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社會主義國家軍隊也有文工團,絕沒有像我軍這樣形成一個完備的文化藝術工作系統,沒有像我軍的文藝工作這樣,在黨、國家和軍隊的事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今年的閱兵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做出裁軍三十萬的決定,把非戰斗序列的文工團推上了裁軍的風口浪尖。
那么,文工團到底是怎樣一個團體呢?
規模龐大覆蓋全軍
作為國家利益的保衛者,軍隊成員理論上應為作戰人員。然而,軍隊中也有看似與作戰毫無關系的在編人員,文工團即是此類典型。
大部分國家都有廣義的“文工團”——軍樂隊。作為軍隊的重要禮賓隊伍,軍樂隊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實際上,最初的軍樂隊是戰斗單位。
在戰場火力密度并未發展到足以威脅集群步兵之前,步兵作戰必須保持非常密集的隊形,這就需要所有人統一步伐。
軍樂隊就是負責這個工作的單位,其音樂節奏就是步兵進攻或者撤退的號令。當時的軍樂團扮演了今天通信兵和指揮信號兵的角色。
隨著科技的發展,軍樂隊指揮通信的功能退化了,已經徹底轉變為軍隊的禮儀單位。從廣義上說,軍樂團是文工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世界各國軍隊大多都有“文工團”。
除了軍樂團之外,還有一些國家擁有“狹義的文工團”。目前,只有中國、朝鮮、俄羅斯、越南等少數國家和地區的軍隊擁有此類文工團。
但中國的文工團似乎在全世界又是獨樹一幟。
正如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袁厚春所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支軍隊像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樣,如此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擁有如此完備的文化藝術工作系統,沒有像我軍的文藝工作這樣,在黨、國家和軍隊的事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我軍,從總部到全軍各大單位都設有宣傳(文化)部門和文化器材供應站,軍、師有專職文化干部,基層有俱樂部,領導、組織文化藝術工作。
全軍有一支強大的功能完備的創作、表演專業文藝隊伍,還有自己的電影制片廠、文藝出版社和藝術學院,集中了一大批全國一流的作家、藝術家。
此外還有活躍在軍師旅團和基層的業余文藝隊伍,雖說是業余,但實力也相當雄厚。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想像的。
歷來軍事調整,非戰斗序列的文工團都首當其沖。《南方周末》2013年一篇報告稱:經過數次調整,目前文工團的在編人數已經不多,各軍區定編一百人,加上總部的,全軍在編制內的人數不過兩千多人。
但文工團給外界的印象卻是一支很龐大的隊伍,一名長期工作于文工團的創作員透露:現在各大軍區文工團都超編,簽約的人都是文工團養著。
如何發展壯大
根據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袁厚春的說法,文工團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南昌起義。
袁院長說,“從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我黨有了自己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開始,部隊在戰斗和行軍的間隙,就有了一些簡單的歌謠和化妝表演,以活躍部隊。
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于連隊建立黨支部和士兵委員會的同時,規定了士兵委員會的任務之一就是開展文化活動。這是我軍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開端,也是我軍文化工作的真正起點。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明確規定了大隊(連)士兵委員會內設立俱樂部;軍政治部宣傳科設立藝術股,出版石印或油印畫報。從此,文藝成了我軍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了有領導、有組織的發展階段。”
而“文工團”這個名字的正式出現則要到1949年以后,解放軍各兵種,各大軍區文藝團體都統稱為文藝工作團(簡稱文工團)。
為什么我軍一直保留著規模較大的文工團?
