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希拉里離開國務院后留下的俄羅斯備忘錄,幾乎主導了美國奧巴馬政府2013~2015年初期的對俄政策——刻意的忽略、漠視、不理睬俄羅斯總統普京。
但由于烏克蘭東部烽火連天——就連花費數百億烏克蘭幣才剛建好不久的新機場,都在一夕之間成為廢墟,跨大西洋聯盟、特別是歐洲大陸開始松動,就連英國都有疑問:“烏克蘭問題是否已走向不歸路?”
“如果,未能把握解決問題的最后機會,對所有世界領袖而言,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英國外交部的發言,一方面痛罵普京是暴君,更深層的意義也在質疑奧巴馬對普京抱持不理睬的態度是否正確。
期間,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幾度會商,認為烏克蘭問題不可能光靠武力解決,或許美國政府的強硬態度,反而可以增加歐盟和談的籌碼。但前提是,歐盟必須從面對烏克蘭戰火蔓延的恐懼當中,建立勇氣,清楚釋放出歐盟的態度,只有這樣,才會自然而然地解除俄羅斯的恐懼。
基于這種認知,默克爾與奧朗德2月6日傍晚,親自飛抵莫斯科,會晤普京——爭取他支持新的和平方案,以中止這場持續延燒將近一年的緊張情勢。
德、法、俄三國領袖,在克里姆林宮談判將近五個小時,普京一直強調,雖然盧布已經重貶46%,但他相信俄羅斯撐得過來,俄羅斯人民不畏懼經濟制裁,對他的支持率反而升至85%,不過,俄羅斯并不想要這場戰爭。
普京的意思是,這些都是你們逼我的。但默克爾則以一則意味深長的故事,與普京分享:
有一位印地安酋長說過,他的心里同時住著兩條狗,一條是善良、愛好和平,另一條則是兇猛而暴躁,這兩條狗時常打架……
“誰打贏了?”普京輕松地問道。
“酋長養的那只!”默克爾淡淡地回答。
默克爾的意思是,你養的是哪條狗,哪條就會贏——因為你是那樣用力地喂它——用和平或戰爭。
從莫斯科回到柏林后,默克爾對局勢的惡化有另種想法——這個杠桿,一端固然在普京手里,另一端可能是奧巴馬的理解與支持。
2015年2月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前往華府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密商。默克爾發現,奧巴馬對普京不只有“看法”,而且有情緒。
不出所料,奧巴馬提到希拉里對普京的評價:他總是在試探你,總是得寸進尺。所以,對他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本不用睬他。
默克爾好整以暇,提到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存在有其意義”;接著又引用中國哲學家老子所說過的一段話:領導人善于救人,就沒有被他列入應該遺棄的人——那才是領導的心胸與智慧。(原文是:“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固無棄人;常善救物,固無棄物,是謂襲明。”)
2015年2月11日,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烏克蘭問題四方和談正式啟動。經過16小時的激烈談判,一項新的停火協議及一項烏克蘭停戰的總體協定由俄羅斯、烏克蘭、德國和法國的領導人共同宣布。(蘇盈貴)(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