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元花
民間工藝美術——刺繡,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們偉大祖國文化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近幾年,中國工藝美術之一的蘇繡發展迅速。因為蘇繡的發源地就在蘇州,2000年7月,江蘇省蘇州鎮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刺繡)藝術之鄉”的稱號。這是全國唯一獲此稱號的鄉鎮。優越的地理環境,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亂針繡啟始于30年代初。它一改傳統刺繡“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繡法,創造性地將西洋畫的用筆、用色原理融于刺繡技法之中,豐富了刺繡藝術的表現力,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亂針繡注重作品的形態、質感、層次、色彩和整體效果。首先要理解原稿作者的藝術風格及表現手法,要表達的內涵及意境,再結合刺繡創作者自身的風格和創意來進行創作。從局部到整體、有重點有步驟地運用不同的色線施針,或疏或密,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橫或斜,縱橫交叉,分層加色,使作品在整體上完美的統一。對于初學者來說,一定要打下扎實的基礎,并且要博采眾長,吸收各種藝術營養來豐富與充實自己。楊守玉教授提倡的“善繡者必善畫繢,否則就不能造刺繡極峰”。
繪畫對刺繡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的結構、造型、色彩,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
我從學藝到開發新產品,再推出產品走向市場,經歷了十余年,個人觀念也日趨成熟,對刺繡也經歷了從喜愛到熱愛的發展過程。從學校到社會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濃烈氛圍。在學習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的同時,努力在行動上進行實踐,推動民間藝術——刺繡走向市場化的道路。在藝術前輩的關心與幫助下再加上我全身心的投入刺繡藝術中,使自己的刺繡藝術理論和實踐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刺繡作品的表現手法有新的意境(例如:虛實亂針表現手法、平繡與細亂針相結合手法、大寫意針法等等),在今后的刺繡藝術道路上不斷開拓,挖掘古老藝術,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不斷充實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使刺繡藝術不斷發展,綻放藝術青春。下面我就虛實針法談幾點看法:
虛實亂針繡是在借鑒素描的理論和技法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新針法。在刺繡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輪廓:此種繡法要借助底料的色相,因此在繡繃勾稿時,塊面的輪廓線應淡勾,否則容易露輪廓線的痕跡。
二、色彩:采用單色線色,從深到淡,三至四個色級即可。它是以線條的粗、細、疏、密來表現繡面的深、淡、明、暗。
三、線條:線條是表現繡面效果的關鍵。線條的粗細、疏密應根據繡面的需要而定,粗到一絨,細到一絲和半絲。繡制時,線條從粗到細、從疏到密的銜接要自然多變。繡到塊面與塊面之間的輪廓線上,不要顯露齊整的線條痕跡。線條排列應長短交叉,疏密得當,以有限的線條表現出繡面豐富的明暗層次。明部的線條組織宜稀,隨著向暗部過渡,線條逐漸增粗、增密,最明部位可以完全借用底料的色相。即使采用一種深色線,也同樣可以表現出明暗層次。
四、背景:背景在繡面上的比重較大,能襯托出主體的明暗層次和空間感。背最有兩種繡法:一是先繡背景。襯托出繡面的主體后再細致入微地刻畫主體;另一種是先繡主體部分,然后再處理背景,兩種繡法均需注意整體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寶應國鳳刺繡研究所)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