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增輝
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民族音樂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勞動中口口相傳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融合既有黃河流域的中原音樂,也有西域的塞外之音,甚至還融合一些西方音樂的精髓,在這種音樂文化的不斷沖擊和吸納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民族特色,并逐漸趨于融合,在曲目類別和形式上民族音樂也更趨于多元化,有著豐富的題材和藝術形式,它為以后的中國民族音樂發展逐步奠定了基礎!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民族音樂是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積累的。
一、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一)原始環境變遷,民族音樂處境艱難
隨著城市化腳步的快速發展,很多原生態的民族部落開始邁向了現代化的生活。經濟發展對人類的進步功不可沒,然而這種現代化讓民族音樂失去了原生態的棲息地,也使民族音樂的創造失去了天然的味道和靈感。甚至在青海已經有一部分民族音樂走向消亡,并無人傳承,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及我們的民族音樂該如何發展和傳承?而在調查中我們也發覺了這樣的尷尬,經濟相對落后,生活狀態趨于原始的地區,原生態音樂保存得更加完整,“民歌恰是窮鄉好”,或許這句話正是當前傳統民族音樂遭遇現狀的最好寫照。
(二)民俗文化衰亡,人們意識思想變遷
藝術源于生活,在民族音樂的發揚和傳承中離不開民俗文化的融入和包容。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因為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才產生了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我們聽見呼麥就知道那是草原的游牧民族,“納瓦調”一呼而出我們就仿佛看見了美麗的維族姑娘,這些傳統的民族音樂都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民俗文化、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受到現代社會文化的沖擊,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年輕人更愿意去接觸一些新鮮的音樂元素,而民族音樂因為不被當代人們所欣賞開始逐漸受到冷落。而音樂教育的流行化也讓民族音樂的生存空間更加狹小和艱難,也失去了原有的古樸和純粹。這也讓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難以繼續。
二、民族音樂的發展傳承
(一)開創音樂品牌,延伸文化產業
民族音樂是地域性文化的產物,也是勞動人民思想精髓的大集成。隨著近年旅游業的發展,更多原生態的文化和音樂逐漸受到認可和喜愛。我們不妨通過經濟發展的優越性將民族音樂做成一種民族品牌,既能夠保護和吸納人才,也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通過推廣民族音樂品牌,我們也可以對傳統音樂體系做一個梳理和創新,在延伸文化產業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去尋找和調查民族部落的生存現狀、地域特色、人文思想,其次我們還要結合現狀加以創新,形成新時代民族音樂的獨特形式和創新體系。
(二)重視學校教育,提高民族音樂傳承力
我認為,任何一種傳承都要依靠教育,而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也要得到學校教育的重視和推廣。由于近年來西方音樂的盛行,在我們很多音樂院校里都開設了各類音樂院系,然而民族音樂的比重卻少得可憐。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和哪種音樂更容易被接納成為了學生選擇音樂門類的重要標準,也導致了民族音樂一度受到排擠,不能更好的發展創新。因此,要想使我國民族音樂能夠更好地長期傳承下去,首先我們要在教育力度上足夠重視,開設系統的民族音樂課程,增強學生對相關專業課程的理解與掌握,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喜愛自己民族的音樂。
(三)改進音樂表現形勢,大膽創新
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我們在選擇時也要帶有時代性的目光。也應該緊跟時代的腳步進行新的發展和創新。例如,近年來有一些年輕人開始熱愛原生態的曲調方式,結合現在的社會文化生活使用民族樂器與時代擦出了音樂創新的火花。他們對傳統音樂的重新編排或采取新的表現形式也讓人們對民族音樂有了新的看法,讓新民族音樂耳目一新。這種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音樂形式也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也許未來的民族音樂將會開出更璀璨的花朵。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也是我們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進行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對中國音樂事業的一種推動,也是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因此我們身兼重任。
【參考文獻】
[1]劉倩.淺談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及思考[J].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院報,2011(5).
[2]劉暢,劉綿綿.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學學科發展管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