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蕾
教材簡析:
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四部分。其中“面積和面積單位”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后的教材在這部分內容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 關注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真正理解。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重要起始概念,為了幫學生建立面積概念,修訂教材更加重視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刪去了實驗教材中面積的定義,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修改后的教材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體事例說明“面積”的概念。如“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理解的面積的含義。這樣既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也避免教師將功夫用在指導學生敘述面積的定義上,而忽視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真正理解。
2. 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
由于學生常常誤認為只有向上擺放的“面”才有面積,因此修訂教材在例1后增加了“做一做”,要求學生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并比較這兩個面的大小。這樣的設計,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體側面的大小就是側面的面積。在實驗教材中,大多數的面積都是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式出現的,為了避免學生一提到面積就只想到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教材在練習十四中增加了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比較,其中不僅包括線段圍成的圖形,也包括一些曲線圍成的圖形,這樣更能突出面積概念的本質,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面積概念。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知道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最合適,能用正方形做單位表征簡單圖形的面積。
2.經歷用不同圖形做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知道確定面積單位的方法 ,培養初步的度量意識。
3.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教學重、難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度量意識的培養。
教學準備:
學具: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學具,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學具若干個,大長方形紙片兩個;每人準備剪刀一把,白紙一張,練習紙一張。
教具:準備1平方米的正方形白紙一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隨著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住房也越來越大了,每個同學也有了自己的小房間。說說看,你的房間有多大?
(全班交流,提示課題。)
師:你知道,剛才同學們提到的平方米是指你房間的什么?今天這節課咱們就來探討有關面積的知識。(板書。)
二、 觀察動手,揭示概念
1.出示實物,感受面積。
師:從字面看,想想面積可能會與誰有關?是的,和“面”有關系。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數學書和練習本先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有沒有摸到“面”啊?再摸一摸課堂作業本的封面,用自己的手體會一下“面”在哪?再摸一摸練習本的表面,格尺的表面,課桌的表面,說說他們誰大。
2.初步了解面積的含義。
師:通過剛才的摸和比,我們發現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其實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像我們剛才摸的數學書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的面積,課桌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也有表面,同學們現在就動手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邊摸邊說,什么是它們的面積,比一比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3.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摸一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說說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引導學生認識不僅朝上的面有面積,物體側面的大小就是它側面的面積。
(2)將字典按不同位置擺放,說一說,字典表面的面積有變化嗎?
(3)練習十四第二題:下面是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出的3個省(直轄市)的輪廓圖,比較這3個省(直轄市)的面積大小。讓學生體會不規則圖形的封閉圖形也有面積。
(4)拿出課前準備的蘋果,請你摸一摸蘋果的表面,說一說什么是蘋果表面的面積。
三、動手操作,統一面積單位
1.感知比較面積的方法。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面積,老師這里有3組不同顏色的卡紙,不知道他們的面積誰大誰小,想請大家幫助,先估一估,再比一比,他們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
(1) 觀察法
師:像這樣圖形的大小,我們通過觀察就可以看出誰大誰小了。
(2)重疊法
師:像這樣不是很明顯的圖形,我們可以通過重疊的方法來比較大小。
(在課件演示的時候,須要把紅色的圖形只留下邊框線,移動至重疊。)
(3)借助學具測量
師:像這樣不容易比較大小,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比較大小呢?(割補法。)
師:如果這里一個是數學書表面的面積,一個是作業本表面的面積,這樣一割一補豈不是破了,在許多不合適用割補法來比較大小的情況下,我們要怎么辦呢?
2.引導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實際測量。
(1)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
(2)合作探究,學生操作。
(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3)組織小組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由于正方形的四邊相等,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同理,用畫格子的方法也可以,從而得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3.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課件展示第三組的兩個長方形,把其中面積小的一個長方形擴大,但格子數不變。“同學們請注意看,還是原來的長方形大嗎?”“不是,這邊的面積大。”“還是這么多個格子呀?”“但是這邊的格子變大了,雖然數量沒變,每個格子變大了,這個長方形就變大了。”“噢,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你說得可真清楚!那我們在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時一定要注意什么問題?”“要選擇一樣大小的正方形,用一樣的標準來測量。”“那就是要選擇統一的面積單位。”
四、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師:數學家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探索過程,才發現以一定標準的正方形的大小,作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你聽說過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認識1平方厘米。
師:你根據以前的知識,你覺得哪個是1平方厘米?你能在學具袋中找到1平方厘米的學具嗎?用直尺量一量這個正方形的邊長。
師:讓我們一起來記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仔細看,用心記,把1 平方厘米印進你的腦海里,頭腦中有1平方厘米了嗎?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哪些物體的表面可以用這個1平方厘米來測量?
師:老師建議大家用這個1平方厘米來測量一下桌子表面的面積。(讓學生感受到用1平方厘米量桌面很麻煩。)你有什么好辦法?(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習長度單位時的經驗,聯想到用較大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
2.認識1平方分米。
師:根據剛才得到的新知識,你覺得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師:在學具袋中找一找1平方分米的學具。找得對不對呢?量一量它的邊長。
師:身邊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課桌表面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分米,生活中還有那些物體的表面適合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
3.認識1平方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知道他們有多大,那么誰能試著描述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
師:(出示1平方米的紙,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用手比畫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米?我們來估一估,這么大能站幾個人。誰愿意到1平方米的紙上站一站,讓我們看一看1平方米究竟能站下幾名同學。
五、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63頁“做一做”第2題。
先估計下面的長方形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2.第64頁第4題。說一說測量撲克牌、課桌面、教室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我們認識了面積單位,你們知道它們怎么使用嗎?
趣味故事: 小馬哈
放學回家后,小馬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飯,一不小心一塊石子把小馬哈嘴里1平方米的大門牙硌掉了。這時,爸爸連忙拿來水給小馬哈漱漱口,媽媽趕緊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把小馬哈的嘴擦干凈。
師:大家為什么笑啊?哪里用得不恰當,說說為什么,你能幫他改過來嗎?
4.小資料。
(1)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2) 廣州市10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10年后人均綠化資料。
師: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想?
六、課后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如果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