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網站9月30日通報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117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
“兩條高檔香煙及1臺名牌平板電腦”“以‘專家費名義給予的現金1.76萬元”“節日期間違規收受服務對象現金3000元、購物卡2000元”“違規收受管理對象所贈加油卡,折合人民幣共計1.32萬元”……中央八項規定都頒布這么久了,這些干部怎么還會不“收手”呢?
從查處的案例來看,腐敗金額并不大,跟受到懲戒比,“得”“失”懸殊,如若不是心存僥幸,恐怕誰都不愿意干這樣的傻事。然而,不管是大腐敗還是小違紀,決口被打開的重要原因往往就是心存僥幸,總覺得自己不會是那個倒霉蛋,因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這個意義上說,唯有“永不僥幸”,時時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才是最好的防腐劑。
近年來,各地對干部違法違紀的查處力度不斷加大,但也有個別地方對“小違紀”問題還重視不夠,這在客觀上也容易滋長部分人的僥幸心理。
一位在監獄服刑的貪官懺悔說:“節日收禮是我邁向貪腐、走向監獄的第一步。現在回想起來,逢年過節,一些老板給自己送的禮金是‘定時炸彈。”中紀委已向“節日腐敗”發力,品一品落馬貪官的懺悔之言,除一除僥幸心理,具有特殊意義。
(《新華日報》2015.10.6 劉慶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