國防大學公方彬認為:“作為政治集團的政黨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其力量大小往往決定于其神圣性,也就是能否能占領道德的制高點。必須要有更適當的人和方式來張揚自己的神圣性,我軍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軍隊的文藝工作者就承擔著這樣的使命任務。”
他還認為,文藝隊伍能激發我軍的精神力量。這跟西方借助“宗教”來支撐精神大廈有異曲同工之處。
袁厚春副院長也認為,“文藝”是最為形象、生動,最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思想教育手段。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
當然,文工團得以壯大和發展離不開領導的重視。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空軍司令劉亞樓。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劉亞樓多次對空政文工團的同志說過這樣的話:“我一手抓文,一手抓武。每年能打下幾架敵機,演一臺好戲,我的日子就好過一點了。”
從劉亞樓的這句話來看,他把空政文工團的地位、作用,與航空兵、地空導彈兵的地位、作用看得同等重要。
那文工團究竟起過哪些作用呢?公方彬說,革命戰爭年代,許多國民黨俘虜兵就是觀看了《白毛女》而改變了自己的政治觀,成為革命戰士,黃繼光就是通過文藝方式學習董存瑞的故事,從而做到舍身堵槍眼。
“前線殺敵的還不如唱歌跳舞的”
近些年來,文工團的負面新聞屢屢出現,甚至涉及到了一些功成名就的演員、歌手,比如李雙江、湯燦,讓文工團形象大跌。
“紅二代”蔡小心在接收采訪時也指出:“一些自律不強的軍隊干部,確實把部隊的文藝單位,當做了自己的“后宮”,將一些意志品質不堅定、貪慕虛榮和個人利益,甚至業務能力不適合部隊文藝工作要求的人,安排進了部隊文藝單位,甚至根據個人喜好直接影響這些文藝單位的干部配備。
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明星身份,與軍隊外的各種利益勾連,形成了一個腐敗的網絡,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直到落入犯罪的深淵。”
然而普通文藝兵的生活卻不似想象中風光。
某雜志中描述了一個女普通文藝兵的生活:每天早晨6點半起床出早操,7點,她就必須到訓練室進行聲樂培訓,11點半才能吃午飯。午餐后是雷打不動的午睡一小時,接著又是一下午的聲樂培訓,直到下午5點結束訓練。而文工團里副團級別待遇的工資只有4000元,正團則是5000元。
除此以外,文藝兵的演出任務十分繁重。
在總政頒發的《關于規范大型文藝演出、加強文藝隊伍教育管理的規定》中,規定了“總政治部歌舞團和各單位文工團每年要為部隊貢獻各類演出不少于100場,總政治部話劇團、歌劇團每年不少于60場,解放軍軍樂團在完成司禮任務的同時也需安排時間下部隊演出”。
雖然,總政制定的“每年100場”演出任務,針對的是整個團隊而非個人,但具體攤到每個演員身上的任務也十分繁重。據某演出經紀人介紹,總政青年歌唱家阿魯阿卓在2013年參加了70余場慰問演出,條件艱苦時甚至一個星期都無法洗頭。
與此同時,普通文藝兵再努力,也比不上特招進來的明星大腕兒在領導心中的地位。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個部隊文工團幾乎是相互比賽著開出優厚條件吸引已經成名的藝人入伍。這些特招的文工團員也引起了軍隊內部人士的不滿。
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你看我的老鄉潘長江,一進部隊,就師職干部待遇了,我都干了三十多年才成師職干部”。
一名普通軍人從提干到團級、師級,要經歷近20年的摸爬滾打和千挑萬選。就算當上團長、師長,生活待遇可能還不及擅長吹拉彈唱的昔日戰友。
所以網上有人諷刺道,中國軍隊的將軍可能是種類最多的,不僅有唱歌的將軍還有拉二胡的將軍,甚至講段子的也能當將軍,前線殺敵的還不如唱歌跳舞的。
再有,所有部隊文工團都是吃“財政飯”的,即國家掏錢養文工團。然而這些撥款遠遠不夠文工團的日常開銷,他們經常會面臨資金不足的壓力,有些團體還得通過商演自籌資金。
但部隊又有嚴格規定,文藝單位和個人參加地方公益性、營業性演出及其他活動均要經過審批。因此,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不少特招入伍的文工團員不得不放棄軍人身份重返市場。
(人民網2015.3.5、《看天下》2014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