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頂山市富產長石、方解石、石英、紫砂、鐵礦石等制瓷原料及煤炭等陶瓷燒制材料。從古至今,產區因生產魯山花瓷、汝瓷和鈞瓷享譽國內外。2006年5月25日,魯山段店瓷窯遺址更是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兩年,陶瓷行業發展遭遇“冰凍期”,除了國家總體經濟形勢影響以外,制約因素有多個方面。
關鍵詞:陶瓷產業;制約因素;經濟發展策略
基金項目:2013年平頂山市社科聯項目(20140315);平頂山學院青年基金項目(PXY-QNJJ-2014015)
長期以來,陶瓷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特色產業在平頂山市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平頂山市擁有魯山花瓷、鈞瓷、汝瓷等瓷種,魯山花瓷產區位于今平頂山市西北的魯山、寶豐境內,汝瓷產區位于汝州境內。陶瓷產區礦產豐富,能源充足,非常適合陶瓷的燒制。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平頂山陶瓷產區不僅要立足于傳統,繼承過去優良的生產經驗,而且要著眼當下,規劃未來的發展道路。尤其是近幾年,整個國內陶瓷產業經濟發展低迷,在嚴峻的形勢下,陶瓷產區中小企業面臨比大型企業更加困難的抉擇,如何能在當前嚴峻的陶瓷經濟發展形勢下求生存,謀發展,成為擺在整個行業管理者與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這種形勢也對平頂山市陶瓷產區經濟發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一、平頂山市陶瓷產區經濟發展現狀
現階段,平頂山市擁有汝瓷開發公司和汝瓷研究所、尚莊、馬窯、陵頭、803第三瓷廠等17家瓷廠,年產汝瓷1620萬件,產值達1963萬元。建筑陶瓷方面擁有平頂山建筑陶瓷廠、汝州宏達建筑陶瓷廠、平頂山陶瓷廠等多家企業。企業生產涵蓋日用陶瓷、建筑衛浴、藝術陶瓷、功能陶瓷等幾大類,產品覆蓋面廣闊,種類多樣,涉及藝術、生活、醫療、電力、建筑等領域,陶瓷產區產品影響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也從多個領域影響著平頂山市的經濟發展。
二、制約平頂山市陶瓷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陶瓷產區企業之間惡性競爭
在整個陶瓷產區,因企業之間實力的差別,其生產的陶瓷產品在價格方面差別較大,這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因管理能力、投入資金有限,所生產的陶瓷產品總體質量不高。生產廠家之間相互模仿、抄襲現象普遍存在,且中小企業缺乏自身的品牌意識,沒有長遠規劃,為圖一時生存,壓低各種成本,產品粗制濫造,缺乏有效監管,造成市場秩序混亂,最終毒害整體實力較弱的小企業自身,給整個陶瓷產區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二)陶瓷行業凝聚力不足
平頂山市陶瓷產業目前正處于產業化初期,還沒形成規?;?、一體化產業鏈條,2002年10月,由玉松古瓷廠、美術汝瓷廠、汝瓷開發中心等19家單位及個人發起成立了汝州市汝瓷協會[1],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陶瓷行業主要力量、協調企業發展的作用。然而,有些協會的工作令不少陶瓷從業人員感到不滿,他們認為行業協會應該是服務于整個行業,提升行業凝聚力的有效機構,而不是向協會成員收取各種費用,成為賺錢斂財的工具。同時,協會在處理眾多陶瓷企業對外宣傳中也有不平等的現象,久而久之,行業協會便失去了公信力,無法有效地履行協會的職能。
(三)產區企業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生產設備落后等現象
相當一部分企業仍然沿用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生產成本大、耗能高、污染大,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部分企業沒有及時更新落后的生產設備,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大量采用煤炭、木材作為能源,造成產區空氣嚴重污染,生產過程中淘汰的碎瓷片、煤渣等廢棄物隨意傾倒,造成河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因此,相關部門和機構應加大對產區環境污染整治力度,淘汰部分企業落后的生產設備、生產技術,勒令高污染企業搬遷或整改,而企業也應加強自身管理,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確保自身生產經營合法、規范。
(四)人才缺口大
從目前的平頂山市陶瓷產區來看,大部分陶瓷廠家都未完全擺脫傳統手工式生產作坊的管理模式,從事陶瓷生產的技術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較少,多數人員是從業多年的熟練工人,幾乎沒有專門從事陶瓷技術創新研究人員,生產廠家一味注重產品數量,忽略產品創新與品質,沒有科研創新隊伍。人才軟肋成為制約平頂山市陶瓷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平頂山市陶瓷產區經濟發展策略
(一)科學規劃,發展優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學規劃是關系到陶瓷產區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應明確陶瓷產業經濟發展目標,形成以文化創意和科學技術創新為基礎,以高新技術陶瓷為支柱,高檔藝術瓷、日用瓷及建筑衛浴瓷為主體的新型陶瓷產業格局。降低產業能耗,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加大對產區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積極開發廢舊瓷片回收再利用的經濟價值。
(二)調整產業結構,學習先進生產管理模式,擴大陶瓷生產規模
首先,鞏固已形成的陶瓷產業格局的同時,優先發展高新技術陶瓷和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其次,積極培養在日用陶瓷、建筑衛浴陶瓷、藝術陶瓷生產上有優勢的企業,提高平頂山市陶瓷企業的競爭實力。學習國內外先進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培養一批優秀的管理人才,科學地管理陶瓷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再次,通過技術革新,提高產品的生產工藝水平,在注重傳統陶瓷工藝傳承基礎上,加快陶瓷產品生活化、藝術化步伐,以適應現代審美的要求。
