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立足國內,適度進口,確保產能、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此,2014年年初,山西省農村財政研究會和山西省農業廳種植業處就山西省糧食安全及糧食穩產增產課題進行研究,8月上旬在清徐縣、忻府區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召開了專題座談會,深入田間地頭聽取莊戶人的意見,詢問了增產措施,與承包地農民及種糧專業合作社人員廣泛接觸,并深入分析探討問題,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山西省糧食生產基本情況
(一)糧食生產基本情況。 “十一五”以來,山西省認真落實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措施,促進了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全省糧食總產、單產、人均占有量均顯著增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到 4911.45萬畝,恢復到80年代初的水平。近年來,由于種糧效益調高,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呈增長態勢,種植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玉米面積大幅度增加,小麥面積基本穩定,雜糧面積下降。全省小麥面積基本穩定在1016.2萬畝以上。玉米面積連續14年增長,2008年首次超過2000萬畝,2011年達到2470萬畝,2013年達到了2505.6萬畝,占到糧食總播種面積的70.5%以上。高產糧食作物玉米面積的大幅度增加,為全省糧食生產的持續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4911萬畝,總產量135億公斤,畝均產量267公斤。
(二)山西省糧食生產在全國的排名位置。山西是我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旱作區域。由于受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限制,全省種植糧食種類較多,總體產量水平不高,品種間、區域間單產水平相差較大。“十一五”以來,山西省實施了良種補貼、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糧食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現代農業玉米豐產方等項目,糧食單產水平不斷提高。小麥品種濟麥22、臨豐3號和玉米品種先玉335、鄭單958等一批高產優質高抗糧食作物新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地膜覆蓋、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應用面積進一步擴大。2012年全省小麥單產突破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平均畝產達到251公斤,創歷史新高。但從山西省糧食生產在全國的位置看,無論播種面積還是總產量,在全國是一個小省,且單產水平低。
二、山西省糧食供求形勢分析
按照中央要求,山西省屬全國6個糧食產銷基本平衡省份之一。山西省糧食供求的總體現狀是,總量偏緊,結構性短缺矛盾突出。目前,全省糧食總產量正常年景在110億公斤以上,氣候條件好時可以達到120億公斤左右。近幾年,全省年均糧食消費量達到120億公斤以上,年平均缺口在10億公斤以上,年自給率達到90%。從品種結構看,小麥不足,玉米和雜糧有余,大米幾乎全部靠外調,城鄉居民口糧自給率不足50%。近幾年,全省小麥產量穩定在25億公斤左右,僅能滿足消費量的50%;玉米產量大于需,每年調出30—40億公斤;大米每年調入10億公斤左右;小雜糧供需略有余,每年銷往省外5億公斤左右。山西省雖是糧食生產小省,但卻是糧食流通大省,糧食流通量排全國第12位。
目前,山西省糧食消費缺口有逐年增大趨勢。2010年全省糧食人均占有量310斤,比全國低99公斤,差距非常明顯。隨著人口的增長、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省糧食消費將逐年增長。山西省目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6‰,以此計算,全省每年新增人口17.5萬人。即使按目前的人均占有量計算,每年至少需新增加糧食產量5400萬公斤,如果加上畜牧業發展和工業用糧對糧食需求的增加,每年消費量至少需增加1億公斤。但山西省糧食生產基礎條件較差,加上農業生產率不高,農業勞動力流失與老化以及耕地地力不高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糧食總產和單產增長難度較大,要實現產銷基本平衡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三、山西省糧食生產發展思路與措施
(一)發展思路。“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抗災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一批優勢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新進展,這些都為“十二五”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2011年至2013年,全省經濟發展形勢總體看好,全省各級政府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逐漸轉向農村,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山西省推進轉型跨越發展,許多資源型企業和民營資本開始進入農業領域,這些都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以及糧食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環境。從山西省農業資源利用、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分析,糧食生產仍有潛力可挖。
“十二五”期間,山西省發展糧食生產的基本思路是,加強耕地生產能力建設,調整糧食品種結構,擴大優質高產糧食作物面積,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總量基本平衡。主要目標:糧食面積穩定在4800萬畝以上,總產量年均115億公斤,力爭實現95%以上的自給率。其中,小麥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保持50%的自給率;玉米面積擴大到2500萬畝,總產量90億公斤;在適宜區,重點發展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綠豆、專用高粱、馬鈴薯7種優勢雜糧。必須守住6000萬畝耕地紅線。
