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果樹營養與施肥是果樹栽培中的基礎環節。科學施肥是保證果樹高產、穩產、優質的最有效的措施。為了解決果園土肥水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建設高標準果園提供技術指導,我們特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土壤肥料專家黃顯淦研究員以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撰寫了以下系列專題講座:1.果樹營養與施肥種類;2.果樹施肥適宜時期、方法和數量;3.關于果園有機肥的施用;4.幾種果樹施肥方法簡介;5.果樹葉面噴肥技術;6.果園土壤管理;7.果園土壤改良的基本技術措施;8.對果園類型建立及鈣、鉀肥施用重要性的看法。本刊從2015年第1期起陸續刊出,以饗讀者。
第五講 果樹葉面噴肥技術
葉面噴肥,又稱根外追肥,是指果樹在年生長發育期內,根據樹體不同發育階段和需要,有針對性的將一種或幾種無機(鹽類)營養的水溶液,或者市售商品性好的無機或無機有機結合型營養液,經一定倍數的稀釋后,噴灑在葉片、枝條及果實上的追肥方法。葉面噴施屬于一種臨時性的應急補肥措施,作為果樹施肥的一種輔助手段。適用于用量小、補肥急或者易被土壤固定失效的各種無機或無機、有機混合型營養液,并適用于果樹當年突發性缺素癥以及遇到各種自然災害(如冰雹等)時使用。
1 葉片吸肥原理
經多年的研究證實,各種果樹的葉片、枝干和果實三大器官,均具有吸收各種礦質營養的能力,但通過葉片吸收養分的能力和數量,遠比枝干和果實的高。因此,又常稱根外追肥為葉面噴肥。葉面是如何吸收噴灑其上的肥液?葉面吸肥的原理同根部吸收相類似,當肥液噴到葉面后,其營養成分就從葉片的角質層和氣孔進入葉肉內。角質層又分為外角質層、初角質層和次級角質層三個層次,當肥液接觸到葉表面時,就先從葉的氣孑L和水孑L進入,先經過三個角質層進入細胞壁和細胞膜,再進到葉細胞內。肥液進到細胞后又沿著胞間連絲在組織中轉移,一旦當肥液進入葉脈維管束后,便可隨著有機物的轉運而運移,葉吸收的肥液,部分留在葉片中參與代謝運動,部分運輸到生長著的各個器官中去,且主要運送到生長點、幼葉和果實中,參與這些器官中的代謝活動和生長過程。同時還可運送到枝干和根部,供代謝需要。
2 葉面噴施肥料的優點
(1)使所噴施的肥液能直接被果樹吸收利用。土壤施肥,常因土壤中較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所施肥料被固定或流失而明顯降低肥效,使肥料利用率降低。例如,土壤施用無機氮、磷、鉀化肥,其吸收利用率分別依次只有30%、20%-25%和40%左右,而采取葉面噴肥,則不受土壤(固定、流失、蒸發)等影響,因此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尤其是施用量較少或很少的微量元素肥料,葉噴效果明顯高于土壤施用的效果。
(2)葉面噴施肥液吸收快。與根部施肥后,其吸收、運轉相比,葉部吸收、運轉的速度要快得多。一般葉部噴肥后,只需10分鐘至數小時即可被葉片吸收。據試驗測定,葉噴磷素肥液被吸收運轉最快速度僅需數分種,而土施磷肥,一般要在5天以后才能吸收運轉到生長點。又如氮肥(尿素),葉噴后只需1-2天即可見效,而土施一般5-7天才顯效果。故此認為,葉噴肥液有利于及時補充果樹對某種養分的需要。
(3)節省肥料和費用。葉面噴施各種肥液,一般多為0.5%-1.0%(w)的濃度,有時還可與中性農藥混噴,因此省肥、省錢、省工。