(三)招商引資,打造產業基地
政府應合理規劃,統籌安排,積極籌劃陶瓷工業園區,使平頂山市以汝州、魯山為中心的產業聚集區優勢進一步凸顯;集中解決聚集區的交通、服務系統建設問題,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本地區陶瓷產業基地的知名度;積極聯系其他省市知名企業到本產業基地投資,合作研發,互利共贏,從而實現陶瓷產業區域化、生產專業化、不斷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和規模。
(四)培育一批區域內有實力的品牌
培育知名商標,完善商標發展、保護體制,按批次培育全國馳名商標,嚴厲打擊侵犯版權、商標等不法行為。在國內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作坊或工作室在以原創設計的形式進行陶瓷產品設計制作,但是原創類陶瓷產品設計的發展之路充滿艱辛,創建者面臨的首要難題是資金原始積累問題,小型企業或者設計工作室往往很難快速成長。而做好原創陶瓷在短期內又不能獲得豐厚收益,需要做好長期規劃,要有充足的資金做后盾,除了面對資金問題,產權保護成為制約品牌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所以依托設計創新、拉開產品差距、侵權必究、創造品牌價值,才是發展的關鍵[2]。
(五)以陶瓷基礎工業建設為中心,完善陶瓷原料、燃料等配給體系
打造陶瓷原料生產供應基地,完善天然氣供應系統,淘汰煤炭、木柴等高污染燃料,形成以天然氣、液化氣為主,其他燃料為輔的燃料保障體系,抓好陶瓷材料、窯具、釉料等陶瓷配套生產建設,積極組建專業化物流機構和團隊,為陶瓷的銷售提供保障。
(六)注重人才培養,鼓勵創新
把培訓、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及鼓勵自主創新作為重大戰略置于優先發展環節,通過積極政策引導和鼓勵相關院校與企業開展合作。試圖通過以下途徑解決人才培養問題:
1.高校教育機構。目前,河南省已經擁有鄭州輕工業學院、平頂山學院、許昌學院、洛陽師范學院、許昌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設陶瓷相關專業,可以充分利用院校教學資源和企業的實踐資源,培養陶瓷產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以提高陶瓷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文化水平,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組建科研創新團隊,加大對陶瓷科技創新的投入,以創新帶動行業發展。
2.培訓機構教育。依托各類社會力量,建立多樣化的陶瓷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產區陶瓷研究所、各大陶瓷企業及陶瓷研究平臺培訓人才。另外,陶瓷行業協會可以邀請退休民間老藝人和陶藝家到陶瓷廠家或院校傳授經驗,增加培養模式的多樣性,壯大平頂山市陶瓷教育師資隊伍。
3.專業資格認證。由專門機構對陶瓷從業人員進行專業資格審核,這也是培養陶瓷人才、規范人才市場的重要途徑。通過資格認證,專業技術人才可通過自己獲得的資格證書選擇專業崗位,同時,用人企業也可以選擇性地招聘所需人才,節約企業用人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為服務陶瓷行業打下良好基礎。
4.拓展人才培養途徑。突破以往學歷、資歷和身份對陶瓷從業者個人發展的限制,積極引進河南省外優秀的陶瓷技術人才,有針對性地加大對管理型人才、風險投資人才、科技人才的培養。
綜上所述,政府應為陶瓷產區經濟發展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完善服務職能,加大對陶瓷專業人才的培養,強化校企合作,突破人才緊缺、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瓶頸,不斷提高陶瓷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3]。
(七)以市場為導向,規范陶瓷市場秩序。
打造區域陶瓷交易平臺,堅持辦好各種陶瓷展銷會,完善出口渠道,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國際性展會,積極發展網絡銷售,建立陶瓷電子商務網站,大力推廣陶瓷產品,提升企業形象,在全國大中城市開設陶瓷專賣商場。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對陶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不法行為,盡快頒布出臺《平頂山市陶瓷產品質量標準)和(平頂山市陶瓷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4],為本地區陶瓷產業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四、結語
平頂山市陶瓷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靠近能源基地,臨近伏牛山文化圈。歷史上,五大名窯中的汝瓷、鈞瓷就誕生于此,陶瓷產業應該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加快企業轉型,當地政府也應通過系列經濟政策調整,統籌陶瓷產區的經濟發展。陶瓷產區依托平頂山學院、許昌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等高等院校,陶瓷企業通過積極與高校開展合作,大力培育專業技術人才,重視科研創新,以創新帶動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平頂山市陶瓷產業經濟會得到快速發展,陶瓷企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平頂山地區又一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王志標.汝瓷產業化發展的障礙與對策[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1,(04):122-125.
[2]于清華,王瑩.中國陶瓷產業的品牌化發展之路[J].佛山陶瓷,2009,(12):30-31.
[3]魏華.河南省陶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景德鎮高專學報,2013,(06):51-52.
[4]唐良.堅持陶瓷發展優先打好陶瓷產業主牌[J].景德鎮陶瓷,2012,(03):1-2.
作者簡介:
劉艷兵,男,平頂山學院。研究方向:陶瓷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