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對于P2P網貸行業來說,剛剛過去的2014年可謂是發展與風險并行的一年。大量的P2P平臺在一年里經歷了從出生到死去,整個行業在生命循環中自我淘汰更新成長
P2P網貸起源于英國,隨著Lending Club、Zopa等國外代表性平臺崛起,P2P風暴也開始席卷中國。對于中國市場,P2P網貸在探索發展中體現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一面,發展出了中國式的運營模式。
各路紛紛涌入 呈現井噴式發展
2013年,余額寶的出現給大眾普及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越來越多人關注互聯網金融,進而帶動了網貸行業的快速發展。交易額、投資人都得到了大量的增長,行業發展利好。越來越多人看到這個市場機會,都想進來分得一杯羹。
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P2P網貸行業更是火爆,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互聯網巨頭、各類創業者,甚至傳統金融機構、國資企業等都紛紛涌入。截至2014年底P2P平臺數量已經達到1575家,全年累計成交量高達2528億元。在這組數據背后展現的是整個行業蓬勃發展的態勢,隨著P2P行業的日趨競爭激烈,為吸引投資人,行業正在不斷創新。
2014年8月25日,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推出P2P產品。從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衍生品角度來看,這款產品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理財產品,它利用支付寶的“明星效應”和互聯網的需求發現優勢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優勢相互結合,匹配借款人與投資人的理財需求,從而獲取較高的利息收益。“半小時銷售10億理財產品”的成績讓活躍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大佬們都大扶眼眶。
2014年,第12屆上海理財博覽會共吸引了高達17萬人次參觀,再創參會人數的新紀錄。而P2P網貸則再次成為了最受追捧的理財投資產品,這一點從各個展臺的火爆程度就可見一斑。
從眾多展臺中看到,P2P展商們都打著高收益的旗號,其中有些收益率更是達到了25%以上的驚人收益。
行業在發展過程中,誕生出了如錢多多、拍拍貸、點融網、紅嶺創投等這樣的風格鮮明、經營穩健的主流龍頭企業,他們在將網貸模式與中國本土普世價值觀的結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套被實際證明安全有效的運作模式。
熱潮下可能隱藏的風險
P2P網貸是“人人貸”的簡稱,是指有資金并且有理財投資想法的個人,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牽線搭橋,使用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貸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
在巨頭們加入戰局的同時,網貸行業中的另一些老板為了快速盈利,進行不規范運作,以高額回報、平臺擔保等幌子吸引投資者投資。與此同時,大多數投資者都不具備專業知識,無法鑒別P2P網貸平臺是否靠譜,P2P網貸平臺跑路現象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8月跑路的15家平臺中,涉案金額達2.7億元。一方面蓬勃發展,一方面跑路不斷,P2P網貸行業一時紛亂迷人眼。
“P2P征信現在基本上等于零,大家的風控手段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有效性存在很大問題。”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說。
一些在以騙貸為目的借款,通過偽造證件滿足個人無抵押貸款的條件,但出資人對借款者的借款用途、信用記錄等信息無法了解從而無法判斷真假,導致詐騙等惡性事件發生率提高。同時,由于P2P行業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政策出臺導致平臺自身也存在欺詐行為的發生。
2015年,P2P在熱鬧之后,將逐漸回歸理性。P2P網貸行業競爭將會明顯加劇,價格戰、差別營銷戰略都會打響,更加考驗平臺風控能力、運營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實力匱乏的平臺將更加如履薄冰。隨著監管政策出臺后,純粹的詐騙平臺比例將會下降,而由于競爭力不足退出的平臺比例將會提高。
現在,整個P2P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專業市場區間已經開始劃分,包攬市場的業務模式將很難持續,單個P2P平臺也沒有能力覆蓋各大專業市場。
P2P網貸從泡沫中沉淀
經過2014年的喧囂之后, 2015年,整個行業將進入一個沉淀的階段,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在美國,征信業成熟發達,三大征信機構鼎足而立,P2P平臺向機構購買個人信用報告。美國成熟的征信業無疑是中國同行們學習的標桿。
P2P網貸平臺不能代償、不自擔。顯然,平臺不擔保,對投資者來說缺乏吸引力,擔保則違背相關政策。于是很多平臺將擔保業務分離,引入第三方擔保。有業內人士表示,P2P引入第三方保險、第三方擔保公司將是大趨勢。
P2P平臺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擁有企業文化的培養與信譽的提升,做好平臺的風控工作,更只有這樣才會使投資者對投資和收益充滿信心,降低平臺的壞賬率。
目前,P2P行業已經成為一片紅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產品精細化,走差異化路線,是未來P2P突圍的關鍵。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未來幾年的金融市場必將會更加規范和成熟,新一輪的P2P平臺整合與重組勢在必行;競爭格局將更加激烈與殘酷,而作為業內眾多實力弱小的中小P2P平臺來說,除了穩扎穩打,做好風控和用戶體驗外,融資和流量也將成為重要的一環。未來誰能笑到最后,就要看誰能順勢而上,在瞬息萬變中找到新的自我。
投資者要在了解一定的投資原則基礎上,能夠由盲目逐利持續向正確認識利率下調、關注平臺整體實力、注重平臺風控手段等理性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