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蘭
慢性疲勞癥屬中老年人常見病。常有身體乏力、食欲差、睡眠質量不高、記憶力下降、情緒抑郁等表現,可運用中藥填臍法治療。藥物通過臍部穴位(神闕穴)的刺激作用及經絡的傳導作用,激發經脈之氣,促進臟腑氣血運行,從而振奮人體正氣,使機體氣血流轉,精氣四溢,從而有效解除慢性疲勞。此療法屬中醫外治范疇,具有藥力集中,容易吸收,療效好,簡單易行,副作用小的特點,有慢性疲勞癥狀的老年人不妨一試。
填藥混合方:取人參(可用黨參代替)、丹參、苦參、黃芪各30克,當歸、熟地、郁金、茯苓、白術、陳皮各15克。將諸藥干燥、粉碎研末。填藥前先用溫水洗凈臍部,再以75%酒精棉球擦拭。取藥1克,用醋調成糊狀,填滿臍窩,外用麝香膏固封24小時。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7天,共治療3個療程。
功效:益氣升陽、滋陰養血、扶正祛邪。主治長期疲乏無力和勞動后疲勞加重,兼頭暈、失眠、氣短、低熱、食欲不振和關節疼痛等癥狀。
五倍子敷臍方:取五倍子3克研成粉末,用食醋適量調成糊狀敷于臍部,外蓋紗布固定,主要用于治療異常出汗癥。盜汗者(即睡時汗出,醒后汗止)夜里敷用白天取,自汗者(即不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且動則加重)白天敷用晚取下,自汗、盜汗兼有者晝夜24小時皆敷藥,1日1次,5日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繼續用藥。
功效:收斂止汗、固本培元。主治氣陰兩虛所致疲勞兼自汗或盜汗、低熱、頭暈目眩、虛煩不寐、口咽干痛等癥。
熏臍方:乳香、沒藥、小茴香、白芷、木香、胡椒、丁香、吳茱萸、肉桂、附子各20克。將上藥研末,加10克艾絨混勻,塞進直徑為10厘米的布袋中備用。再取藥末適量,用黃酒調成膏狀敷臍,并施以溫灸,每次20至30分鐘,隔日1次,其余時間令病人將布袋系于腹部,藥袋對準臍眼。
功效:健脾和胃、驅寒化濕。主治脾虛所致疲勞倦怠,患者常有不思飲食、腹脹便溏、頭暈失眠、少氣懶言等癥狀。
丹硫膏貼臍方:丹參、遠志、石菖蒲、硫磺各2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加白酒適量,調成膏狀貼于臍中,再以棉花填至與臍部平齊,用膠布固定,每晚換藥1次。
功效:滋陰養血、健脾和胃、養心安神。主治陰虛火旺、胃中不和與心脾兩虛型疲乏、失眠,患者常伴有低熱、心煩、不思飲食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