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明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結合重慶市“三農”工作,對如何結合農業發展實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思考和分析。
一、認識新常態:農業發展處于陣痛期
(一)農業現代化在“四化同步”中成為短腿。
一是從工業化來看,201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63.6萬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27.1萬億元,占比42.6%。在國際標準行業分類的22個行業門類里邊,我國的工業產值大多數都是位于第一位或者第二位。特別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軌道交通、高性能計算機等領域,發展邁入了世界前列。從重慶情況看,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4萬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0.65萬億元,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46%。
二是從信息化來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已經掀起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成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擴散的主要載體,正從根本上重構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今年春節前后,全國共有1億多網民參與了支付寶紅包游戲,重慶共發出262萬個支付寶紅包,總金額1.0948億元。
三是從新型城鎮化來看,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也就是說我國有74916萬人在城鎮常住,鄉村常住的人口只有61866萬人。重慶雖然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0.63%,但從常住城鎮人口1783.01萬人來算,城鎮化率達到了5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對比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的迅猛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則相對緩慢。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0489元,與美國農民收入的21920美元相比,兩國相差近15倍;全國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耕種的面積僅為4.5畝,而美國為955.5畝,兩國相差200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而發達國家早已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等。從重慶來看,目前全市還有14個國定貧困縣和4個省定貧困縣,1919個貧困村、48萬戶貧困家庭,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全市共識別貧困人口還有165萬人;2014年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39%,受地形限制、交通不便等原因,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條腿長”,農業現代化這條腿短,當務之急是要補齊“四化同步”中的農業這條短腿。
(二)糧食安全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矛盾凸顯。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解決群眾的吃飯問題、保證口糧基本供給作為糧食安全追求的目標。因此,在人類生存口糧無法自足的情況下,追求糧食產量自然就成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頭等大事。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化學、農藥、農膜等農業化學品投放不斷攀高。如化肥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大約5800萬噸/年,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上升到29公斤/畝,超過國際公認安全上限15公斤/畝的193%?;瘜W投入品的長期、連年、持續大量施用或不合理使用,使得農產品中的重金屬、農藥殘留、亞硝酸鹽等各種有毒物質超標,通過植物傳輸導致農產品可食部分的積累超標,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三)糧食價格與種糧積極性雙雙下滑。
相較于物價、工資水平、勞動力成本上漲速度,三大主糧中玉米、小麥市場價格是溫柔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而水稻市場價格是不升反降。農民種一年糧不如種一季菜,更不如打一個月工。據重慶市物價局公布的全市種植業農產品比較效益調查,2013年全市水稻每畝凈利潤為195元,玉米每畝凈利潤8.77元,小麥則每畝虧損359元。由于種糧收益年年降低,農民種糧收入持續下降,種糧不賺錢甚至虧損,極大地挫傷了種糧積極性。農業部的一份調查顯示,外來業主流轉耕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只有7%以制種等方式與糧食生產相關,其他的都是蔬菜、瓜果、藥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經濟作物。
(四)農業面源污染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雙重壓力增大。在農業高速發展過程中,我們更多地關注土地的產出率、使用率,而對農村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染防治力度不夠,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據相關統計,重慶市2014年底生豬存欄約3300萬頭,年糞污排放量約8866萬噸。全市有近7萬家規?;B殖場,只有1200家有較完善的污染治理設施,2萬家有簡易的沼氣處理設施,其他只有簡單處理設施或完全沒有處理設施。只有8%的村莊建立了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開展垃圾清運工作的鎮街不到一半,農村垃圾清運處理率約17%。按照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公斤計算,全市農村常住人口1200萬人,每天產生垃圾近1.2萬噸,年產生量約430萬噸。按農村每人每天生活污水排放量80公斤計算,全市農村常住人口每年農村污水排放3.5億噸。
國家要強,農業必須強;國家要富,農民必須富;國家要美,農村必須美。當前的一項重點任務就是要加快補齊“四化”中農業現代化這條短腿,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與資源,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同時,又要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這道關,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營養、吃得健康。
二、把握新常態:農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深刻理解新常態的深刻內涵。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意味著相對穩定。新常態的特點表現為: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從重慶市近年來的經濟走勢看,在局部和一定時段有高低起伏,但總體上平穩向好。經濟運行中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但總體上看,這些矛盾和問題仍處于可控范圍。我們既要正視問題、增強憂患意識,更要把握主流、堅定發展信心,立足當前、善謀長遠、順勢而為,把經濟發展環境中的機遇和有利條件轉變為推動改革發展的有力支撐,把面臨的挑戰和現實困難轉換為倒逼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二)農業發展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概括起來,農業新常態特征主要表現為“八大趨勢性變化”:
一是經濟增速進入由高速轉入中高速的換擋期。2003年至2007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長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年為7.1%。經濟增速“下行”,是新常態下經濟規律自我作用的結果,也是各種資源和環境約束所決定的。原有動力減弱了,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完全形成,而且“創新紅利”和“體制紅利”的充分釋放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必然對勞動力市場和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帶來壓力。
