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
臨汾市是國家農業部規劃的蘋果優勢產業區和山西省規劃的無公害水果高效經濟產業區。近年來,該市依托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產業,水果產業已成為全市僅次于糧食產業的主導產業,水果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現將2014年臨汾市果業發展出現的新變化總結如下。
1 產業發展新趨勢
1.1 水果面積進一步擴大
2014年全市水果面積達195.8萬畝。其中:蘋果136.3萬畝,梨27.6萬畝,葡萄13.2萬畝,桃11.7萬畝。新栽水果向優勢產業帶發展,臨汾市西山7縣具有發展水果生產的資源優勢和品質優勢,近年來,西山地區在水果生產上實施規模化發展、有機化生產,充分利用宜果面積發展水果產業,2014年西山7縣水果面積達到96.1萬畝,占全市水果面積51.8%;總產量32.2萬噸,占全市水果總產量的42.8%;總產值21.01億元,占全市水果總產值的50%。
1.2 “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成效顯著
目前,吉縣、隰縣、大寧、翼城被確定為全省“一縣一業”水果基地縣,329個村實現了水果“一村一品”,其中186個村被確定為全省“一村一品”水果專業村。翼城縣2014年春季發展水果5500畝,重點在優勢區57個重點村,通過土地流轉涌現出一批種植大戶,面積都在200畝以上,使產業規模連片、專業村檔次大大提高。大寧縣緊緊圍繞“擴規模、調結構、優品質、創品牌、增效益、富百姓”的總體思路,以“一縣一業”和“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建設”為主攻方向,2014年春季發展水果7050畝。吉縣新發展1萬畝,補栽0.4萬畝。隰縣冬季完成4萬畝栽植任務。汾西縣團柏鄉柴洼莊村標準化‘玉露香梨園區,由高寒農牧合作社通過租賃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成,面積達5080畝。翼城縣隆化鎮北撖村是臨汾市有名的“一村一品”蘋果專業村,全村蘋果種植面積3000畝。現有掛果面積2000余畝,平均年產蘋果5000噸,產值2400多萬元。人均蘋果收入近萬元。在國家農業部公布的第4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中,北撖村以“舜都蘋果”榮登榜單,成為本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評選活動中臨汾市唯一入選村鎮。
1.3 標準化果園建設上臺階
近年來,臨汾市對水果標準園創建工作高度重視,市縣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制定了較完善的創建制度,通過標準化示范園區的創建,水果產品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大幅提升,使園區發揮了較好示范作用。
2014年全市共創建標準化果園5.765萬畝,其中隰縣0.5萬畝、曲沃0.2萬畝、堯都區0.25萬畝,翼城1.565萬畝、襄汾縣0.6萬畝,鄉寧縣0.4萬畝、蒲縣0.5萬畝、大寧0.15萬畝、侯馬市0.1萬畝、汾西0.5萬畝、吉縣1萬畝。堯都區李家莊全村‘桃王九九面積達1 200余畝,占耕地面積的85%,年均產鮮桃500余萬千克,產值1000余萬元,2014年承擔實施了農業部園藝作物桃樹標準園創建項目,12月份,通過省果業總站組織的考核驗收。
2 果品產銷新變化
2.1 水果產量產值雙增
一是水果產量穩中有升。2014年水果總產量達111.8萬噸,比上年增加10.8萬噸,增幅11%。其中:蘋果產量79.1萬噸,增5%;梨產量10.73萬噸,增幅達39%;葡萄產量7.9萬噸,增9%;桃產量9.8萬噸,增11%。二是水果總產值提高,農民增收。水果總產值達49.7億元,比上年增加7.7億元,增長幅度近18%。人均果品收入達1552元。
增產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全年氣候條件基本有利于水果生產,從降雨來看,春季雨水充沛有利于果樹生長,后期光照充足有利于果品著色。二是2014年全市梨的產量比上年增加近3萬噸,主要因為上年梨花受凍較重,產量基數較低,因此,梨增產增收明顯。三是出口增值拉動。2012年以來,臨汾市水果已成功出口印度尼西亞、泰國、哈薩克斯坦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2014年全市水果出口量達3.64萬噸,貨值3 476萬美元,雙創歷史新高。2014年11月28日,吉縣蘋果、隰縣梨獲得國家級出口水果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稱號,這為蘋果、梨直接出口提供了國際通行證。
2.2 水果銷售價格總體上揚
就水果收獲季節產地銷售來看,蘋果價格普遍好于上年,中早熟蘋果平均售價每千克4.5元,比上年高0.5元,晚熟蘋果平均售價每千克6元,比上年高0.8元;梨的價格趨于平穩,平均售價每千克5-6元;桃的價格略有上漲,平均售價每千克4.5元,比上年高0.4元;葡萄價格降幅較大,平均售價每千克3.5元,比上年降0.6元。除葡萄外,水果銷售價格普遍高于2013年,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全國性蘋果減產及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產地蘋果銷售價格平均上漲10%左右。二是果園用工漲價,加大了水果生產成本,也是銷售價格上揚的一個因素。三是鑒于2013年蘋果生產季節入庫貯存果減少,而到了銷售后期,貯存果價格遠遠高于預期,2014年在貯存果的經濟杠桿作用下,刺激了不少果商增加庫存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地水果收購價的提高。