為實現這一目標,需從兩個方面挖掘糧食生產的潛力:一方面在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上下功夫,通過改造大面積的中低產田,增強耕地地力,大面積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單產水平;另一方面從調整品種結構上入手,在穩定小麥面積的同時,拓展玉米種植區域。同時,實施雜糧產業振興計劃,著力抓好主要雜糧品種的規模化種植,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
(二)主要措施。
1.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山西省重點突破兩個70%,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一是重點突破耕地旱地70%,發展節水農業,增加水澆地。提高糧食灌溉面積比重。受水資源短缺的制約,要抓好新的水源工程建設,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積,每年新增20萬畝水澆地;通過對大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和對老化水利設施的維修養護,擴大管灌、滴灌,大力發展旱地節水增產技術應用面積。二是重點加快70%的中低產田改造。通過平整土地、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機械深耕深松、地膜覆蓋等,提高耕地地力,十二五期間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000萬畝的目標毫不動搖、不重復地,每年完成2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目標任務分解各市縣,實實在在簽訂目標任務制,內容落實到田間地頭。
2.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工程,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含量。一是圍繞玉米、小麥、雜糧等主要糧食作物,組織農科教協作攻關,加快選育抗旱、抗逆、抗病性強以及適宜北部地區種植的生育期較短的高產優質新品種;同時在節水旱作、配套機具研制上取得突破。二是抓好糧食高產創建工程,整合項目資金,按照整鄉整村推進,集中連片開發的原則,在全省每個縣都建立一批萬畝糧食高產示范片,起到輻射帶動作用。三是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與改革示范縣建設,把“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政策落到實處,切實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山西省坡地、山區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機深耕保護性耕作措施,特別大力推行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這是解決低產旱地增產技術的關鍵所在。
3.努力提高糧食單產,堅持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是解決山西每年糧食缺口10億公斤,糧食占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核心措施。山西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除了落實惠農政策,保護耕地面積,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水利建設,推廣保護性耕地外,全省中等地力提高糧食單產,大力推廣忻州的“玉米機械化寬行穴種法”建設高標準農田非常重要,忻定原三縣市區2010—2012連續三年累計寬行穴種法示范應用面積2.5萬畝,平均每畝增產在300斤左右,總增產750萬斤,總增收750萬元。
4.進一步落實國家政策扶持,構建發展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一是在繼續落實糧食直補、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政策的基礎上,對秸稈還田、機械深松、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先進適用技術實行補貼。二是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積極探索和開展政策性糧食作物保險試點工作。三是參照國家對糧食主產省的小麥、玉米最低收購價格標準,制定出臺山西省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加大對雜糧生產的政策扶持。
5.加強對糧食生產的組織領導,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實行糧食生產市、縣長負責制,省對市、市對縣下達糧食產量指導性計劃指標,并與耕地面積、糧食生產投入、惠農政策落實等一并列為考核市、縣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同GDP、財政收入等指標同步考核,增強各級政府抓糧食的責任感。同時,進一步完善產糧大縣獎勵辦法,增加資金規模,調整使用方向,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
6.創新農業經營方式,鼓勵規模適度經營。進一步健全土地流轉機制,鼓勵和支持種糧大戶或專業合作社流轉耕地,擴大種糧面積,推動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山西農村土地流轉規模要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村科技水平相結合,不得損害農民利害,不得改變土地用途,農地農用重點保證用于糧食生產,加強土地流轉用途管制,確保山西省4900萬畝糧食面積安全。
7.實施雜糧產業振興計劃,把小雜糧打造成大產業。以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為途徑,重點發展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綠豆、專用高粱、馬鈴薯7種優勢雜糧。進一步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優化品種結構,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優質雜糧生產基地和出口創匯基地。同時,大力扶持雜糧加工,拓展銷售渠道,提高雜糧種植效益。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