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迪拜發展的同時,王室自身的財富也在不斷增加。據《福布斯》估計,迪拜現任酋長穆罕默德的個人資產至少達70億英鎊,整個迪拜王室的資產可能達數千億美元。
9月19日,阿聯酋迪拜酋長長子謝赫·拉希德去世,年僅33歲。官方聲明稱,拉希德因心臟病在家中死亡,宣布全國哀悼3天。
然而,英國《每日郵報》9月21日報道,拉希德并不是像外界所說的那樣英俊、富有、健康,知情人士稱,拉希德生前吸食毒品,服用激素,熱衷于性愛派對。拉希德的離世,再度引發外界對迪拜王室的關注。
財富:
王室資產達數千億美元
當你置身迪拜,無論是在世界最高的迪拜塔,還是普通居民家中,迪拜酋長穆罕默德的掛像隨處可見。
近年來,迪拜開始有計劃地填海造陸。如今,迪拜已經成為世人心目中“奢侈”的代名詞,這里擁有全球第一所七星級酒店、世界最高的迪拜塔,還有巨大的棕櫚島、世界地圖島。
2006年1月,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繼任酋長,帶領迪拜創造了一個個讓世人瞠目結舌的奇跡。
穆罕默德在其著作《我的愿景》中寫道:“只要早晨第一道曙光初現,不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你一定要跑得比對方快,才能活命。所以我們跑,為勝利而跑。”在這本書里,他還詳細描繪了自己對未來迪拜的戰略規劃。
在推動迪拜發展的同時,王室自身的財富也在不斷增加。據《福布斯》估計,迪拜現任酋長穆罕默德的個人資產至少達70億英鎊,整個迪拜王室的資產可能達數千億美元。
生活:
酋長花十億美元養馬
迪拜王室有著熱愛馬術運動的傳統。早在1996年,如今的迪拜酋長、時任迪拜王儲的謝赫·穆罕默德就發起組織了迪拜賽馬世界杯。
到2014年,這一賽事已經發展為有9個單項比賽、總獎金額高達2725萬美元的重量級賽事,這其中離不開迪拜王室的支持。有相關統計顯示,酋長花在養馬上的錢,已經高達10億美元。馬廄里常年養著十余匹身價百萬美元以上的一流好馬,參加全世界所有的知名賽馬比賽。
迪拜王室成員幾乎個個都是運動健將。謝赫·穆罕默德的侄子艾哈邁德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勇奪男子飛碟多項冠軍,摘得阿聯酋歷史上首枚奧運金牌。艾哈邁德為提高自己的技術,曾動用包括波音747在內的5架私人飛機滿世界尋找飛碟好手與自己較量。
除了艾哈邁德,王子拉希德也曾拿下亞運會馬術金牌冠軍,梅薩公主喜愛跆拳道,曾參加過北京奧運會跆拳道比賽。
繼承:
兄終弟及不乏越級繼承
阿聯酋由7個酋長國組成。每個酋長國都有自己的王室。迪拜王室采取“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度。當上一任酋長去世之后,其兄弟享有優先王位繼承權,其次才是子嗣。
現任迪拜酋長謝赫·穆罕默德就是前任迪拜酋長謝赫·阿勒馬克圖姆的弟弟。2006年,阿勒馬克圖姆前往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出席賽馬會時,心臟病突發在澳大利亞去世。當年,穆罕默德繼承其王位,成為迪拜酋長國第10任酋長。
2008年2月,謝赫·穆罕默德將哈曼丹立為迪拜王儲,長子拉希德則與王儲頭銜失之交臂。穆罕默德這一非常規舉動,引發外界的關注。為何迪拜王儲的候選人會“廢長立幼”?迪拜王室并未發表過官方解釋,只是表示哈曼丹更適合迪拜王儲這個職位。
哈曼丹為何能夠越級上位?民間流傳著許多流言蜚語,其中一個版本來自美國外交官戴維·威廉姆斯的一份機密備忘錄。威廉姆斯將這份報告提交給了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后來維基解密后公之于眾。在這份機密備忘錄中,戴維·威廉姆斯稱拉希德曾經在辦公室內殺害了一名助理,并因此丟掉了王儲之位。
知情人士曾向媒體透露,拉希德在行兇時服用了藥物,可能導致情緒失去控制進而行兇殺人。另一名美國外交官馬丁·奎因也曾爆料稱,拉希德有吸食毒品的習慣,但這些傳言并未得到阿聯酋官方以及迪拜王室的任何回應。
問題:
過分靠外資安全存隱患
迪拜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騰飛,除了豐富的石油資源外,與其所處地理位置和國外資本的催動不無關系。
但是,穆罕默德主導的“迪拜模式”也被許多經濟學家詬病。所謂“迪拜模式”就是以高端房地產和金融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靠大規模舉債和融資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吸引更多投資,驅動金融杠桿利滾利,實現經濟在短時間內的飛速發展。
在穆罕默德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迪拜模式”取得了令人艷羨的成果。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迪拜債務規模也迅速擴大,達到了800億美元。經濟學家們指出迪拜過分倚重外國投資。金融危機引發迪拜出現外資抽逃、資產縮水的現象。統治迪拜近200年的馬克圖姆家族正面臨著如何將“迪拜模式”保持下去的艱巨挑戰。
此外,迪拜酋長國等中東君主制國家采用的“兄終弟及”的繼承模式,會優先考慮權力結構中較為年長的人,導致王室統治階級高齡化。在一些國家,還曾經出現過爭奪王儲之位的內部爭斗。
美國《外交》雜志指出,包括迪拜王室在內的許多中東君主制國家,所采用的最明顯的生存戰略就是增強與西方大國的安全聯系。這造成這些君主制國家過于依賴英國等西方國家,大量從英美手中購買武器,使得以色列等周邊國家陷入不安,可能加劇中東地區的不安局勢,進而對這些國家構成安全隱患。(《新京報》 20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