塊石材作為雕塑主體的底座之外,園內雕塑主體部分主要選用金屬材料,運用廢棄生銹的機械零件(螺母、齒輪等,如圖1)、生產工具(扳手、鐵錘錘頭部分等,如圖3)和鋼板(如圖2)進行重新組合,打破了傳統雕塑的設計形式,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園內的景觀雕塑擺脫了傳統材料的束縛,將廢棄的材料重新組合并用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雕塑的再創造。景觀雕塑不僅具有形式美感,其材料經過時間沉淀所呈現出的自然質感,也給雕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體現了場地的場所精神和環境特質,讓觀者想要探尋雕塑背后所蘊含的深意。
三、廢棄材料應用于雕塑的創新性
相比傳統雕塑,現代雕塑更加注重景觀雕塑的創新性。將廢棄材料運用到景觀雕塑設計中,不僅打破了傳統雕塑選材的局限性,同時也在雕塑的風格上給設計師留下了創新的空間。
廢棄材料因其自身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質感和美感。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一批雕塑家在嘗試運用廢棄材料進行雕塑創作。雕塑家塞撒·巴爾達契在其雕塑作品中大量運用工業廢品,而沒有選擇傳統的金屬材料,并運用其精湛的焊接技術將這些廢棄材料重新組合。他向我們證明,哪怕運用廢棄的材料也能創造出優秀的雕塑作品。而費爾南德茲·阿爾曼使用非常日?;牟牧希ú鑹?、斧頭、開關、橡皮等),并將這些材料重新組合,表現出一種物體堆疊后從量變到質變的視覺效果。廢棄材料賦予景觀雕塑的材質美感,是傳統材料所不能賦予的。
其次,廢棄材料給景觀雕塑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雕塑藝術風格的創新。現代雕塑所形成的不同派別,與雕塑家對材料的選擇是分不開的。從畢加索開始,雕塑家們就在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其雕塑作品《牛頭》利用“拼貼”的表現手法,開創了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同時改變了材料的使用方式。雕塑家用他們的作品向我們證明了,把廢棄材料運用到景觀雕塑的創作中,不僅不會影響雕塑的藝術效果,反而通過材料的創新利用,給景觀雕塑帶來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
四、廢棄材料與景觀雕塑再造
雕塑作為景觀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景觀環境的營造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形式的場地具有不同的地理條件和場地特征,雕塑作為場地中標志性的存在,能夠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體現出場地的內在精神和文化內涵。正是由于雕塑在景觀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因此對于景觀雕塑的創作不僅需要多種設計形式和不同材料相結合,同時雕塑還要根據場地的特征進行設計。
廢棄材料與景觀雕塑再造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現代主義雕塑的選材到裝置藝術的選材過程中,材料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雕塑家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將設計語言通過不同形式的材料傳達給觀眾,對材料使用方式的創新,也曾一度改變了大眾的審美觀念。
將廢棄材料應用于景觀雕塑的設計中具有多重意義,它不僅改變了雕塑設計的觀念和形式,也為景觀雕塑再造提供了可能。廢棄材料作為景觀雕塑的材料具有可回收再利用的優點,這不僅與環保理念相契合,也能降低景觀雕塑的成本,同時能美化環境和節約資源。
利用廢棄材料進行景觀雕塑再造的例子有很多,2015年5月在第6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上,中央美術學院徐冰教授的作品《鳳凰》在威尼斯亮相。該雕塑使用的材料是徐冰從北京建筑工地回收的上千種工業廢料、生產工具和工人的生活用具,徐冰運用藝術的表現形式將這些材料進行了重新組裝。這個作品是將廢棄材料應用于景觀雕塑的一個成功案例。《鳳凰》雕塑打破了傳統雕塑的尺度和形式,廢棄的材料為這件雕塑增添了許多故事性,這件雕塑作品不僅僅是雕塑形式的改變,同時也給景觀雕塑再造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雕塑再造首先可以從改變雕塑的設計形式入手,將廢棄材料應用到景觀雕塑的設計中,由于材質的軟與硬、灰暗與明亮以及粗糙和光滑程度的不同,雕塑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美感,同時也給觀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
五、結語
原本廢棄的工業材料和生活用品,被設計師運用新的組合方式賦予了新的生命,廢棄的材料以一種新的形式得以重生。同時,廢棄的材料也給設計師帶去新的靈感,讓他們打破傳統材料對雕塑創作的束縛,在形式和材料之間找到一種新的平衡。目前,國內外對于將廢棄材料運用于景觀雕塑設計的研究逐漸升溫,廢棄材料不僅能豐富雕塑的形態和多樣性,同時也使雕塑的形式更加抽象并具有多元意義。廢棄材料本身的可塑性,讓其自身重新發揮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景觀營造的成本。最難能可貴的是,設計師將廢棄材料推廣到雕塑領域,為景觀雕塑的再造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和創作形式。這一舉措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審美情趣,這不僅僅是廢棄材料的重生,也是景觀雕塑再創造的新起點。
參考文獻:
[1]魏小杰. 關于現代雕塑的材料運用[J].藝術教育.2006(07):100-101.
[2]鄭慧銘.低碳材料在景觀雕塑中的運用[J].中國園林. 2006(07):81-84.
[3]張小茜.張文豹. 南京魚嘴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28):9824-9826,9880.
作者簡介:
王 娟,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薛夢琪,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丁 山,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設計學專業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