二是農產品供給需求由單純追求數量向穩量提質轉變。廣大公眾對“舌尖上的安全”更為關注,更為重視農產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質,需求的多元化、穩量性、新鮮度與農產品供給的季節性、分散性及儲運難等矛盾更為突出。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豐年有余。如今的老百姓注重的是綠色、環保、健康。農產品由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對農業的比較效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三是農業生產由家庭分散經營逐漸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千家萬戶難以應對八國聯軍,提籃小賣難以應對跨國公司”,指的就是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方式難以有效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需求,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帶動作用更加重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成為時代命題,規?;?、產業化、市場化生產將成為主要趨勢。
四是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向城鎮轉移,農民兼職化更為明顯。農村的老齡化狀況比城市更為嚴重,務農收益增長困難,空心村、土地撂荒等問題日益突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日益凸顯,農民的思想觀念、素質能力、行為方式、掌握技能需要不斷提升,現代農業對高技能農民的需求與農村人力資源加快流失的矛盾更為尖銳。
五是農產品價格受市場供需大幅波動的情況更為普遍。隨著國家物價改革對農產品指導定價全面放開,市場風險對生產規模和布局的影響更為復雜。同時,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低迷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更為明顯,農業生產受旱澇、疫病等自然災害威脅依然嚴重。農產品價格的“蹺蹺板”效應日趨突現,農業效益面臨極大的風險。
六是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已到極限,環境污染威脅加大。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資源利用率低,目前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將貫穿于整個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過程。
七是城鄉二元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城鄉二元體制從根本上束縛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重要抓手,通過進一步明晰農村土地產權,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戶籍制度、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可以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新活力,實現農村社區化、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
八是農業投入不足、融資難等制約“瓶頸”亟需破解。在經濟體杠桿率上升、債務上升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大背景下,農業投資面臨誰來投、投什么、如何投三個問題,農村融資難的問題沒有根本破題。農村靜態資產如何激活、如何擴充農村金融產品、如何配置城鄉金融資源等農村金融發展問題亟需破解。
(三)農業發展迎來新的機遇。
一是“短板”引起重視的機遇。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即“四化”同步發展,并要求“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四化”中的農業現代化短板將更為重視。
二是“四化”互為作用的機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現代農業提供了技術、物質、人才和資金基礎。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夠保障農產品供給,解放剩余勞動力,優化國土生態格局,為其他“三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和保障。
三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機遇。城鎮化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通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斷釋放集聚效應,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機械化應用、農產品加工一體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轉型。
四是重農扶持政策的機遇。從2004年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二年聚焦“三農”,特別是2015年,要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大惠農政策力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法治建設,表明我國現代化農業大發展的條件和時機已基本成熟。
五是城市發展帶來的機遇。新型城鎮化進程將創造巨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加速消費升級。城市群更多地向下延伸,將成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成為城鄉之間的紐帶和平臺,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有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增長極,更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
六是經濟服務效能的機遇。消費升級將創造公共性服務、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巨大發展空間。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發展方式由規模數量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解除了長期以來對發展速度的糾結,不再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而把工作的主要精力用于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和休閑農業,提質增效。
七是發展低碳環保的機遇。資源環境瓶頸壓力加劇、新興產業勃發、消費者環保意識增強都將創造綠色低碳經濟機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三品一標”產品,迎來發展的春天。
八是對外開放搞活的機遇。當前,中國國際化戰略轉型需要實現從產品國際化走向企業國際化,從商品輸出大國走向資本輸出大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從大多數產品貼牌生產轉向品牌創新,從低層次國際分工戰略走向高層次國際運營戰略,從世界工廠“打工者”向全球資源“整合者”轉變。這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農業品牌和勞動力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共享紅利創造了更多的有利條件。
三、適應新常態:努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以新眼光、新視角把握重慶農業發展的現實問題。按照中央對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重慶市必須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重慶人口多、農村比重大,保障主要農產品的基本供給始終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二是人多、地少、缺水是重慶的基本市情,必須始終把農業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三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也是重慶農業發展中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四是既要實現物質技術裝備現代化,又要推進一系列農村制度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強化城鄉統籌、深化農村改革。五是加快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逐步減少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必須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民就業,積極穩妥引導農村人口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實現充分就業。六是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七是重慶農村地域廣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程度、文化習俗各不相同,農業發展呈現出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必須立足各地實際,分類指導,不搞“齊步走”和“一刀切”。
(二)以新理念、新思維激發農業發展動力。
一是轉變發展理念。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原則貫徹于工作中。要由重視產量向穩量提質轉變,確保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以“消費為導向”的特色農業、農業體驗、鄉村旅游。
