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祖先生活在沙漠,所以貓科動物大多數給人怕水的印象。然而也有例外,比如眾所周知喜歡在水邊玩耍的土耳其梵貓。然而靠水吃水的貓科動物卻另有甚者,它就是漁貓。
是漁貓,不是漁民的貓!
在貓科動物的大家族里,漁貓絕對是靠水吃水的優秀代表。它們可不是漁人喂養的,靠吃人類打撈上來的小魚生存的貓。漁貓居住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流、溪流、蘆葦濕地及紅樹林濕地等淡水資源豐富的區域。它們極擅長游泳和潛水,除了捕獵,漁貓更多地靠捕魚為生,成年的漁貓媽媽會給小漁貓捕魚,并從小教導它們。
漁貓吃魚,但不止吃魚
漁貓的名字就反映了它們的特質:善水,捕魚。不過它們雖然以魚為主食,卻不止吃魚。
愛吃魚,種類多
漁貓的主要獵物之一是魚,種類多達十種以上,同時它們也會捕食包括蛙類、淡水龍蝦、螃蟹、甲殼類和水生軟體動物等生物,或者小型嚙齒類、鳥類,以及小型哺乳動物,偶爾也吃大型動物的尸體。可謂靠水吃水,而且吃的品種多樣又豐富。
有蹼沒蹼?還有爭議
據說漁貓趾間有半蹼,這有助于漁貓在半水生環境,如沼澤與水流中產生更大的附著摩擦力,使其行動更自如。但也有人認為,它們趾間的所謂蹼,并不比其他居住在濕地的貓科動物更明顯,所以它們擅長捕魚和善水是否靠蹼還有爭議。不過它們與獵豹有所相似,足部的趾骨并不能完全伸縮自如,只能半伸縮著。
雖是漁民,但形象威猛
野生貓科動物中有不少都長得萌萌的,體形也不大,不過漁貓可不是其中一員,它們長得很是英俊瀟灑。
體形大貓,外表小豹
漁貓長得還是很英挺威武的,它們全身呈棕灰或橄欖灰色,軀體分布有稀疏的棕黑色斑紋,頭頂至頸后排列有平行的明顯棕黑色帶紋,臉部最明顯的特征是其扁平的鼻子。它們的耳朵小,但是頭卻挺大,根據種類不同,雖然最多也只有15千克(大部分都在10千克以下),但是它們的外表更像小豹子而不是貓。
獨居而兇猛
與大部分貓科動物一樣,漁貓喜夜行。雖然是貓中漁民,但它生性兇猛,敢于攻擊體形比自己大的動物。所以別看我們是漁貓,卻有“御貓”一樣的一身好本領呢。
瀕臨滅絕,要好好保護
現在,漁貓已被IUCN評定為瀕危狀態,主要的生存威脅來自其極為依賴的濕地和森林被大量破壞并成為農業用地,以及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目前漁貓在阿富汗已經確定滅絕,在馬來西亞和中國也已極為罕見,在其現有的分布區數量也在大幅減少。而水資源和化學污染,為獲取其美麗毛皮或作野味食用而進行的捕殺也給它們帶來了巨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