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股票發行注冊制代替審核制,通過降低行政成本的方式,提高股票上市流動的效率,可增加中國的國民財富
自2015年4月21日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修訂進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事日程。根據人大的立法計劃,經過三審之后,2015年內要完成《證券法》修訂。在證券市場重點關注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將被《證券法》確認之際,如果運用《證券法》做大國民財富蛋糕,這次修訂《證券法》的成就更大,《證券法》將會載入中國的民富國強史。
財盡其流增加國民財富
財富(wealth,riches)中“財”指“儲備金”、“金融積蓄”、“銀行存款”;“富”指“家屋充實”。財富指對人有價值的東西,能滿足人們各種生產、生活需要的物品是物質財富,能讓人們愉悅舒暢的是精神財富,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就是知識財富。知識財富能夠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有自己心中的財富概念,認為真正的財富=觀念+時間。
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8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47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但GDP只是一個國家當年的最終產出規模,與該國國民擁有的財富不是一回事。2013年10月,德國保險公司安聯集團發布第四版《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國民總財富凈資產達到6.5萬億歐元左右,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于日本,但人均財富全球排名僅居38位。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主張,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是按人均財富度量的,不以財富總量衡量。那么,國民財富的來源與基礎究竟是什么?亞當·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來源與基礎在于市場基礎上的自由競爭和分工體系的不斷擴大,這是國民財富的市場中心學說。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熊彼特等認為,國民財富的來源與基礎在于企業家與企業,他們是市場的主角,是現代國家財富創造的組織者,這是國民財富的企業中心論。按照這兩種理論,讓企業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充分發展,就能增加國民財富。
在國家財富既定的前提下,政府的財富多了,國民的財富就少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前,政府幾乎壟斷了所有的國民財富,國民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改革開放以來,財富開始流向國民,大多數國民過上了小康生活,但仍然是政府擁有財富偏多、國民財富偏少。
在國民之間,財富的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顯示,1995年我國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我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達到0.73,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為了根治戰爭創傷、重振日本經濟,大幅度提高國民在國家財富分配中的份額,并通過二次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日本的民富戰略獲得了成功,因此成為國民總財富亞洲第一的國家,縮小貧富差距減少了社會矛盾,啟動了居民消費,由此支撐了日本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和國民生活富裕。
秘魯經濟學家赫爾南多·索托所著的《資本的秘密》得出一個重要結論:窮人不是沒有財富,而是沒有資本,第三世界窮人的棚戶區和各種違章建筑有著極高的潛在價值,這些房地產的價值高達9.3萬億,卻由于不能夠合法地流動和交易,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富裕的國家之所以富有,是由于有了完善的產權制度,不流動的資產能夠流動起來,在交易中釋放出潛在的價值。這與中國民間“財富在世上流動”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財盡其流能夠增加國民財富。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流”,就能創造出更多的國民財富。
將《股票法》還原成《證券法》
這次《證券法》修訂的內容主要有5個方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強投資者保護、推動證券行業創新發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其中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和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有助于實現財盡其流。
用股票發行注冊制代替審核制,通過降低行政成本的方式,提高股票上市流動的效率,可增加中國的國民財富。
在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方面,《證券法》修訂草案在證券交易所之外新增了3種交易場所:國務院批準的其他交易場所、證券監管機構批準的交易場所和財產權益交易場所。新增交易場所,加劇了交易場所之間的競爭,為證券交易帶來了更多的機會,無疑有助于增加國民財富。
從增加國民財富的角度,《證券法》修訂最重要的不是草案中5個方面的內容,首當其沖的應當是還原《證券法》的本來面目,對證券作出明確的定義,讓證券成為國民財富的化身。
盡管1998年12月29日頒布的《證券法》,歷經2004年8月28日、2005年10月27日、2013年6月29日和2014年8月31日4次修訂,仍然沒有證券的概念和范圍,實質上是為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量身定做的《股票債券監管法》,主要規范了股票監管,可以說名為《證券法》,實為《股票法》。
證券(bond,security)是各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是用來證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種特定權益的法律憑證。證券既是財產性權利憑證,也是流通性權利憑證,還是收益性權利憑證。修訂《證券法》,應當正本清源,給證券作出明確的法律定義,讓證券代表的權利流通起來,用新的《證券法》做大國民財富蛋糕。
根據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作為不動產權利進行登記。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權屬證書就是證券,交易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農民擁有的財富便會大幅增值,大部分農民就會變成中產階級,中國的國民財富就會迅速膨脹。
產權制度的意義不在于保護所有權,而在于保護所有權的交易。反過來說,現代產權制度保護所有權的交易,而不是財富本身。在《證券法》中還原證券的定義,能夠豐富和完善中國的產權制度。
財富不流動、不可交易,財富就是不值錢的一潭死水。財富流動起來、能夠交易,原有的財富就會成為新的財富的源泉。擁有流動、可交易財富的,是富人和富裕國家,而擁有不流動、不可交易財富的是窮人和貧窮國家。沒有流動性的財富等于貧窮,只有流動性的財富才是富有,國民財富的性質由于流動和交易而發生價值變化。
只要在《證券法》修訂中增添第6個內容,還原證券的定義,就可以實現財盡其流,做大中國的國民財富蛋糕,何樂而不為呢?(劉興成為北京市中永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金融律師,財經法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