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
摘 要:自2007年以來,我國全面實施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為主的資助政策,有效地緩解了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學校、企業以及社會的獎助學金的注入更是為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這些政策中,有些以獎為重,有些以助為重,而國家勵志獎學金以其獨特的雙重標準,充分體現了我國資助政策“資助、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國家勵志獎學金;貧困生;評審
國家勵志獎學金以其獨特的雙重標準,充分體現了我國資助政策“資助、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評審過程中,“獎”與“勵志”究竟何以為重呢?筆者結合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在國家勵志獎學金評選中遇到的困惑,展開了一系列思考。
一、何為國家勵志獎學金
國家勵志獎學金是根據國發〔2007〕
13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意見》而設立的。根據《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勵志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國家勵志獎學金用于獎勵資助高校全日制本??疲ê呗殹⒌诙W士學位)二年級(含二年級)以上學生中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其申請基本條件有:①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遵守國家法規法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③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④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⑤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
二、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審條件分析
高校貧困生是指高等學校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包括學費、生活費、住宿費、書費等),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學生。2014年3月5日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今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再增長10%以上”。
據統計,2014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已超過31萬人。這些僅僅只是全國重點高校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來自各城市的貧困學子,還有普通高校、民辦高校、高職學校等院校的貧困學子。據教育部統計,2014 年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已超過了 3146萬。
可想而知,高校貧困生規模之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并不是家庭貧困就能獲得資助,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受益人群在家庭貧困的條件上,還有一點就是品學兼優。
筆者認為,獎助學金工作的開展與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是依據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對學生素質教育實施的條件、過程及其結果作出的價值判斷。學校一般通過對學生智育、德育、文體等各方面綜合的考察,根據其在測評中的排名以及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決定校內獎學金的評定。而校內獎學金的評定則為其他獎助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實質性的依據。
例如,我院國家勵志獎學金評選的基礎條件為大二以上(含大二)的家庭困難的三好學生,也就是說其規定申請者必須獲得學校“三好學生”榮譽稱號的貧困生。
三、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審工作的開展
我院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評審工作是建立在貧困生建檔和學生綜合測評工作的基礎之上的。貧困生建檔工作一般于每年3月至4月開展,我院采用四級評審制。
在評審過程中,學生本身提出申請,上交《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本科生經濟狀況測評指標》,由班主任主持,由班長(或團支書)和經民主推選(全班學生85%以上出席推選產生)出的5至9名辦事公正的同學組成(群眾參與率不得低于50%)班級評議小組進行班級評審,并上報至各年級負責人,再由各年級根據班級認定情況進行審查排序,且對評審記錄保存備查。學院成立領導評審小組,院長作為負責人,各教研室負責人、班主任、輔導員為小組成員,針對各年級情況進行貧困生認定最終審核,校級評審機構起到監督作用。以2013~2014年度為例,我院現有學生1007人,成功建檔的學生在100人左右,比例約為10%。學生綜合測評工作一般于9月至10月開展,分為學生自評、班級評議、學院評議、學校評議四部分。其中本科生綜合測評總積分由德育成績積分、智育成績積分和文體成績積分三個方面組成,分別比重為60%、25%、15%。經過各方評審及公示,2013~2014年度,筆者所在學院學生共有228人獲獎,其中符合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者167人。
2014年,我院共收到國家勵志獎學金申請約40份,但分配名額為20人。由于各年級、各專業所學課程數目、類別不同,筆者將名額具體分配到各班級,并設置各班機動名額,由學院進行調整。經過最終評審,2013~2014年享有國家資助的學生約占全院學生12%,其中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學生約占2.8%。
四、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審工作的思考
筆者在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審工作的開展中遇到這樣一個案例:學生陳某與李某皆符合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申請條件。陳某為學生干部,家庭經濟情況為一般困難學生,在本年度已獲學校二等三好學生稱號;李某為普通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為困難學生,在本年度已獲學校三等三好學生稱號;兩人其他表現情況與條件相當。
經研究,最終決定李某獲得該年度國家勵志獎學金。通過此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國家勵志獎學金既要獎勵學習成績及能力上的強者,又要資助經濟地位上的弱者,在實際評審過程中“獎優”還是“助困”,政策執行者很難權衡把握。
筆者認為,首先,國家勵志獎學金是基于助困基礎上的獎優。國家勵志獎學金與其他獎學金的區別即在于“勵志”二字,國家的資助政策首要目的是為了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其次,“勵志”并不僅僅只是幫扶家庭貧困的學生,還在于使國家的獎勵能夠激發家庭困難學生向學的斗志,為其他學生提供榜樣的力量。在高校獎助學工作的開展中,經常出現一種情況,學生拿到資助后,并沒有將資助用于學業相關的花費,而是用來請客、攀比。
筆者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2011級的女生劉某,生活儉樸、學習成績優異,在大二時獲得了學校二等獎學金及國家勵志獎學金。老師和同學都為其高興,家人也感到驕傲。劉某拿到獎學金后,并沒有用于學習或維持日常生活,而是買了當時最先進的一部手機。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反思,獎助學金本是用來資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但學生卻并未意識到資助背后的意義,獎助學金本身也失去了本身的榜樣作用。鑒于此類情況,我院在獎助學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評審中,加大了教育與引導,并在資助發放后,進行監督。 一旦發現受資助學生存在奢侈生活、揮霍浪費等行為,學校有權利停發或追回已發放的獎金,發揮其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激勵和保障作用。
最后,通過感恩教育,樹立學生自立、自強意識。對于很多無法想象的貧困,資助也許總是杯水車薪。在很多貧困生的求學路上,國家的資助為他們擺脫窘境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一家之貧,恐怕不是資助所能解決的。在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評審過程中,學校應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鼓勵他們自強不息、為家庭分憂、為社會貢獻力量。
總之,國家勵志獎學金,勵志為先,重在育人。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