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露
一、《梨園春》的成功之所在
“梨園春”作為一種新的時代產物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以悠久的中原文化為背景,一方面保留著自己固有的文化內容,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在傳播豫劇文化,表演形式的多樣化,觀眾的需求跟戲曲的契合點方面下足了工夫,最終《梨園春》用其獨一無二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的戲曲內容,新穎獨特的題材設計,極大程度地滿足了不同年齡階段觀眾的需求。
(一)“人”的閃亮登場
以往的戲曲節目沒有著重突出展現復雜的靈魂和獨立人格價值的人,而《梨園春》欄目卻著力展示了一個這樣的人,把具有復雜的內心世界和獨立的人格價值觀的人著重地表現了出來。一改以往人物一味說教,不注重人物精神世界形式,它把戲曲與當今時代環境下人們的情感世界相結合,通過舞臺表演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獲得了一個嶄新的具有現代人精神風貌的戲曲精神,從而讓它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二)審美趣味的娛樂化
《梨園春》節目的逐漸成熟使得人們對戲曲又有了嶄新的認識,不再認為戲曲是一味的道德說教,它從單調的說教轉變成帶有娛樂的性質,這種轉變才使得傳統的戲曲在當今社會得以存活并且具有更長久的發展空間。
“梨園春”將傳統戲曲經過一番改裝之后,把現代人的娛樂精神成功地注入到了傳統戲曲中去。通過捧明星、擂臺賽、汽車大獎、選秀等方式,增加觀眾的參與度,展現出一幅戲曲與觀眾相容相通的美麗畫卷。
(三)古典形式的景觀化
《梨園春》欄目將“人”的形象做了全新的詮釋,提高了審美趣味。主要體現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電視這個傳播媒介對傳統的戲曲內容進行換裝,從而讓戲曲節目以一種全新面目重新在這個時代里發光發熱。
“梨園春”打破了戲曲的古典形式,不再拘泥于簡單的情感描寫烘托故事情節,還對戲曲的傳統模式做了一些現代化的處理。具體體現在《梨園春》的幾個特色運行環節上——選取優秀演員、觀眾打擂比賽以及跟觀眾互動上。從戲曲的選秀環節和觀眾打擂參與程度來看,很大程度地調動了當代觀眾強烈的表演欲望,通過電視節目跟觀眾互動環節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從以前單調的演員表演觀眾欣賞的模式轉變成觀眾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形式,使節目具有了一定的娛樂性,讓觀眾們能盡其所能地表現出對戲曲的狂熱。《梨園春》將每一期的節目辦得都像狂歡晚會一樣。在這場視聽盛宴中,戲曲成為了這個欄目中一顆閃耀的星。在《梨園春》這個大舞臺上,真正上演的是戲曲與時代相接軌的景象。傳統戲曲在“梨園春”模式的洗禮下,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豐富的內容,新穎的形式闖進人們的生活中,并向著美好的未來邁進。
(四)情系于民從老百姓出發
“中國戲曲和老百姓就如同魚和水一樣,兩者互相依靠,缺一不可。戲曲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的傳播和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因此要使中國的戲曲節目能源遠流長,不被時代所淘汰,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走進大眾的生活,不再居于高高的舞臺跟觀眾產生距離感,努力滿足時下觀眾的精神需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梨園春》正是緊緊圍繞這一宗旨,不斷地對戲曲欄目進行更新改造,逐步增添一些娛樂元素及互動環節,讓觀眾、廣大老百姓也能參與進來,最大程度地調動了人們的觀賞熱情,進而讓“梨園春”在戲曲這個大舞臺上大放異彩,從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個更大的舞臺
(五)新的傳播途徑的發展推廣
為了不讓戲曲這個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河南電視臺通過讓戲曲與電視相結合的形式,讓戲曲以一種嶄新的形式映入人們的眼簾,這種形式打破了以往戲曲的傳統演出模式,讓戲曲文化打上了時代的標簽,走上了新的傳播路線。在節目的宣傳、推廣方面注重與時俱進;在節目的設置環節也作了改進與創新,讓更多的人都能夠參與其中,實現普通百姓當明星上鏡頭的愿望。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論壇備受年輕人的關注。如:它也專門開通了“網絡論壇”這一項,使其做到了與直播現場同步跟進,讓觀眾們坐在家里的電腦、電視機前也能夠觀看節目,解決了人們因為地域的差異不能觀看節目這一難題,同時也增強了廣大的觀眾朋友與電視欄目多層面的溝通與互動。
二、《梨園春》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
目前,很大一部分戲曲仍然存在過度依賴老年受眾群體。而《梨園春》向我們證明了這種傳統模式是難以立足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追求也越來越多元化,普通人家的電視也能收到好多的電視臺,人們的選擇也就多了起來。因此,通過對《梨園春》欄目的深入思考,我覺得豫劇的發展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借助現有的網絡、電視等媒介大力傳播和弘揚豫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手段。就目前而言,我們特別要抓好電視這個重要的宣傳平臺,因為電視是我國比較普及的一個媒介。只有借助電視這個媒介,才能讓豫劇走進千家萬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逐漸地與人們的生活融入到一起。
第二,要緊緊抓住觀眾參與這個環節,這是所有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根本。戲曲與百姓就是水與魚的關系,兩者相互依賴,不可或缺;只有走進民間深入農村,最大程度地融入生活,才能夠開拓出廣泛的市場空間,這也是振興戲曲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三,豫劇要想廣泛傳播,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就要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創作出一系列符合人民群眾心聲的經典作品。近些年,對傳統劇目的改編使得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劇目受到好評,許多經典段落家喻戶曉,很多人還能哼唱。
由此可見,在現實中,就要求戲曲工作者要做到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吸取精華,尋找恰當的方式,合適的角度把流行元素和自己的產品相結合,這樣才能充分吸引觀眾。《梨園春》創辦的成功或許是偶然的,但是一個欄目在創辦的開始就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根據大眾特點編排節目內容,又能通過流行元素的形式滿足當下觀眾的心理需求,那么它的成功就是必然的。
《梨園春》欄目的成功并非偶然,這與他們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河南地處中原,不僅是我國經濟的中心,也是戲曲文化交匯的地方,《梨園春》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發展起來的。它在發展的同時一方面保留了豫劇原有的品質,而且與多種戲曲文化進行融合,吸取其它劇種的精華,去粗取精,不斷地改革創新,為其迎來了更多的觀眾。另一方面在戲曲中增添了新元素,例如增加了觀眾參與環節,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參與熱情,拉近了戲曲與人們之間的距離等。《梨園春》欄目的成功開展,不得不引起我們對河南豫劇發展的深刻思考。豫劇源于河南,我們河南人也要擔負起把它發揚光大的使命。因此,我們只有對豫劇進行創新,把其它文化欄目的經驗成功地轉接到我們豫劇上來,不斷地改革創新讓它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讓豫劇在文化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譚靜波.豫劇藝術的當代走向[J].中國戲劇,1997(6).
[2]蔣愈紅.梨園春的品牌發展之路[J].視聽界,2008.
[3]王志華.河南衛視梨園春的欄目特色研究[J].新聞學,2010.
[4]秦毅.豫劇的梨園春經營模式[J].非物質文化遺產學,2010.
[5]劉羽迪.從“梨園春”看河南戲曲藝術在當今的發展[J].樂府新生,2007.
[6]劉文峰.戲曲的生存現狀和應對措施——《全國劇種劇團現狀調查》綜述[J].中國戲劇,2011.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