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人“退休早”,不能只說“因過去法定的時間太早,已經不適應當下”的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實原因導致的鼓勵早退的問題。
“十三五”規劃建議對于未來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繪制了一張巨幅藍圖,不過對于大多數普通個人而言,經濟改革、科技創新這樣的話題畢竟過于宏大,相比之下,未來如何養老這樣的民生問題更為息息相關。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制度”。延遲退休制度從前幾年提出設想以來一直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這一次“十三五”規劃建議將其寫入其中,意味著是否延遲退休已成定局,剩余的只是如何操作的技術細節問題。
反觀現實,中國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中國人為何“退休早”?理解清楚這個問題,對于理解延退和完善退休制度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早退休”引發的隱憂
提到延退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因為養老基金虧空,所以通過延退讓民眾“多繳少拿”來填“窟窿”。但人社部否認了“虧空”一說,因為“2014年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當年結余0.3458萬億元,累計結余3.06萬億元”。
對于延退,人社部提到了兩個原因:人口老齡化壓力、現有退休政策滯后于人口變化。
中國退休制度,始于上世紀50年代,此后也有一些補充和調整。
比如1978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條例》以及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務員法》,其中對工作年限有一些調整,比如要求“參加革命工作滿十年”等,變成了現在的“工作年限滿三十年”或“距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滿二十年”等,但退休的年齡基本不變:男性年滿60歲,女干部年滿55歲(女工年滿50歲)。
這些規定的變化調整也有歷史的原因,因為過去的時代原因,參加工作的時間比較晚,所以實際在崗的時間也不長。
據人社部介紹,現在建國60多年,國情發生了變化,人口的預期壽命達70多歲。此外,國際上,很多國家的退休年齡都在65-67歲。
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主要是目前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有2.1億人,未來,老齡化的人口比例將加大。人社部官員認為,延退可以緩解未來勞動力不足的壓力。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長何平在公開場合表示,全國各地提前退休的現象普遍存在。調研發現,某人口大省提前退休的比例竟達17%,數據觸目驚心。
一種情況是,中央允許符合條件的人員提前退休,到了一些地方,因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變成了一種利益輸送方式。
“有關系的,直接搞個病退。沒關系的,真病了也不能退。”廣西桂西地區一位旅游局局長稱,按照規定,完全失去勞動能力的公職人員,可以退休。這其中,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間,小地方操作就更容易。這過程中,容易出現不法的利益交易。
她介紹說,比如一些官員有更好的謀生渠道或下海經商等,這時,他們希望通過辦理病退等手續,來實現提前退休。
這樣一來,這些人不僅可以搞第二產業,又確保自己在退休時有保障。個別地方甚至出現領導干部鼓勵老職工提前退休,以便騰出崗位,安排給自己的親屬或行賄方。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長何平也注意到這種情況,他指出,“在一些場合,提前退休成了尋租腐敗的沃土,地方官員掌管審批提前退休的權力,借此從中牟利,助長了養老領域的搭便車行為。這是一些地方官員反對取消提前退休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赤裸裸的利益輸送并不是早退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屬地方發展困局的無奈之舉。
現實原因導致的鼓勵早退的現象
對于延退,很多人覺得公務員一定會支持。但記者和一些官員接觸時,他們的反應出乎意料:“很多民眾認為我們這些腦力勞動、坐辦公室的支持延退,其實我們也反對。”
一名現任的領導干部稱,現在干活主要是靠年輕人,年輕人有活力,而且為了升遷,也積極賣力干活。“在單位里,領導最怕上了點年紀的老干部,干活叫不動,即便叫得動,也無法勝任”,“叫他們下鄉還可以,但電腦打字等,他們用手指頭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點著鍵盤,這樣的工作效率是要死人的”。
在不少機關,能來辦公室打卡、露臉的老領導、老干部,已算不錯了。有的是離退休前的一、兩年就不來辦公室了,他們占單位編制,然后提前回家休息等退休。如果真是為了解決干活的問題,與其通過延退來滿足,還不如下決心讓他們真正工作到退休年齡再回家。但做不到這點,所以很多地方只好鼓勵他們提早退休。
因此,說到中國人退休早,不能只說“因過去法定的時間太早,已經不適應當下”的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實原因導致的鼓勵早退的問題。
因為官場升遷和年齡有很大關系,過了一定的年齡就很少考慮提拔了。這樣,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老人”一到50歲以后,感覺升職無望,就開始“混日子”了。
面對這種困境,領導想做事就得依靠新生力量,但編制管控很嚴格,老的占著編制不干活,新人無法招進來。為解決這一困境,很多地方鼓勵上年紀的公職人員提前退休或退居二線。這些提前退休的公職人員,不僅待遇有保障,甚至還有獎勵。
2013年11月15日,河北黃驊市委組織部宣布:全市科級干部超過53歲,副科級干部超過52歲的全部提前離崗休養,同時提高三級工資,全市共有62名科級干部被列入其中。媒體對此報道后,上級組織部門介入調查。
這些和當下想力推的延退政策,無疑相逆。人社部也注意到這種情況,副部長胡曉義公開表示,“在延退的同時,將嚴格控制提前退休”。
關于退休制度,過去的法律、規定等都有明確和嚴格的規定,但違規的情況依舊存在,即便不違法違規,很多地方也是巴不得這些上年紀的公職人員提前退休。重要原因就在于:在領導們看來,機關事業單位里的這些老人,不愿意干活。
干不了,也是“退休早”的另一重大變量
鼓勵早退休,有著深刻的背景和根源,蘊涵著地方發展的困境和難處。問題的關鍵是,延退了,這些問題就可以消失嗎?
說到干不了而早退的問題,不得不提及的是國有企業改制、工人下崗。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國企進行了大規模減員增效的改革,當時有2000多萬下崗職工,他們當時退出的平均年齡只有47歲。
如今,在調研中發現:普通老百姓,男的50歲,女的40歲以后,就很難找工作了。如果企業不要,延退就難以落實了。為了提高效率,企業希望員工早退,而他們本身也實在做不動了。另外,地方政府的政績依托這些企業,財政也依靠這些企業,所以為幫助企業提高效率,政府也支持企業讓那些員工早退休。
因此,如果強調延退是為緩解勞動力不足,先需要強化的認識是:在機關事業單位,很多人到了50歲,基本處于半工半休狀態了。在企業,想延退一是自身身體不允許,二是企業本身不要,他們更愿意招錄充滿活力、能多干活的年輕人。對此,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長何平也說,“目前把法定退休年齡坐實,都尚屬不易,更何況延遲退休”。
專家的這些話可能不好聽,但對存在的問題,也是到了需要認真檢視和嚴肅對待的時刻,因為它涉及到如何鼓勵人們干活的積極性。延退的初衷本來也是在變化了人口條件下鼓勵人們多干活。
某縣一名公職人員稱,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縣以下機關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的意見》,根據《意見》,公職人員即便沒有機會獲得提拔,但辦事員干滿8年,就可以晉升為科員;科員干滿12年可以升副科;副科干滿15年可以升正科;正科干滿15年也可以升副處。
“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人會愿意熬到相應年限要級別。”上述這位公職人員說,這樣,到時即便不施行延退政策,主動提前退休的公職人員也會很少,因此除了延退以外,還要重視解決在崗干活積極性的問題。
(《南風窗》2015年23期 韋星/文、《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