二是轉變工作思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同時處理好經濟發展質和量的關系,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既抓住時機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又防止經濟增速慣性下滑,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三是調整產業規劃。要按照資源稟賦、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來進行合理的、全面的、長遠的產業發展規劃,不搞“一刀切”,不單追求速度,規劃應注重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效益的有效統一。
四是要有新政策措施。要與時俱進,研究提出調控的新辦法、新舉措。既要適應速度變化,也要有助于結構優化,還要有利于動力轉換。
五是創新工作方法。要針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新常態下的經濟工作。
(三)以新姿態、新狀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重慶市建設農業現代化要以現代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為支撐,運用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手段,貿工農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的多功能、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在發展理念上,要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在強化農業食物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功能的同時,突出農業的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功能。在發展目標上,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發展路徑上,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在發展舉措上,要推進要素投入集約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生產手段科技化,產業經營一體化,體制機制高效化。
二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要大力推廣安全、綠色、高效、實用的安全生產技術,以“三生”為著眼點,使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污染。要以“三化”為著力點,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化的要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開展種養結合,大力發展“豬-沼-糧(菜、果)”、“魚菜共生”等生態循環農業。要以“三安”為落腳點,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試點,推進規?;B殖場(戶)的糞污治理,促進糧食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生態田園,推行生態耕制,發展生態產品,培育生態文化和扮靚生態家園,努力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圍繞功能區定位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在工作思路上,樹立全局觀念,跳出“就農業談農業、就農業抓農業”的習慣思維,圍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整體謀劃農村發展,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在產業布局上,調整優化特色效益農業分布。在發展機制上,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四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經濟發展活力。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產權抵押融資及農村流通,統籌城鄉重點改革。要全力落實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主體培育、機制創新、社會化服務為重點,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在巴南、永川等5個區縣開展農業農村改革綜合試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土地流轉、政策扶持、基礎配套、利益聯結、產銷對接等機制和模式。
(四)以新措施、新實踐突出抓住重慶農業發展的“牛鼻子”。
一是切實保障和豐富市場供給。在“米袋子”方面,要穩產量、調品種、增效益,每年保證1100萬噸以上總產量。立足重點區縣、產糧大鎮,建設一批優質商品糧、特色雜糧、“雙低”優質油菜等重點基地,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在“菜籃子”方面,繼續以蔬菜基地建設和結構調整為重點,穩定發展蔬菜產業,以蔬菜專業村和標準園創建為抓手,推進渝(重慶)遂(遂寧)時令蔬菜、武隆高山蔬菜和庫區加工蔬菜產業帶建設,新建改建基地5萬畝以上,創建蔬菜專業村50個、標準園10個。在“肉碟子”方面, 推進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穩定生豬生產,搶抓國家扶持牛羊生產發展政策機遇,以渝東北、渝東南等為重點,加快山羊、肉牛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禽、兔、蜂等產業。在“果盤子”方面,繼續推進長江三峽柑橘產業帶建設,大力發展晚熟柑橘,優化品種結構。
二是努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要突出增收重點,對農民增收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支持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業、外出務工6個月以內的純農戶和兼業農戶。要引導農民調結構、轉方式,發展現代特色高效的農業項目,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努力使務農收入達到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水平。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推進農業擔保貸款、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農業保險等改革向農戶拓展,擴大覆蓋范圍,創新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財政投入方式,建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專項扶持政策。
三是把休閑農業作為一大產業來抓。當前,享受生態自然、田園牧歌般的“世外桃源”生活是旅游消費的發展方向,依山傍水、空氣清新的農耕文化休閑旅游是旅游消費的興奮點,五個小長假和周末雙休制度使短途、經濟、易達的城市郊區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已成為旅游消費的新熱點。依托花、菜、果、魚等農業項目,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不僅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要在“六個一批”上下功夫,即著力打造一批農業休閑度假區,推出一批農業旅游產品,辦好一批農業節會,建設一批農業旅游項目,培育一批農業旅游市場主體,研發一批農業旅游商品,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真正成為農業功能拓展的一大產業。
四是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當前“城市侵略農村、農村模仿城市”情況下,要從“圍城”的困惑中擺脫出來思考新型城鎮化與美麗鄉村建設。
要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要走中國特色的就地城鎮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大城市興旺繁華、中心城市借光發熱、縣域城鎮光芒四射、中心集鎮各具特色、美麗鄉村社區星羅棋布的“五位一體、城鄉聯動”的格局。
五是引導和推動適度規模經營。要規范土地流轉,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新形式、新辦法都可以探索。要創新經營模式,結合產業特點、基礎條件、生產習慣等因素,引導各類主體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要完善社會化服務,通過政策引導培育社會化服務市場,探索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重點推行分段服務、全程托管等模式,為規模經營主體解決好耕種收、防病治蟲、技術管理等服務問題。
六是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要深入探索信息化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優化信息資源,拓寬應用領域,服務千家萬戶。優化農村生產模式、組織模式、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作者系重慶市農委副主任)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