(4)可以避免各種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過多造成中毒危害問題。一般中、微量元素肥料,因果樹需求量少或很少,土壤施用量不易掌握,用量過少,效果不佳;用量過多,又會引起中毒而產生肥害。例如,硼、鉬等營養元素,樹體對它們很敏感,缺少出現相應的缺素癥病害,多了又會發生中毒危害現象,而采用葉噴的方法,就易于掌握。
綜上所述,葉面噴施雖具多項好處,但畢竟是輔助補肥措施,絕不能代替土壤施肥,尤其是需求量較大的氮、磷、鉀等肥料,仍然是依靠土壤施用來予以滿足。例如,葉噴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的效果雖好,但卻代替不了土壤施用氮、磷、鉀肥料的肥效。
3 葉面噴肥注意要點
(1)噴肥要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是否需要進行葉面噴肥以及噴施何種肥料,并非人為自定,而是要根據果樹在年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特殊需要和表現缺乏(即發生缺素癥病害)時,有針對性的采取缺乏什么營養成分,就補充什么營養成分。例如,發現小葉病,應及時補噴鋅肥;發生黃葉病(因缺鐵引起的),應及時補噴鐵肥,對于表現出落花落果嚴重,坐果率不高的果樹,就應在花期噴施硼肥或硼和氮肥的混合液,為了增加果實的鉀素營養并提高果實品質,應在果實迅速膨大期噴施磷酸二氫鉀等等。然而在實際生產中,常有“錦上添花”的現象發生,例如,基肥和追肥中氮肥施用充足,樹體生長正常或稍有偏旺,然而,仍習慣地采取年噴2~3次尿素,如此,實無必要,有可能造成生長偏旺的副作用。
(2)噴肥的重點部位是應是葉的背面。如前面所述,葉面所噴施的肥液主要是通過葉的氣孑L進入葉肉細胞內的,而果樹葉片的氣孑L是在葉的背面,因此,噴肥時應主要或重點噴在葉的背面。
(3)為了省工、省時或增效,采取噴施2種或以上的肥液,或者與農藥、生長調節劑進行混噴時,首先要了解待噴物的各自性能以及是否可以混噴?否則,因混噴不當,反而會降低肥效和藥效。一般的講,水溶液呈中性反應的肥料(如尿素),可以與幾乎所有的農藥混噴。水溶液呈酸性反應的肥料(如硫酸銨、過磷酸鈣、氯化鉀、硫酸鉀等)應與堿性農藥(如波爾多液等)以外的農藥混噴。又如硫酸亞鐵等易被鈣素固定的肥料,也不宜與波爾多液混噴。其次是參與混噴的肥液或農藥水液,一定要進行混勻后,再行噴施。
(4)噴施濃度要適宜。
一般的講,在適宜噴施濃度范圍內,高濃度的比低濃度效果好,但濃度過高,會產生肥害,過低則效果不佳,果樹種類很多,其耐肥性也不盡相同。初次噴施,尤其是進行2種或以上肥液或肥+藥液混噴,最好先進行試噴證明沒有肥害的情況后再進行大面積噴施。僅就肥液而言,一般氮、磷、鉀大量元素的使用濃度為0.2%-2.0%(w),微量元素肥料使用濃度為0.02%-0.5%(w)。詳見表1。一般年噴2-3次,每次間隔7-10天左右為宜。
(5)噴施適宜時間。噴施的當天,最適噴施時間為上午10點以前,下午4點以后,中午前后,因為日照強烈,氣溫高,肥液噴施后很快蒸發變干,致使肥液難以進入葉內,影響肥效。陰天則可全天進行,噴后一天之內遇雨,應改日補噴。
(6)應在待噴施液中加入展著劑和粘著劑。為提高葉噴肥效,尤其是混噴液效果。最好在配好待噴液中,加入適量的展著劑(又稱濕潤劑),如中性洗滌劑或洗衣粉,以降低肥液的表面張力,增大其與葉片接觸面積。還可以在待噴液中加入少許粘著劑(如皮膠)。一般展著劑和粘著劑的加人數量約為待噴液的2000-3000倍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