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二人都明確表示,“九二共識”就是兩岸政治往來的基礎,就是維系兩岸和平的基石。臺灣海峽風浪再大,有“九二共識”,臺海和平的大船就“錨定舵穩”,不會翻覆。
11月7日下午三點,在全世界的矚目之下,習近平、馬英九兩位先生握手長達80秒鐘。習近平表示,兩岸關系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
此次“習馬會”為了避開身份的“忌諱”可謂努力頗多。首先選擇了新加坡這個多次擔任兩岸“中間人”的地方,就是出于“身份”考慮。不能出現于國際場合,亦不能有主客之分。
而“先生” 這個古雅的稱謂可以說意味良多,“先生”只是敬稱,而“同志”則意味著雙方站在統一戰線,是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的關系。重慶談判成為戰后長久和平的開端,蔣、毛雙方則以“先生”互稱。此次“習馬會”更是沿用了這一稱呼,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
此次會面中提及的“家事”、“共識”、“穩定”、“交流”等成為熱議的關鍵詞。
著名華裔律師霍建強指出,這種輕松地“家常式”會面,進一步向世界闡明了一個道理——“臺灣問題”再復雜也是中國人自己的家事。
在法國巴黎首位華裔市議員陳文雄看來,政治因素已不是影響兩岸關系的唯一因素,如今臺商在大陸投資非常多,兩岸的文化交流、游客互訪等也越來越頻繁。他認為,兩岸今后應發揮各自優勢,關注如何帶來雙贏效益,共同在積極因素下展開合作。“這也是歷史潮流的演進方向。”
新西蘭中華青年聯合會主席孫朕邦表示,“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話不僅點出了兩岸當前面臨的問題,也強調了兩岸人民不可斬斷的文化和血脈關系。他說,會面中提及的開設兩岸熱線,更讓他深受啟發,“兩岸之間的聯系將從經貿拓展到各個領域,使骨頭雖斷筋不斷,維系住兩岸民間的關系和感情。”
在馬英九提出的五點主張中,其中一條提到“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更是就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上,表現出了鮮明的態度。在國共分裂時期,孫中山先生率先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國共雙方也實現了第一次親密合作。時至今日,馬英九在時隔66年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上重提這一口號,不難看出其誠摯的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態度,與對未來兩岸加深合作的期待。而馬英九先生佩戴的藍色領帶也從側面應證著這一觀點。藍色領帶,代表藍色陣營,追求兩岸和平穩定關系,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擱置政治爭議,走向全面政經建設的態度。
兩岸領導人這一歷史性的握手,同樣引發了世界的高度關注。《紐約時報》援引馬英九發言表示,此次會面能夠舉行,“對臺灣、對大陸、對世界都是正面的事情”。美國學者卡爾森稱,這樣一次會面“將開啟兩岸關系新的一頁”。
為兩岸關系的未來定下基調
“習馬會”的最大亮點是兩岸領導人面對面共同強調了堅持“九二共識”,確認了它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習近平在兩岸領導人會面時說,“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它表明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系不是國與國關系,也不是“一中一臺”。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習近平表示,希望臺灣各黨派、各團體能正視“九二共識”。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么,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愿意同其交往。對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兩岸同胞絕不會答應。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
馬英九也從臺灣的角度做了展開說明,表達了他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搭建兩岸關系“超穩定結構”的愿望。
“兩岸領導人對于‘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這一共同政治基礎的共同重申,對于兩岸關系未來發展的意義十分重大,這將促使臺灣民眾深入思考兩岸關系現狀究竟是什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郭震遠說。
郭震遠認為,兩岸的經貿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是兩岸關系現狀的表象,其內核和基礎是“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可以說,兩岸領導人會面,再次重申、確認這一共同政治基礎,是為未來兩岸關系的持續深入發展定下了基調。
必須正視,“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正如習近平在會面時所說,“臺獨”煽動兩岸同胞敵意和對立,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臺海和平穩定,阻撓兩岸關系發展,只會給兩岸同胞帶來深重禍害。對此,兩岸同胞要團結一致、堅決反對。
“此次兩岸領導人會面,向臺灣社會、兩岸同胞乃至國際社會清晰傳達了一個信號,那就是:我們支持什么、反對什么,什么是可以行得通的兩岸關系發展道路。在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和平發展、維持現狀,在什么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專家說。
臺灣海峽風浪再大,有“九二共識”,臺海和平的大船就“錨定舵穩”,不會翻覆。
將成為兩岸關系的一根“鐵柱”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臺灣和全球的視野來看,這次會面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自然是臺灣“大選”在即,從目前的態勢看,政黨輪替已是必然。如果此時不見,等到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上臺,則可能遙遙無期。兩岸將錯失一個推動歷史、創造歷史的千載難逢的機遇。
如今,希望維持兩岸交流與和平現狀在臺灣是主流思想。“習馬會”無疑把兩岸交流帶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以大陸在全球的顯赫地位,如此條件下的會見,實是以大敬小。更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馬英九“活路外交”的成功和有效,這反過來又等于為國民黨八年來的大陸政策正名。這也是為什么,根據“陸委會”發布的民調,80%以上的民眾支持“習馬會”。
兩岸交流如此重大的突破,無疑對民進黨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國民黨“柱下朱上”之后,立即將選舉主軸拉向兩岸關系,此時“習馬會”的成功,不僅在“客觀”上有配合國民黨選舉策略之意,更自然將民進黨的弱點突出出來。由于“習馬會”再一次拉抬了“九二共識”的神圣性和不可動搖性,即使民進黨在明年勝選,其處理兩岸關系的難度也陡然升高。
其次,美國戰略轉移之后,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國際環境惡化。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的重要性頓時上升。兩岸領導人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會面,可達一石三鳥功效。一是贏得國際關系上的道德制高點,有利于在全球的博弈。二是東海與南海都是兩岸面對的共同挑戰,雖然臺灣早就聲明不會和大陸聯合行動,但“習馬會”自然令人產生豐富的聯想。三是民進黨雖然親美、親日,但在兩岸關系交流已到如此程度的情況下,要想逆行,特別是在配合美日方面,難度很高。
從這點來看,“習馬會”可視為大陸應對“大選”之后可能的兩岸關系變化的主動出手。這也是為什么臺灣“陸委會”在11月4日舉行的記者說明會上明言,這次高峰會談是大陸主動提出。
當然,對于負有共同歷史責任的國共兩黨而言,“習馬會”的真正用意還是未來的國家統一。2012年中共在十八大上提出兩個百年目標。從現在兩岸關系的發展來看,2021年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之時,兩岸關系肯定會出現實質性的政治突破,雙方有可能明確統一的時間表,并極有可能在第二個百年目標來臨之時,實現完全統一。
可以說,“習馬會”之后,世界關注的焦點將會是兩岸何時以及何種方式實現統一。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習馬會”是中國走向統一過程中一個標志性事件,也將成為明年“大選”之后兩岸關系的一根“鐵柱”。
(觀察者網2015.11.5、中新網2015.1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