2.3 水果貯藏加工能力提高
2014年全市總貯藏能力達46.1萬噸,總貯藏量達34.4萬噸。其中:氣調庫貯藏能力2.4萬噸,貯藏量2.3萬噸;恒溫庫貯藏能力23.9萬噸,貯藏量19.7萬噸。全市現有水果采后商品化處理設備55臺(套),其中吉縣擁有50臺水果分選機,占到90%,其他分別是隰縣1套,鄉寧2套,翼城2臺。全市共有水果加工企業50余家,總加工能力4.7萬噸,總加工量1.2萬噸,加工能力較大的企業有隰縣天天飲料、侯馬青青食品、曲沃龍泉山莊等幾家企業。
3 技術管理新特點
3.1 技術服務體系得到完善
2014年臨汾市加強果業技術服務網絡建設,在蘋果主產區基本上配備了村級果樹技術指導員,初步實現了市有果樹專家服務組,縣有果樹服務中心,鄉有果樹服務站,村有果樹技術人員的四級技術服務體系,解決了果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特別是市果樹專家組結合果樹生產實際,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各項服務活動收效較好,2014年技術專家組共深入70余個果園,指導果農80余次,發放技術資料7000余份。
3.2 以生產優質果為核心應用新技術
2014年全市水果套袋總量為44.19億枚,比2013年增加4.22億枚,其中膜袋17.75億枚,紙袋26.44億枚,與2013年相比紙袋增加6.12億枚,膜袋減少0.09億枚。分析2014年套袋情況,套袋總數增加,并且紙袋數量增加較大,這說明該市果農加大了果園投入力度,越來越重視優質果品的生產。2014年全市推廣果園生草48.97萬畝;生物覆蓋23萬畝;疏花疏果93.18萬畝;鋪反光膜20萬畝;人工授粉17.9萬畝;病蟲害綜合防治131.8萬畝;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80.5萬畝,其中認證面積30.9萬畝。
3.3 老果園改造邁開大步
臨汾市不少果園是20世紀90年代左右建園的,基本以喬化、密植栽培方式為主,多數果園每畝栽植株數在100株以上。本世紀發展的果園也多沿用傳統的喬化密植栽培制度。這些果樹進入盛果期后,樹體高度在3.5米以上,樹體郁閉、通風透光不良,一部分果園雖然短期內產量較高,但果實品質下降,不能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果園由于郁閉,光照惡化,雖然費工費時進行管理,增加投入,但也改變不了樹體成花困難、無效枝增多、病蟲害發生嚴重的趨勢,導致品質和產量都下降。
針對此問題,臨汾市近年來提出了老果園改造,但由于思想認識和經濟支持不到位,一直進展緩慢。2014年老果園改造的大力推廣得益于山西省強農惠農項目的支持,完成項目任務1.5萬畝,還輻射帶動完成9.4萬畝,共完成10.9萬畝。其中襄汾縣1萬畝,翼城縣1萬畝,隰縣完成1萬畝,吉縣完成1.5畝,曲沃縣1萬畝,堯都區1萬畝,其他縣4.4萬畝。襄汾縣在汾城鎮、西賈鄉、景毛鄉大力開展間伐減密,隔株間伐2 500余畝,進行間伐的果園果個增大,產量還增加,該區有十幾戶果農僅蘋果一項畝均收入超2萬元,成了當地間伐減密的活樣板。
3.4 果畜循環發展全面鋪開
目前,臨汾市一些果園為了追求高產,超大量施用化肥,帶來土壤結構被破壞,果品質量下降等問題,增施有機肥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途徑,而有機肥的可靠來源,就是大力發展畜牧業,實行果畜循環經濟發展是長久大計,是生態之策。2014年臨汾市把增施有機肥作為提高水果產量和品質的重要舉措大力推廣,先后幾次在全市果園進行摸底調查,專門下發了《關于搞好果畜循環發展調查和發展規劃的通知》,總結分析了有機肥對果品質量、果樹樹勢的有利影響,要求各縣(市、區)制定果畜循環發展規劃,確保全市果業的循環可持續發展,為下一步打造綠色、有機健康果品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2014年全市果園實施果畜循環發展增施有機肥110萬畝。吉縣是實施果畜循環發展較早的地方,全縣現有28萬畝果園,其中20%的果園以增施羊糞、牛糞為主;30%的果園以增施生物有機肥為主;20%的果園以增施沼液沼渣為主;30%的果園以增施化肥為主。該縣主要實施“畜沼果”模式果業循環模式。在20萬畝掛果果園中,已建立200套“畜沼果”循環發展模式,“畜沼果”模式就是在果園建設沼氣池,發展養殖業,果農依靠果園樹下間作的低桿作物養殖豬、牛、羊、兔、雞等畜禽,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沼氣,沼氣可以用來做飯和點燈,沼渣、沼液是果樹生長良好的有機肥料,沼液噴灑葉面還有殺蟲殺菌作用。這樣,既發展了養殖業,也帶動了蘋果產業,是果業良性循環發展的生產之路。通過對果園增施有機肥,可有效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蘋果產量,提升蘋果品質,增加果品效益,每千克售價可高出平均價格0.4元,按畝產2000千克計算,每畝可增收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