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66年來海峽兩岸幾代人的努力,兩岸領導人如今走出了歷史的一步。在這里,我們回首看去,重溫這一路的艱辛與不易。
70年代,兩岸領導人展開私人接觸
1949年,解放戰爭大局已定。1956年春,中國共產黨委托章士釗捎信,向國民黨發出了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呼吁。在1957年初蔣介石委派宋宜山到大陸與中國共產黨進行試探性的接觸,以便實際了解中共的真實意圖,這是兩岸領導人通過私人接觸的開始。
但由于蔣介石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目的,且此后大陸運動迭起,對臺工作受到了消極影響,蔣介石中斷了兩岸進一步接觸的可能。
但這次派人深入大陸所看到的景象以及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談建議對蔣介石觸動很大,1957年10月,在國民黨八大會議上蔣介石把大陸政策由“軍事反攻”轉變為“政治反攻為主,軍事為輔”,并提出“經營臺灣”、“建設三民主義模范省”的政治主張,客觀上緩和了當時緊張的兩岸關系。
此后中國共產黨一直與國民黨當局保持著秘密聯系。1965年夏,曹聚仁與蔣氏父子經過幾次討論,在日月潭達成了臺灣回歸祖國的六項條件,并將談判情況及6項條件報告給了中共中央。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使蔣介石對兩岸重開談判產生了疑慮,從而改變了原定計劃。這樣兩岸重開談判之事又一次擱淺。
7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又把和平解決臺灣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90歲高齡的章士釗再度赴港,卻因身體原因到港后不久就與世長辭了。
1975年春節期間,蔣介石通過陳立夫以“總統府資政”的名義通過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發出邀請毛澤東到臺灣訪問的信息。在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回音的情況下,陳立夫便寫了“假如我是毛澤東”一文,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他在文章中殷切歡迎毛澤東或周恩來到臺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他特別希望毛澤東能“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時期國共合作的先例,握手一笑,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可是,國共兩黨的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能夠看到兩岸重開和談和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現。蔣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第二年的9月9日,毛澤東也與世長辭。
80年代,兩岸非官方組織開始接觸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鄧小平宣布:“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里的現實和現行制度”。
作為回應,1981年3月29日,在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經國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此會標志著蔣經國正式“委婉”地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統一中國”的政治主張。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1986年5月3日,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波音747貨機降落在廣州白云機場,機長王錫爵要求在祖國大陸定居,同行的另兩名機械師要求回臺。5月17日至20日,“中華航空公司”和中國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歷史性商談,就交接貨機、機組人員和貨物事宜達成協議,簽署了“兩航會談紀要”。這次商談是兩岸在隔絕37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導下的第一次公開接觸談判。
“兩航談判”的成功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美國輿論稱之為國共兩黨的“首次正式接觸”、“首次直接會談”,日本《東京新聞》發表評論稱此次事件是海峽兩岸關系“一舉向前發展的劃時代事件”。
在此基礎上,國民黨當局開始逐步地回應中共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政治主張。并最終于1987年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了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的方案。開放大陸探親是海峽兩岸隔絕38年以來兩岸關系的重大突破。
但是,蔣經國顧慮的比較多,最終錯失了和鄧小平“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為玉帛的機會。
90年代,兩岸高層人事開始接觸
80年代后期,臺灣當局奉行單向的開放政策,許多大陸居民私渡遣返中遭受人身傷亡的事件。為此,雙方在1990年9月12日簽署了“金門協議”,就見證遣返的原則、對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得到兩岸官方的認可和授權。
1990年11月21日,為應付兩岸關系發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陸政策,臺灣當局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掛牌工作。這是以民間團體身份出現的半官方機構,直屬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任務是接受“陸委會”的委托,辦理臺灣當局“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人稱“陸委會”手套。“海基會”的首任董事長為國民黨中常委、臺水泥業巨富辜振甫。
1991年12月16日,大陸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北京成立,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汪道涵被選舉為“海協會”首任會長。
兩會事務性商談開始后,海協考慮到雙方對一個中國概念的立場和政策。臺灣當局的“國家統一委員會”于1992年8月1日就一個中國的涵義做出“結論”表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的涵義有所不同”;“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雖然臺灣當局堅持兩岸對一個中國的涵義有不同解釋,但在事務性商談中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雙方的共識。正是基于這一共識,兩會人員于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就一個中國原則表述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商談,并于11月經函電往來達成了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1993年4月27日上午10點,“汪辜會談”準時在新加坡海皇大廈4樓會議廳舉行,隔絕40多年的海峽兩岸關系,終于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一次“汪辜會談”是兩岸高層人士的首度正式接觸,實現了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突破,標志著海峽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新世紀以來,兩岸政黨交流為領導人會面鋪平道路
兩次“汪辜會談”之間和之后,風云突變。90年代后期至新世紀初,由于臺當局刻意制造政治分歧,特別是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后,一貫堅持“臺獨”立場的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執政,嚴重惡化兩岸關系,以海協會與海基會為基礎的第一渠道交流一度中斷。
面對如此局面,大陸適時提出了“黨對黨”交流的主張,而且范圍不僅限于國民黨,而是包括了臺灣的所有政黨,在兩岸關系上展現了更多的靈活性和可行性。在此背景下,國民黨率先做出反應。2005年3月28日下午,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率團抵達廣州,正式揭開久別60年的國民黨訪問大陸行程的序幕。更有學者、社會觀察家亦已將其解讀為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的開端。2005年4月26日,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參訪團先后訪問大陸,從而正式開啟了兩岸間公開的交流與對話。這是自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后,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第一次官方性質的會晤。也是60年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談,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而臺灣問題成了會晤重點。主流媒體用“個人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來形容連戰此次“和平之旅”。
自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應邀組團訪問大陸,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2008年5月組團登陸,胡錦濤同志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份,分別與連戰、宋楚瑜、吳伯雄舉行了正式會談,達成了發展兩岸關系的一些重大共識。此后以黨際交流為主要形式的兩岸交流在各方期許和努力中穩步推進,為解決臺灣問題開辟了第二條渠道,彌補了第一條渠道的不足。兩岸政黨的接觸交流經常化、制度化,使兩岸民間交流更加活躍,兩岸民眾之間的了解和互信不斷加深。
政黨交流在這段時間內充當了這樣的角色:兩岸政府的間接談判先鋒;“以黨輔政”、感測兩岸民意的試驗場;推動兩岸關系正常發展的行動者。從而在實質上為兩岸領導人會面打開局面,鋪平道路。
最終,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數世之愿,于茲得圓。
(鳳凰網20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