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2015年4月15日,國家統計局表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0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0292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72605億元,增長7.9%。從環比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
國家統計局4月15日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長7%,數據顯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隨著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5年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今年全國以及地方包括經濟增速、物價、外貿、投資、財政收入等增速指標,開始進行大調整。
這種調整呈現出有升有降的情況,比如經濟增速、物價、投資等指標下調,但是新增就業等指標卻未變,財政赤字等指標卻有所上升。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這樣做很有必要。因為2015年是中國主動適應新常態的第一年,國內情況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六年來最低點 已到谷底?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困難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把調結構轉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激發市場活力,著力加強民生保障,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新生動力加快孕育。
國家統計局4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GDP增速放緩至7%,為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最低(為全球金融危機嚴重時期以來最低);2014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3%。中國1-3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5%,增速低于路透調查預估中值13.8%;3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路透調查預估為增長6.9%;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2%。中國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6%。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認為,2015年經濟增速一個合理區間是6.8%-7.2%之間。整體趨勢還是下行,原因是過去的調整還沒到位。“可以說,如果新一年沒有政策的支持,7%的增速肯定不會是底部,還有可能更低。”
聯訊證券宏觀及固定收益高級分析師楊為敩認為,今年對經濟目標進行相應的下調,根本點在于,“能夠在新的一年里對穩增長的任務進行淡化,更多的政策能量可能會用于調結構方面。”
著名經濟學家、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認為,一季度GDP7%,再創新低,在預期之內。“當前應該說既是中國經濟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壞在存量難持續,好在新經濟已經開始蓬勃發展,尤其創新創業潮中必然出現的產業、消費升級,好壞間有糾結,更有機會,就看你用什么眼睛看半杯水。”
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影響經濟增速的目標有很多,7%是不是谷底很難下判斷。但可以肯定地說,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7%左右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當前,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依然強勁,政府層面也有很多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工具。政府可運用財政政策,進一步擴大減稅空間,降低企業運行成本,釋放市場活力;也可從貨幣政策入手,繼續降準或降息,減少資金流通成本。更重要的是,還可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動簡政放權,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總理首次提出“銜接期”
7%的經濟增速真正反映了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和調門。
在4月14日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總理提到現在中國經濟正處在“銜接期”,新舊產業與動力轉換還沒有銜接到位。這被認為是對一季度GDP數據最好的解釋。
作為大國總理,李克強的考慮更多的是著眼于民生保障,用他的話來說,“7%的經濟增長速度可以保持較長時期發展,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就會更加雄厚。穩增長也是為了保就業,隨著服務業比重上升、小微企業增多和經濟體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國家統計局用“總體平穩”四個字,概括了國民經濟一季度的運行情況。前三個月,主要指標仍處于合理區間,經濟7%的增長速度在國際范圍仍是較高水平,物價低位平穩運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增長基本同步;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性主導轉型的趨勢更明顯,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進一步提高至51.6%,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新動力正加快孕育,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明顯。一季度新登記注冊企業數繼續大幅增長,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7607億元,增速達41.3%。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在市場預期之中。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亞太區主權評級主管高翰德表示,“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不應被視為壞消息,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調整到更可持續的水平,這種調整需要從粗放式的投資拉動轉型到消費驅動。”
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現在處于一個下行通道,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多重考驗,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處在攻堅期,國內實體經濟面臨經營壓力,國際經濟仍然疲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在這種發展態勢下,保持GDP發展的規模適度,把經濟發展的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說明政府對于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進行了理性的判斷和分析。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其中也存在著新機遇,比如城鎮化過程中的居住消費需求以及信息化帶來的高質量GDP發展指數,另外還有創業環境寬松帶來的大量中小微企業的崛起,這都為國內消費帶來新的增長機會和經濟發展機會,如果中央政府能在新一輪的調結構和轉型升級中把握好發展節奏和投資重點,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小微企業,把有限的財政投資用好,必然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帶動國內經濟增速的超預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