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 李立
農村社區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行共同的社會管理與服務所構成的農村基層社會生活共同體,是整合農村社區資源、強化設施功能、完善農村服務的平臺,在農村社會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社會建設的基本載體和工作切入點。本文結合江西省石城縣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實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一、石城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現狀
(一)基本情況。自2004年啟動新農村建設以來,石城縣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根本出發點,把探索農村管理體制創新,推進農村新型社區為著落點,通過強化執行村莊整體編制、基礎設施全覆蓋、公共服務配套完善、體制機制探索推進等方式,持之以恒、年復一年地堅持,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社區。據統計,全縣10個鄉(鎮)、131個行政村、1556個村小組,歷年完成省批新農村建設點594個,有農村社區85個,其中精品社區5個。
(二)新型農村社區類型。
一是中心村帶動型。村莊或村小組因經濟實力較強或人口較多等因素,在改造過程中,不斷擴大建設規模,形成村莊融合;有的因政策捆綁,如深山移民搬遷的方式,進一步加快社區形成;有的因撤鄉并鎮后遺留,自發形成的社區圈。
二是區域積聚型。突出地理位置優勢,按照地域相鄰、規模適中的原則,以特定區域為界限,將多個村小組合而為一。這種模式主要是交通便利、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地區。
三是城鄉聯動型。主要是以靠近鄉鎮圩鎮周邊的村莊為主,結合推動鎮村聯動需要,逐步形成的社區。
四是經濟輻射型。當地經濟相對發達或區位優勢明顯,造成人口集聚,通過改造建設,逐步形成的社區。
(三)主要特點。
一是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圍繞“主攻旅游”發展戰略,全域性、全景式編制縣、鄉鎮及村莊規劃,做到設施齊全,功能完備。在建設之初,努力整合政策、資金有目的性和傾向性對中心村、大村莊進行打造。突出“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綠一處理”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建設,在優先完成“改路、改水、改廁”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村莊改房、改欄、改環境。同時,圍繞當地“山水、歷史文化、特色產業”作文章,充分挖掘地方優勢,進一步突出村莊亮點、打造精品。
二是配套服務功能齊全。加快文化活動、醫療衛生、警務調解、農資超市、便民服務、休閑廣場等公共服務及配套設施向農村社區延伸。如:借助村莊原有祠堂整治變成農村活動中心,配以完善農民培訓學校、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農民書屋等文化場所;完善體育設施,新建籃球場或乒乓球場,增配體育器材;建立農村村點便民服務點、信息服務站、農家超市等。
三是管理機制日趨跟上。建立農村社區“一會五站”(“一會”,指社區理事會;“五站”,指公益事業服務站、社會扶助救助站、民間糾紛調解站、環境衛生監督站、文體活動聯結站)和發揮“五老”(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知識分子、老復員軍人)作用,通過制定工作制度以及村規民約,建立健全學習、會議、財務管理、檔案管理等工作制度,使農村社區管理有章可循;群眾自發組織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繼續發揮作用,聘請保潔員,管理推進社區農村清潔工程,實現社區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創新活動載體,創設了“七到戶”和“六民工作機制”等活動載體。“農村黨員七到戶”是指通過村組黨員建責任區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的方式,實現黨的政策法規宣傳到戶、思想教育深入到戶、市場信息傳遞到戶、致富技術幫教到戶、民事糾紛調解到戶、防災救災動員到戶和解決實際困難到戶。“六民工作機制”的主要內容是“建議民提、決策民定、承諾民督、過程民管、績效民評、干部民選”,讓黨員、群眾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直接參與管事、管錢、管人,提高基層重大事項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增強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
四是社區鄰里和諧穩定。制定鄉規民約,發揮村民理事作用,引導村民尊老愛幼、鄰里和睦、互謙互讓、互幫互助;制止打架斗毆、非法宗教、偷盜等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調解民間糾紛,化解群眾矛盾,消除治安隱患,做到小事不出村;以社區服務中心為培訓載體,根據各社區產業特點,開展社區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同時,廣泛宣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賭博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
二、石城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石城縣所發展的社區,僅算是農村村落社區,與真正意義的農村新型社區相比,還存在很多差異和不足:
一是社區管理運行機制與現行的行政區域管理體制有沖突。由于社區范圍的界定,社區理事會管理公務事務與原先的行政區域管理村委會體制相矛盾,無法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是各級層面向基層社區建設提供硬件配套項目太少。相應的配套設施落實的政策項目,真正落實到位的畢竟還是少數,無法滿足村落社區建設,需要上級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步伐。
三是農民群眾自主參與社區管理的民主意識薄弱。社區的配套公共設施完善后,群眾在對公共設施的管理運行上只享受帶來的便利,沒有真正認知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諸如公共的健身器材的維護、農家書屋的書籍管理、農民培訓學校的器材保管等一系列問題上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進行試點,打破行政區域“束縛”。建議打破當前與社區發展已不相適應的行政區域束縛,設置與行政村相平行機構,社區由服務機構轉變為行政機構,納入鄉鎮行政管轄,重新界定社區范圍、人口,確定“一會五站”社區行政機構,從行政劃分上解決農戶行政管理“難”局面。
(二)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創收。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逐步建立以產業園區為基點、“一區一品”為目標、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企業加工為龍頭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結合生態、人文、歷史、旅游、民俗等亮點元素,突出發展生態觀光、人文傳承、農家生活、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社區“農家樂”。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保障機制。建議以重新界定劃分社區行政區域為前提,同步統籌安排社區轉移支付,根本上解決社區村民自治有義務無報酬的局面;強化政策、資金對社區扶持力度,逐步加快與農民需求相適應的公共設施建設,籌措資金保障設施后續管理;鼓勵引導社會民間資本投入社區建設管理,如新建社區養老院、農資超市;市場化推進社區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等。
(四)進一步探索社區自治管理機制。在繼續鞏固完善社區“一會五站”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圍繞“強基、連心、模范”三大工程,社區根據自身實際,試點探索社區管理新模式。
(五)加快提升社區全民綜合素養。整體提高農民自身素養,提升社區農民自治參與管理能力為出發點,以健全和完善社區培訓學校為基礎,突出重點強化社區農民產業技能知識、權利與義務、鄉風文明等內容的培訓,真正營造并形成社區自我建設、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良好風氣。
(作者單位:江西省石城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