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龍


“對講機、腌黃瓜、奶酪擦子玻璃碴”,一個接一個的鋼筋玻璃摩天樓捅破倫敦天際。
第一次到倫敦的中國朋友,現實與想象中的“霧都”落差最大的,除了看不到霧霾之外,恐怕就是倫敦建筑的低矮和市貌的陳舊了。
倫敦長高了
然而,倫敦的地平線正在悄然而迅速的發生變化。
20年前初到倫敦,站在格林威治天文臺丘頂,倫敦城盡收眼底。捅破地平線的,是林林總總的教堂尖頂,以圣保羅大教堂的穹頂為首,成了視野的焦點。
唯一的摩天大樓群,是泰晤士河對岸東倫敦舊碼頭區開發的新金融中心 Canary Wharf。匯豐銀行等幾座金融大廈光溜溜亮閃閃,與四周古樸凝重的建筑風格格不入,甚是扎眼。
王儲查爾斯曾對Canary Wharf 摩天大樓的設計師Cesar Pelli說:“如果讓我在這樣的地方工作,我非瘋了不可”。
直到2004年,倫敦市中心才冒出了一座180米的玻璃大廈,30 St Mary Axe。這是倫敦老金融城City內自1970年以來出現的第一座高樓。
“對講機、腌黃瓜、奶酪擦子玻璃碴”
說 30 St Mary Axe恐怕沒幾個倫敦人知道,但說“腌黃瓜”,盡人皆知甚至名揚海外,因為建筑看上去與用來做咸菜的小黃瓜 Gherkin 頗為神似。
此后10年中,一個高過一個的摩天樓捅破了倫敦天際。每一個也都有一個外號,“對講機”(Walkie Talkie)、“奶酪擦”(Cheesegrater)、直到最新竣工的號稱歐洲最高建筑的310米的“玻璃碴”(The Shard)。
除了外號,這些摩天樓還有兩個類似特征。一是建筑過程中飽受資金或設計失誤的困擾。最鬧笑話的是“對講機”,它的凹形玻璃體在陽光下變成了一個巨型聚焦鏡,居然把樓前停著的小汽車給燒化了。
另一個困擾是建筑提供的寫字樓、辦公室大面積空閑、少有客戶租用,投資無法收回。有些摩天樓從動工到落成已經幾易其主。
保護倫敦地平線
但是,這似乎并沒有影響投資商在倫敦蓋摩天樓的胃口。事實上,正相反,蓋摩天樓的胃口越來越大。
在倫敦市區,超過20層的高樓建設計劃有236棟,其中一半已經通過了審批。這些計劃中的高樓多是豪華型公寓樓。倫敦市中心的豪華公寓平均每平米3500英鎊,比紐約幾乎高出1000英鎊。欲壑難填,高樓迭起。而且,這些樓多半集中在倫敦市中心的泰晤士河兩岸。
擠入倫敦天際的高樓大廈正在威脅到世人所熟悉和珍惜的倫敦風景線。
倫敦威斯敏斯特地方政府建筑環境事務負責人馬克·奎恩說:“倫敦的地平線正在急速巨變,但在建筑涉及的區之外,很少有機會討論。而高層建筑對整個倫敦市都有影響,所以需要全倫敦范圍的討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在多哈召開的會議上曾準備將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英國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大廈列入“瀕危”的名單上。因為,泰晤士河畔“高墻一樣的新建筑從視覺上對威斯敏斯特大廈的雄踞提出了挑戰”。
但是,在英國政府的強力游說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后沒有這么做。
時不我待。僅僅50年前,圣保羅大教堂仍是倫敦的最高建筑,難以想象。
再過50年,倫敦的風景線會變成什么樣子?更難想象。(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