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大決策的作出都是從戰略的全局考慮的。中國社會要迅速擺脫對外援助的那些錢能在國內做多少事的簡單計算方式,小算盤不懂大擔當,這樣的做法只會讓人視野狹窄,缺乏長遠眼光。
中國15年間幫11億人脫貧
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總部的重要講話中正式通過新的可持續發展議程,即“2015年后發展目標”。
在講話中,習近平表示,15年前,我們制定了千年發展目標,希望幫助億萬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回首過去,我們經歷了全球經濟持續增長,也承受了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我們見證了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也面對著南北發展失衡的現實。我們既為11億人民脫貧而深受鼓舞,也為8億多人仍在挨餓而深為擔憂。中國基本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少了4.39億,在教育、衛生、婦女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中國發展不僅增進了13億多中國人的福祉,也有力促進了全球發展事業。
隨后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免除對有關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
同時,宣布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億美元。對最不發達國家到2030年的援助力爭達到120億美元。
另外,習近平還宣布未來5年中國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建100所醫院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等。
一面是“減免”,一面是“增援”,中國確實將投入巨大財力、物力和人力。
談到中國所扮演的角色,比爾·蓋茨表示,過去15年,中國在落實“千年發展目標”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產婦死亡率的年平均下降速度全球領先。“中國的成功經驗,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有著切實可借鑒的意義。”他說。
免除外債不是“窮大方”
網上有少部分人對中國免除債務的決定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又是免除債務,又是出錢,中國自己還有很多貧困人口,應該把錢首先花到他們頭上,而不是搞免債、做外援。這種聲音雖然有些偏頗,卻有一定市場。
其實,免除一些國家的債務或者說對外援助,并不是一件新鮮事。
去年12月,俄羅斯免除烏茲別克斯坦8.65億美元債務;此前,美國宣布免除埃及10億美元債務,日本免除緬甸約37.2億美元債務。不管出于何種目的,類似的對外援助已是國際關系中的常見現象。
我們自己也享受過外援帶來的好處。
比如,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接受了來自蘇聯、美國的大量援助。改革開放后,不但接受了日本、歐美,還接受過沙特等國的援助,這些都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促進了我們的工業化。
再來看這次免除債務的對象——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以及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哪一個不是急需國際社會幫忙的。中國作為由弱變強的典范國家,于情于理我們是不是都應該為“窮國”“弱國”做點什么?
在聯合國批準的最不發達國家有名單中,非洲國家超過一半。而中國對非援助早在1956年就開始了。大家都知道,當時中國自身相當困難,對非洲進行無償援助,有人猜測是不是借此收買人心、控制受援國?
針對這種猜疑,196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時,提出中國政府在對外提供援助的時候,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
雖然我們不求政治回報,但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聲望卻與日俱增,打破了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孤立。這些可不是金錢可以買來的。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就是最好的證明。就像毛澤東說的“聯合國128個成員國中,贊成我們的票一共76個……非洲國家26個,現在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了聯合國”。
歷史已經證明,在國際社會上,任何符合道義、維護公平的付出都會收到回報。“中國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債務”這件事,借用習近平的話來說,就是要“多算大賬,少算小賬,特別要多算政治賬、戰略賬,少算經濟賬、眼前賬。”
并且,中國對外外援并非只出不進,算“經濟賬”,外援也是值得的。《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白皮書顯示,從2000年至2009年,中國已免除35個非洲國家總計189.6億元人民幣的債務。
免除債務使得受援國投資環境得以改善,國家和地區局勢也隨經濟發展趨于穩定。同時,良好的國家形象使中資企業在非受到更大的歡迎。
到2014年,商務部數據顯示,僅1-11月,中國在非洲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達708億美元。其中,中國企業與南非簽訂機車供貨合同,合計將向南出口總額30億美元的電力機車,創下了中國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整車出口的訂單記錄。從當年的免除189.6億人民幣,到收獲708億美元的大單,冤不冤,一目了然。
對外援助是共圓全球夢
雖然中國加強了對外援助,援助的規模和領域也是逐步擴大。然而,西方國家還是指責中國只享受紅利而不愿承擔國際責任,把中國說成是“免費搭便車”的國家,企圖抹黑中國在國際上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在聯合國大會這樣的大平臺上主動減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債務,同時增加對其援助支持,這樣的做法將有力地回擊質疑,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認同。
同時,此次習近平訪美也傳達出了中國致力人類共同體建設的決心,此時做出減免債務和增加援助的決定更是很好地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體現了中國的誠意。
多年以來,發達國家是國際對外援助的主體和主導,這些發達國家主要指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發展援助委員會”名單中的28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歐洲發達國家。但金融危機之后,新興發展中大國則快速崛起,發達經濟體的實力明顯下降。聯合國秘書長指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2011年首次開始下降。
基于此,中國增加外援力度,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世界責任,有利于填補發達國家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消除外界對我國形象的抹黑,有利于促進世界穩定發展。對外援助占全球最不發達國家外部資金來源的2/3,是最貧困國家的生存發展的主要依靠,此次中國免除其部分債務,是中國勇于肩負大國責任的表現。
而從現實角度考慮,百姓平常生活中都知道“沒錢辦不成事”,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又何嘗不是。中國要增強全球領導力和影響力就必須花錢,而且要花好錢。
發展中國家客觀上有走近中國、通過中國的幫助拉動本國發展的愿望和需求。另外,彼時的付出還為今天的中國積累了寶貴外交資源。因此,隨著現在中國有了更多外援能力,我們不應將第三世界國家的期待看成是負擔,而應當做機遇。
對外援助同時也增強了在受援地區的影響力。
以非洲為例,西方國家力圖誣陷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雖然荒謬,但反映出西方國家的不安,同時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在非洲國家影響力的擴大。
我國是世界性大國,需要應對和處理國內國際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國重大決策的作出都是從戰略的全局考慮的。無論申辦運動會還是對外援助計劃都是國家的重大決策,背后都有著全面而審慎的考量。
中國社會要迅速擺脫對外援助的那些錢能在國內做多少事的簡單計算方式,小算盤不懂大擔當,這樣的做法只會讓人視野狹窄,缺乏長遠眼光。
我國國內的扶貧計劃和工作時刻沒有放下,這一點是我們該清楚的。
以2015年為例,中央財政預算安排扶貧資金補助地方部分460.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8%。這樣的資金和心血投入,還怎么能說國家不重視扶貧問題呢?
因此,看待“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債務”這件事,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應拿扶貧工作給中國在國際上履行大國責任掣肘。
(人民日報客戶端2015.9.27、《環球時報》2015.9.27、中國青年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