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紅
【摘 要】
“生命教育”是中學德育的重要內容,更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從兩個角度來闡述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性探索,從而實現其育人價值功能。
【關鍵詞】
高中思想政治課 生命教育 實踐性
“生命教育”是中學德育的重要內容,更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本人通過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高中生生命教育的關注,從而引導高中生欣賞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政治課教學要由過去以傳授知識訓練學生為主轉到以人的發展為主,重點關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喚醒學生的課堂生命意識,是培育“人”的教學。
本人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進行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生命教育的實踐性探索。
一、從生命教育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開展體驗式教學,增加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命體驗
生命教育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授,又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實踐中融“知、情、意、行”為一體,使學生豐富人生經歷,獲得生命體驗,擁有健康人生。因此,我必須再次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重新審視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將“體驗”進行到底。
1.創設易于學生體驗的教學情境,營造學生生命體驗的教學氛圍
對學生成長來說,只有那些真正觸發學生生命情感的活動,才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教學情境必須是真實的生命情景的再現,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生命體驗,教師可以采取“場景模擬”“角色模擬”等方法,再現現實生活的生命場景。
哲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抽象性,更需要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思考與體驗把抽象的哲學原理具體化、生活化。例如在分析“價值的創造和實現”中,教師通過視頻展示“中國達人秀”第一期總冠軍劉偉感人事跡,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感悟人的生命有它獨特的價值,生命并不等于生理;生理可以是殘缺的,生命卻可以是精彩的;肉體可以腐爛,但生命的價值卻可以延伸。培養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立足于社會,延伸生命的價值,創造生命的精彩。
2.設計利于學生體驗的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命體驗的主體地位
體驗是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主觀感受、經驗及情感。“在體驗中,主體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經歷和心理結構)去感受、理解事物,因發現事物與自我的關聯而生成情感反應,并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感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更是生命體驗的主體,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的活動應該是“為學生的體驗服務”,而不僅僅是“為教學服務”。
例如:在《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一課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設計以下問題:銀行一年期儲蓄存款稅后利率是多少?銀行存款稅后實際收益是多少?目前可供居民家庭購買的債券有哪幾種?在什么地方買?它們之間有些什么不同?我國的證券交易所有幾個?離你家或者學校最近的證券公司叫什么?教師還可以適當提供一些具體數據,讓學生動手計算、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從活動中學會對投資項目進行安全性、流動性、贏利性的比較,對投資活動有初步的體驗。
二、從實踐活動入手,開展既體現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求,又具有生命教育內涵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知行一致,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識
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和正確認識社會;能夠解決一些在課堂上和書本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提升學生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生命活動。要注重于引導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主動把知識與技能服務于社區,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學習生存技能,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1.結合教學內容,從鍛煉學生生活技能的角度組織社會考察
例如:在《商業銀行》一課中,可以提出思考:現在還沒有領取身份證的學生,如果要把壓歲錢存入銀行,該怎么辦?某班級有一筆給邊遠地區希望工程的捐款,要給當地的有關部門,請找找看有幾種將錢送到那里的途徑,并比較各種途徑的優缺點,然后做出最適合的選擇;將我可以利用的商業銀行業務以及由此給我提供的方便填入表格。
教師可以事先指導學生分組進行社會調查,使學生掌握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在活動中體驗商業銀行的作用,體驗現代服務的便捷。也可以在學習過后,讓學生去銀行替父母存錢或交納一次煤氣等費用,學會與銀行“打交道”,真正實現學以致用。這種真實的生活實踐,可以極大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技能,并且將政治課堂的教學空間從教室擴展到銀行。
2.與學校德育、團委活動相結合,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提升人生價值
社會服務是社會實踐的另一個重要形式,社會服務的范圍和內容很廣泛,諸如義務勞動、法制宣傳、交通協管、助殘敬老等等,但總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例如:幫助居委會出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方面的法制宣傳板報;擔任學校附近交通志愿者活動;去周圍的小學、幼兒園或者敬老院開展志愿者服務等等。生命的更高層次就是讓自己在為社會服務中體現更大的生命價值。
總之,生命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觀的信念應當是:重視個體生命特別是個體生命在其整體和諧發展的基礎上的精神性生命的成長;關注個體生命潛能的實現和個體生命需要的健康滿足;尊重個體生命的多樣性、獨特性;強調受教育者的積極主動作用;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以便為自己生命所在的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吳鐸、彭承福主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法,2012
【2】劉濟良著.生命教育論,2013